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问事失昏忘,论诗辨精粗。

赵蕃宋代〕《明叔每见过不久辄去仲威尤难招致索居书事呈

可人费招呼,奈此陈与胡。
问事失昏忘,论诗辨精粗。
清风不可绊,白日易成晡。
欲睡难安枕,繙书得踞炉。
聒人纷宿鸟,对面走饥鼯。
啁哳聊容汝,睢盱反闯吾。
宁无捕黄口,亦有聘貍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问事昏忘精粗

问事(問事)wèn shì
(1).谓过问国家大事。《墨子·七患》:“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彊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
(2).执杖行刑之役卒。《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祖 ( 黄祖 )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箠” 唐 李贤 注:“五百犹今之问事也。”《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年》:“﹝ 文帝 ﹞尝怒问事挥楚不甚,即命斩之。” 胡三省 注:“问事者,行杖之人也。”
(3).刑具。《雍熙乐府·新水令·陈琳抱妆盒》:“打的荒把 陈琳 便指,你常是无三思。我根前,下问事。”参见“ 问事杖 ”。  ——《漢語大詞典》
失 shī《國語辭典》

失 [ shī ]

  1. 丢掉、遗落。如:「丧失」、「遗失」、「失而复得」、「失魂落魄」。
  2. 错过、纵放。如:「错失良机」、「机不可失」。
  3. 找不到。如:「迷失方向」。《楚辞·屈原·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4. 违背、不合乎。如:「失常」、「失态」、「失礼」。
  1. 错误。如:「过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昏忘 hūn wàng
谓糊涂健忘。《梁书·刘显传》:“ 约 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也。’” 唐 杜甫 《送率府程录事还乡》:“鄙夫行衰谢,抱病昏忘集。”  ——《漢語大詞典》
论 ( 論 ) lùn/lún
论 [ lùn ]
  1.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4. 看待:一概而~。
  5.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6. 按照:~件。~资排辈。
  7. 姓。
论 [ lún ]
  1. 古同“伦”,条理。
  2.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3. 古同“抡”,挑选。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1.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2.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辨 biàn《國語辭典》

辨 [ biàn ]

  1. 分别、判别。如:「辨别」、「分辨」、「明辨是非」、「雌雄莫辨」。《荀子·荣 辱》:「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唐·杜甫〈秋雨叹〉三首之二:「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2. 争论是非曲直。《战国策·赵策三》:「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此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辩」。
  1. 文体名。如唐代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也作「辩」。
精粗 jīng cū
亦作“ 精麄 ”。亦作“ 精麤 ”。
(1).细微和粗大。《礼记·乐记》:“礼乐偩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 郑玄 注:“精粗,谓万物大小也。”《庄子·秋水》:“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史记·天官书》:“终始古今,深观时变,察其精粗,则天官备矣。”
(2).精密和粗疏。《礼记·王制》:“布帛精麤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於市。” 唐 韩愈 《示儿》诗:“来过亦无事,考评道精麤。”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3).精良和粗劣。《管子·地图》:“人之众寡,士之精麤,器之功苦尽知之,此乃知形者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不辨人物之精粗,而委以品藻之政。” 宋 俞文豹 《吹剑录》:“木石精麄,随宜而已。”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选择精粗,揣量肥瘠,若屠肆之鬻羊豕。”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