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诸公盛称许,往往动得名。

赵蕃宋代〕《重赋畏知寓斋

君昔少年日,起家官帝城。
诸公盛称许,往往动得名。
夷途一步趋,可到公与卿。
永怀松柏坚,高谢桃李荣。
谥斋乃曰渐,毫发无妄行。
惟时尹夫子,犹躬南山耕。
是公妙言语,一字与不轻。
铭能为君述,君志益以明。
蹉跎才几何,白发殆数茎。
低回尚前衔,牢落方南征。
潇湘清绝地,屈贾放逐情。
感今重恻古,慨叹识此生。
究竟渐之义,顾未忘蘖萌。
彼哉少年事,老矣夫何营。
彻之易以寓,俯梦仰辄惊。
何止宦为客,身悟浮云更。
南轩子张子,好学如玄成。
奋然吐长句,真觉万户轻。
尹张志则异,与君尽同盟。
见君极空洞,不比小器盈。
嗣宗绝臧否,白眼常若瞠。
司马万事好,是中差自宏。
看君接物际,二士盖熟评。
君今家山居,扁榜犹在桁。
傍陈漆园书,立参舆倚衡。
因兹大有得,居穷亦如亨,
嗟我道学晚,颇困尘网缨。
性又多忤物,举足逢沟阬。
誓将过君斋,指南问初程。
但恐持寸莛,莫致洪钟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诸公盛称往往得名

诸公(諸公)zhū gōng
(1).众公卿。《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诸公者何?诸侯者何?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餘大国称侯。” 汉 班固 《白虎通·礼乐》:“诸公六六为行,诸侯四四为行。”
(2).诸多年老长者。《史记·田叔列传》:“ 叔 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张守节 正义:“诸公谓丈人行也。”
(3).泛称各位人士。 唐 杜甫 《醉时歌》:“诸公衮衮登臺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元 贡师泰 《送江西傅与砺赴广州教授》诗:“买得 吴 船便欲东,更骑羸马别诸公。”《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漢語大詞典》
盛称(盛稱)shèng chēng
极口称赞。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二:“﹝ 李天英 ﹞入太学肄业, 屏山 见其诗曰:‘真今世 太白 也!’盛称诸公閒,由是名大振。”  ——《漢語大詞典》
许 ( 許 ) xǔ/hǔ
许 [ xǔ ]
  1. 应允,认可:~可。允~。特~。
  2. 承认其优点:赞~。嘉~。
  3. 预先答应给与:~诺。
  4. 女方接受男方求亲:~配。~嫁。以身相~。
  5. 或者,可能:也~。或~。
  6. 处,地方:何~人。
  7. 表示约略估计的词:几~。少~。
  8. 这样:如~。
  9.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
  10. 姓。
许 [ hǔ ]
  1. 〔~~〕众人共同用力的声音。
往往 wǎng wǎng
(1).常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及如 荀卿 、 孟子 、 公孙固 、 韩非 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 唐 曹唐 《刘晨阮肇游天台》诗:“往往鷄鸣巖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汉 之能吏多出掾史, 唐 节度所辟书记,亦往往入而为大官。” 巴金 《家》十五:“近来常常咳嗽,夜里往往失眠,心里总是痛。”
(2).处处。《管子·度地》:“令下贫守之,往往而为界,可以毋败。”《魏书·尧暄传》:“初, 暄 使 徐州 ,见州城楼观,嫌其华盛,乃令往往毁撤,由是后更损落。” 元 萨都剌 《皂林道中》诗:“行行水竹与云林,往往人家与僧舍。” 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漢語大詞典》
动 ( 動 ) dòng
动 [ dòng ]
  1.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2. 使开始发生:发~。
  3.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4.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5.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6. 非静止的:~画。
  7. 可变的:~产。
  8. 行为:举~。~作。
  9. 常常:~辄得咎。
得名 dé míng
获得美名;有名气,闻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窃名者,厚貌深姦,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宋 王安石 《玉晨大桧鹤庙古松最为佳树》诗:“ 秦山 陂下今迷处, 苦里 宫中谩得名。”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是 若士 之传,《还魂》传之也。此人以填词而得名者也。”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二:“握说,这就是 梅雨潭 之所以得名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