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紫竹新抽雨又滋,泪粉娟娟凝翠玉。

赵蕃宋代〕《十八日记梦

冥冥落月子规哭,幽人梦成续复续。茅檐坏砌到何许,酴醾架倒留紫竹。

紫竹新抽雨又滋,泪粉娟娟凝翠玉。梦中自省非宿游,又意檐村旧林谷。

阿连对床呼得醒,亦说梦作看花行。看花梦向江南去,江石荦确屐有声。

行逢古屋郁峥嵘,仙家释氏俱莫名。看花非扬亦非洛,但见满眼灼灼朝霞明。

梦中又意东庄路,普圆寺下芙蓉树。主人亦道旧相识,乃复不逢户外屦。

嗟我与君无自疑,夜之所梦昼所为。扁舟若具可径归,知长不必询筮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紫竹娟娟翠玉

紫竹 zǐ zhú
竹的一种。亦名黑竹。茎成长后为紫黑色,故称。可制笙、竽、箫、管、手杖、几架等。见《说郛》卷六六引《续竹谱》。  ——《漢語大詞典》
新 xīn《國語辭典》

新 [ xīn ]

  1. 沒有使用過的。與「舊」相對。如:「新辦法」、「新衣」、「新筆」。
  2. 剛開始的、始出現的。如:「新芽」、「新生兒」、「新品種」。
  1. 泛指一切新的人、事、物、知識等。如:「履新」、「汰舊換新」、「溫故知新」。
  2. 剛收成的農作物。《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新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3. 朝代名。參見「新莽 」條。
  4. 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
  5.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
  1. 改進或使改變,而成為新的、好的。如:「改過自新」、「一新耳目」。《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 不久前、剛才。如:「新寫的字」、「新買的衣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抽 chōu《國語辭典》

抽 [ chōu ]

  1. 引出。如:「抽丝」、「抽纱」。《广韵·平声·尤韵》:「抽,引也。或作䌷,䌷引其端绪也。」
  2. 将放在中间的东西取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戌怒抽戈逐王子围,弗及。」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3. 从全部中取出一部分。如:「抽税」、「抽空」、「抽签」、「从一叠信中抽出一封来。」
  4. 除去。《仪礼·丧服》:「缌者十五升,抽其半。」
  5. 萌发、长出。如:「稻子抽穗」、「抽出嫩芽」。唐·韩愈〈苦寒〉诗:「草木不复抽,百味失苦甜。」
  6. 吸。如:「抽烟」、「抽水」、「倒抽了一口气。」
  7. 收、缩。如:「抽筋」、「抽搐」。宋·苏轼〈李颀秀才善画山以两轴见寄仍有诗次韵答之〉:「诗句对君难出手,云泉劝我早抽身。」
  8. 鞭、打。如:「拿鞭子抽你一顿。」
雨 yǔ/yù《國語辭典》

雨 [ yǔ ]

  1.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落的小水滴。如:「春雨」、「梅雨」、「风雨交加」、「秋风秋雨愁煞人」。
  2. 朋友。如:「旧雨新知」。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雨 [ yù ]

  1. 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有若传》:「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2. 降落、落下。如:「雨雪」、「雨雹」。《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宋·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3. 滋润、灌溉。唐·孟郊〈终南山下作〉诗:「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唐·鲍溶〈答客〉诗:「劳问圃人终岁事,桔槔声里雨春畦。」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滋 zī《國語辭典》

滋 [ zī ]

  1. 生长、繁殖。如:「滋生」。《吕氏春秋·季夏纪·明理》:「草木庳小不滋,五谷萎败不成。」
  2. 培植、培养。《楚辞·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3. 引发、惹发。如:「滋事」。《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4. 润泽。《文选·谢惠连·捣衣诗》:「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唐·李商隐〈潭州〉诗:「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5. 补身体。如:「他身子十分虚弱,须好好滋补一番。」
  6. 北平方言。指喷射、冒。如:「管子裂了,直滋水。」
  1. 繁多、茂盛。《文选·潘岳·射雉赋》:「靡木不滋,无草不茂。」
  1. 更加。《孟子·公孙丑上》:「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史记·卷一一二·酷吏传·序 》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1. 味道、美味。《汉书·卷六○下·蔡邕传》:「汦汦庶类,含甘吮滋。」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一六首之四:「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
  2. 汁液。《文选·扬雄·羽猎赋》:「方将上猎三灵之流,下决醴泉之滋。」《文选·左思·魏都赋》:「墨井盐池,玄滋素液。」
泪 ( 淚 ) lèi《國語辭典》
  1. 「泪 」的异体字。
粉 fěn《國語辭典》

