古诗词网

飞絮游丝,罥树沾泥春晚。

杨玉衔清代〕《碧牡丹 用晏小山体,时近中秋

司马非游倦。身等嵇康懒。飞絮游丝,罥树沾泥春晚。

偷得閒来,脚力欺人软。好山好水缘浅。春心眼。济胜劳夙办。

空想游仙汗漫。竿木登场,栈豆就恋嗟来饭。故事缑山,鹤驭鸾笙天半。

翘首月明庭院。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飞絮游丝春晚

飞絮(飛絮)fēi xù
飘飞的柳絮。 北周 庾信 《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復青丝马尾垂。” 宋 辛弃疾 《摸鱼儿》词:“算只有殷勤,画簷蛛网!尽日惹飞絮。” 巴金 《寒夜》一:“他一个人站在方桌前,茫然望着白粉壁,他什么也看不见,他的思想像飞絮似地到处飘。”  ——《漢語大詞典》
游丝(遊絲)yóu sī
(1).飘动着的蛛丝。 南朝 梁 沈约 《三月三日率尔成篇》:“游丝映空转,高杨拂地垂。” 唐 皎然 《效古诗》:“万丈游丝是妾心,惹蝶縈花乱相续。” 明 王錂 《春芜记·感叹》:“岁月如驰,繁华似梦。见游丝荡漾,残红堆拥。” 巴金 《灭亡》第十三章:“天似乎就要燃烧起来了,人类底运命像游丝一般地飘浮着。”
(2).装在仪表指针的转轴上或钟表等的摆轮轴上的金属弹性线圏,能使转轴或摆轮作往复运动。
(1).指蜘蛛等布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会圃临春风》:“游丝曖如网,落花雰似雾。”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东风摇曳垂杨綫,游丝牵惹桃花片。” 明 陈献章 《封博罗何孝子庐墓诗卷》诗:“活水有源终到海,游丝无力秪随风。”《老残游记》第三回:“那水面上有一条綫,彷彿游丝一样,在水面上摇动。”
(2).指缭绕的炉烟。 唐 杜甫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诗:“宫草微微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  ——《漢語大詞典》
罥 juàn《國語辭典》

罥 [ juàn ]

  1. 捕捉鸟兽的网。明·徐渭〈启诸南明侍郎〉:「辟如雉兔触罥于笼牢,盼盼焉不知伏处而待命。」
  1. 悬挂、纠结。《文选·鲍照·芜城赋》:「泽葵依井,荒葛罥涂。」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树 ( 樹 ) shù
树 [ shù ]
  1. 木本植物的通称:~木。~林。~大根深(喻势力大,根基牢固)。
  2. 种植,培育:~艺(“”,种植)。~荆棘得刺,~桃李得荫。
  3. 立,建立:~立。~敌。
  4. 量词,相当于“”、“”:一~梅花。
  5. 姓。
沾 zhān/diàn/tiān《國語辭典》

沾 [ zhān ]

  1. 浸溼。唐·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詩:「望君煙水闊,揮手淚霑巾。」宋·文同〈早晴至報恩山寺〉詩:「山石巉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2. 接觸、接近。如:「滴酒不沾」、「這些話一點也沾不上邊。」
  3. 感染、染上。如:「沾染惡習」。
  4. 藉別人的關係而得到好處、利益。如:「沾光」、「沾便宜」。
  5. 帶、有。如:「我和他既不沾親,也不帶故。」
泥 ní/nì《國語辭典》

泥 [ ní ]

  1. 水和土的混合物。如:「泥巴」、「污泥」。《文选·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老残游记·第一四回》:「这里许多人用蒲包装泥,预备堵城门。」
  2. 捣碎、压碎调匀像泥状的东西。如:「枣泥」、「印泥」、「芋泥」、「蒜泥」。
  1. 沾污、弄脏。如:「衣服泥了要换掉。」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2. 涂饰、涂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王以赤石脂泥壁。」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首之五一:「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泥 [ nì ]

  1. 固执、拘泥。如:「泥古不化」。《荀子·君道》:「知明制度权物称用之为不泥也。」
  2. 留滞。《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老残游记·第一七回》:「翠环仍泥著不肯去,眼看著人瑞,有求救的意思。」
  3. 用软言柔语相求。唐·元稹〈遣悲怀〉诗三首之一:「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 金钗。」唐˙皇甫枚《飞烟传》:「郎心应似琴心怨,脉脉春情更泥谁。」
春晚 chūn wǎn
犹春暮。 唐 张彦胜 《露赋》:“昔时春晚,拂杨柳於南津;今日秋深,落芙蓉於北渚。” 宋 苏轼 《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诗:“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 宋 陆游 《自芳华楼过瑶林庄》诗:“春晚江边草过腰,雨餘楼下水平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