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骤或鸣琴瑟,幽疑杂佩环。

赵蕃宋代〕《题白龙洞三首

循除初虢虢,出谷重潺潺。
骤或鸣琴瑟,幽疑杂佩环。
茶经不载陆,瓢饮合居颜。
借问龙君事,异辞纷莫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鸣琴幽疑杂佩

骤 ( 驟 ) zhòu
骤 [ zhòu ]
  1. (马)快跑:驰~。
  2. 急,疾速,突然:天气~冷。~然。暴风~雨。
或 huò《國語辭典》

或 [ huò ]

  1. 也许。如:「或许」。《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
  1.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1.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
  2. 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鸣琴(鳴琴)míng qín
(1).琴。《韩非子·说林下》:“ 文子 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珮,此人遗我玉环。’” 晋 陆机 《拟东城一何高》诗:“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 唐 柳宗元 《李西川荐琴石》诗:“远师 騶忌 鼓鸣琴,去和《南风》愜 舜 心。”
(2).弹琴。 唐 高适 《登子贱琴堂赋诗》之一:“ 宓子 昔为政,鸣琴登此臺。” 唐 黄滔 《湘中赠张逸人》诗:“鸣琴坐见燕鸿没,曳履吟忘野逕赊。”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作邑启事》:“鸣琴堂上,将貽不治事之讥;投巫水中,必得擅杀人之罪。”
(3).《吕氏春秋·察贤》:“ 宓子贱 治 单父 ,弹鸣琴,身不下堂而 单父 治。”后因用“鸣琴”称颂地方官简政清刑,无为而治。 唐 郎士元 《送长沙韦明府》诗:“遥知讼堂里,佳政在鸣琴。” 明 王錂 《寻亲记·修筑》:“下官 封丘县 宰是也。才非雉锦,政忝鸣琴。”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製锦功偏著,鸣琴政自循。”  ——《漢語大詞典》
瑟 sè《國語辭典》

瑟 [ sè ]

  1. 乐器名。一种弹拨弦乐器。形状似琴,长八尺一吋,广一尺八吋,相传为庖牺所作。古有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弦各有柱,可上下移动,以定声音清浊高低。
  1. 单独、寂寞、萧条。如:「瑟居」、「萧瑟」。
  1. 形容风声。如:「谷风瑟瑟」。
幽疑 yōu yí
暗中的怀疑。 明 范濂 《云间据目钞·范允谦》:“定盟旦誓,永焉不諼,沉恨幽疑,泮然涣释,两人可谓诚得死所矣。”  ——《漢語大詞典》
杂佩(雜珮)zá pèi
亦作“ 杂珮 ”。
(1).总称连缀在一起的各种佩玉。《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毛 传:“杂佩者,珩、璜、琚、瑀、衝牙之类。”一说指佩玉的中缀,即琚瑀。 王夫之 《〈诗经〉稗疏·郑风》:“下垂者为垂佩,中缀者为杂佩。杂之为言閒于其中也。则杂佩者专指琚瑀而言。” 晋 陆机 《赠冯文罴》诗:“愧无杂珮赠,良讯代兼金。” 唐 严维 《奉试水精环》诗:“未肯齐珉价,寧同杂佩声。”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玉玲珑阁》:“玉玲瓏, 宋 宣和 花纲石也……叩之声如杂佩。”
(2).指文章的变化句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 詹鍈 义证引 张严 《论诠》:“惟奇句力弱,偶句气王,偏於偶者板滞,偏於奇者缓散。奇偶互用,可以成雄奇变化之文。故曰‘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  ——《漢語大詞典》
环 ( 環 ) huán
环 [ huán ]
  1. 中央有孔的圆形佩玉:~佩。
  2. 圈形的东西:~形。连~。铁~。花~。耳~。
  3. 围绕:~视。~顾。~拜。~海。~球。~行(xíng )。日~食。
  4. 相互联系的许多事物中的一个:重要的一~。险象~生。
  5. 量词,用于记录射击环靶的成绩:今天打了十~。
  6.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