粉 [ fěn ]

  1. 擦在臉部的細末狀化妝品。如:「脂粉」、「香粉」。《說文解字·米部》:「粉,傅面者也。」《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2. 細末。如:「花粉」、「麵粉」、「胡椒粉」、「洗衣粉」。明·張自烈《正字通·米部》:「凡物磑之如屑者皆名粉。」
  1. 塗抹、塗飾。如:「粉刷」。漢·揚雄《太玄經·卷五·視》:「粉其題䪻,雨其屋須,視無姝。」
  2. 碾碎、碎爛。如:「粉身碎骨」。《新五代史·卷七四·四夷附錄》:「乃發其墓,粉其骨而颺之。」
  1. 白色的。如:「粉蝶兒」。《儒林外史·第六回》:「頭戴紗帽,身穿圓領補服,腳下粉底皂靴。」
  2. 北平方言。指猥褻的、淫穢的。如:「粉曲」、「粉戲」。
娟娟 juān juān
(1).姿态柔美貌。 唐 杜甫 《寄韩谏议注》诗:“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 洞 庭 望八荒。” 宋 苏洵 《张益州画像记》:“有女娟娟,闺闥闲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英》:“遇一二八女郎,姿致娟娟,顾之微笑,似将有言。” 冰心 《往事二》三:“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
(2).长曲貌。《文选·鲍照〈翫月城西门廨中〉》诗:“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末映东北墀,娟娟似娥眉。” 李善 注:“《上林赋》曰,‘长眉连娟’。” 唐 沈佺期 《自昌乐郡溯流至白石岭下行入郴州》诗:“娟娟潭里虹,渺渺滩边鹤。” 元 赵孟俯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织四月》诗:“四月夏气清,蚕大已属眠。高首何昂昂,娥眉復娟娟。”
(3).明媚貌。 宋 司马光 《和杨卿中秋月》:“嘉宾勿轻去,桂影正娟娟。” 清 孙枝蔚 《邗上酬赠施尚白督学二十韵》:“冻月娟娟白,高云兀兀垂。” 鲁迅 《集外集拾遗·怀旧》:“月光娟娟,照见众齿,歷落如排朽琼。”
(4).飘动貌。 唐 杜甫 《小寒食舟中作》诗:“娟娟戏蝶过閒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5).同“ 涓涓 ”。缓流;细流。 前蜀 韦庄 《夜景》诗:“欲把伤心问明月,素娥无语泪娟娟。” 清 吴伟业 《过席允来山居》诗:“石笋一林云活活,药栏千品雨娟娟。”  ——《漢語大詞典》
凝 níng《國語辭典》

凝 [ níng ]

  1. 液体结成固体或气体变成液体。如:「凝结」。《易经·坤卦·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幕中草檄砚水凝。」
  2. 聚集、凝集。如:「凝聚」。唐·王勃〈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宋·欧阳修〈渔家傲·九月霜秋秋已尽〉词:「云欲凝,雁来应有吾乡信。」
  3. 成、形成。《书经·皋陶谟》:「抚于五辰,庶几其凝。」汉·孔安国·传:「凝,成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
  4. 巩固。《荀子·议兵》:「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
  5. 止、停。唐·孙处玄〈句〉诗:「日侧南涧幽,风凝北林暮。」宋·卢祖皋〈望江南·疏雨过〉词:「因看胡蝶著双飞,凝扇立多时。」
  1. 注意力专注或集中。如:「凝思」、「凝望」。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2. 徐缓。《文选·谢朓·鼓吹曲》:「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唐·白居易〈长恨歌〉:「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1. 盛美、华丽。唐·韩愈〈幽怀〉诗:「凝妆耀洲渚,繁吹荡人心。」
  2. 肃重、庄严。《淮南子·兵略》:「湫漻如秋,典凝如冬。」《新唐书·卷一二四·宋璟传》:「璟风度凝远,人莫涯其量。
翠玉 cuì yù
绿色的玉石。 汉 蔡邕 《胡栗赋》:“形猗猗以艳茂兮,似翠玉之清明。”《宋书·周朗传》:“金魄翠玉,锦绣縠罗,奇色异章,小民既不得服,在上亦不得赐。” 清 檀萃 《滇海虞衡志·金石》:“白玉、翠玉、黑玉出 蛮莫 土司。”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