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招来(招來)zhāo lái
见“ 招徠 ”。 ——《漢語大詞典》
赞普(贊普)zàn pǔ
吐蕃 君长的称号。 唐 杜甫 《近闻》诗:“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新唐书·吐蕃传上》:“其俗谓彊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 宋 苏轼 《送欧阳辩监澶州酒》诗:“小臣愿对紫薇花,试草尺书招赞普。” ——《漢語大詞典》
边疆(邊疆)biān jiāng
亦作“ 边壃 ”。亦作“邉疆”。
(1).靠近国界的领土。《左传·昭公十四年》:“好於边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师,礼也。”《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从 孝文皇帝 亡来,免得塞庭无事, 汉 家将作,你的的专知抄畧边壃,今日捉降,若生是?” 唐 杜甫 《夏夜叹》:“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明 何景明 《漠将篇》:“飞符插羽募精强,连营列阵扫邉疆。” 丁玲 《杜晚香》:“保卫边疆,建设边疆。”
(2).边际。 宋 司马光 《和范景仁西圻野老》:“蚕收百箔桑蔽野,麻麦极望无边疆。” ——《漢語大詞典》
(1).靠近国界的领土。《左传·昭公十四年》:“好於边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师,礼也。”《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从 孝文皇帝 亡来,免得塞庭无事, 汉 家将作,你的的专知抄畧边壃,今日捉降,若生是?” 唐 杜甫 《夏夜叹》:“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明 何景明 《漠将篇》:“飞符插羽募精强,连营列阵扫邉疆。” 丁玲 《杜晚香》:“保卫边疆,建设边疆。”
(2).边际。 宋 司马光 《和范景仁西圻野老》:“蚕收百箔桑蔽野,麻麦极望无边疆。” ——《漢語大詞典》
肃 ( 肅 ) sù
肃 [ sù ]
- 恭敬:~立。~坐。~然。
- 严正,认真:严~。~静。~穆。整~。
- 躬身作揖,迎揖引进:~客。
- 萎缩:~杀。
诏 ( 詔 ) zhào
诏 [ zhào ]
- 告诉,告诫:为人父者,必能~其子。
- 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书。~令。~谕。奉~。遗~。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動-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名-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山东(山東)shān dōng
(1).山的东坡。参见“ 山西 ”。
(2). 战国 、 秦 、 汉 时称 崤山 或 华山 以东地区,又称 关 东。亦指 战国 时 秦 以外的六国。《战国策·赵策二》:“六国从亲以摈 秦 , 秦 必不敢出兵於 函谷关 以害 山 东矣。” 南朝 宋 鲍照 《数诗》:“一身仕 关 西,家族满 山 东。” 唐 章碣 《焚书坑》诗:“坑灰未冷 山 东乱, 刘 项 元来不读书。”《三国演义》第四回:“且 袁 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於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 山 东非公有也。”
(3).称 太行山 以东地区。《史记·晋世家》:“冬十二月, 晋 兵先下 山 东。” 唐 杜甫 《洗兵行》:“中兴诸将收 山 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仇兆鳌 注:“ 山 东, 河 北也。 安禄山 反,先陷 河 北诸郡。” 明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五代史三》:“《义儿李存孝传》: 晋 已得 泽潞 ,岁出 山 东,与 孟方立 争 邢 、 洛 、 磁 。《死事·张源德传》: 晋 已先下全 燕 ,而 镇 定 皆附于 晋 ,自 河 以北、 山 以东皆归 晋 。此‘山东’谓 太行山 之东,即以 河 北为 山 东也。”
(4). 汉 时称古 齐 鲁 地区。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山东》:“ 汉 时亦有称 齐 鲁 为 山 东者,如《酷吏传》:‘御史大夫 宏 曰:臣居 山 东,为小吏时, 寧成 为 济南 都尉。’《儒林传》:‘ 伏生 教 齐 鲁 之间,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 山 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则 齐 鲁 之号‘山东’,非无因矣。”
(5).省名。因在 太行山 以东,故称。 唐 属 河南 河北 道, 宋 属 京东路 , 金 改 京东路 为 山东路 , 明 置 山东布政使司 , 清 至今相沿称 山东省 。 ——《漢語大詞典》
(2). 战国 、 秦 、 汉 时称 崤山 或 华山 以东地区,又称 关 东。亦指 战国 时 秦 以外的六国。《战国策·赵策二》:“六国从亲以摈 秦 , 秦 必不敢出兵於 函谷关 以害 山 东矣。” 南朝 宋 鲍照 《数诗》:“一身仕 关 西,家族满 山 东。” 唐 章碣 《焚书坑》诗:“坑灰未冷 山 东乱, 刘 项 元来不读书。”《三国演义》第四回:“且 袁 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於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 山 东非公有也。”
(3).称 太行山 以东地区。《史记·晋世家》:“冬十二月, 晋 兵先下 山 东。” 唐 杜甫 《洗兵行》:“中兴诸将收 山 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仇兆鳌 注:“ 山 东, 河 北也。 安禄山 反,先陷 河 北诸郡。” 明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五代史三》:“《义儿李存孝传》: 晋 已得 泽潞 ,岁出 山 东,与 孟方立 争 邢 、 洛 、 磁 。《死事·张源德传》: 晋 已先下全 燕 ,而 镇 定 皆附于 晋 ,自 河 以北、 山 以东皆归 晋 。此‘山东’谓 太行山 之东,即以 河 北为 山 东也。”
(4). 汉 时称古 齐 鲁 地区。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山东》:“ 汉 时亦有称 齐 鲁 为 山 东者,如《酷吏传》:‘御史大夫 宏 曰:臣居 山 东,为小吏时, 寧成 为 济南 都尉。’《儒林传》:‘ 伏生 教 齐 鲁 之间,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 山 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则 齐 鲁 之号‘山东’,非无因矣。”
(5).省名。因在 太行山 以东,故称。 唐 属 河南 河北 道, 宋 属 京东路 , 金 改 京东路 为 山东路 , 明 置 山东布政使司 , 清 至今相沿称 山东省 。 ——《漢語大詞典》
德意 dé yì
布施恩德的心意。《周礼·秋官·掌交》:“道王之德意志虑,使咸知王之好恶。” 宋 岳飞 《奏招曹成不服乞进兵札子》:“比年羣盗竞作,朝廷务广德意,多命招安。” 宋 陈亮 《义乌县减酒额记》:“是固所以宣天子之德意,而入民之骨髓也。”《清史稿·礼志九》:“降者膝行诣坛下,俛首乞命,经略宣上德意,量加赏賚。” 欧阳予倩 《李秀成》第三幕:“这件袍赐给你,你要体朕的德意。” ——《漢語大詞典》
新 xīn《國語辭典》
新 [ xīn ]
形- 沒有使用過的。與「舊」相對。如:「新辦法」、「新衣」、「新筆」。
- 剛開始的、始出現的。如:「新芽」、「新生兒」、「新品種」。
- 泛指一切新的人、事、物、知識等。如:「履新」、「汰舊換新」、「溫故知新」。
- 剛收成的農作物。《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新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 朝代名。參見「新莽 」條。
- 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
-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
- 改進或使改變,而成為新的、好的。如:「改過自新」、「一新耳目」。《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不久前、剛才。如:「新寫的字」、「新買的衣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