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陌上花开春尽也,闻旧曲,破朱颜。

苏轼宋代〕《江神子·玉人家在凤凰山

陈直方妾嵇,钱塘人氏,求新词,为作此。钱塘人好唱《陌上花》缓缓曲,尝作数绝以纪其事。

玉人家在凤凰山。水云间。掩门关。门外行人,立马看弓弯。十里春风谁指似,斜日映,绣帘斑。
多情好事与君还。闵新鳏。拭余潸。明月空江,香雾著云鬟。陌上花开春尽也,闻旧曲,破朱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花开春尽旧曲朱颜

陌 mò《國語辭典》

陌 [ mò ]

  1. 田间的道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如:「阡陌纵横」。《文选·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晋·陶渊明〈咏荆轲诗〉:「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2. 市中街道。《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𫐌柴毂,填接街陌。」唐·王昌龄〈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 突然。《刘知远诸宫调·第二》:「正是相别,陌闻人叫。」《三国志平话·卷中》:「众官未吃,陌闻一声响亮若雷。」同「蓦 」。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花开(花开)
唐 李白 相和歌辞 大堤曲 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
唐 令狐楚 游春词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
唐 元稹 红荆 庭中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
唐 白居易 晚秋夜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唐 贾岛 过唐校书书斋 月出行几步,花开到四邻。
唐 杜牧 念昔游三首 其三 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唐 李远 听话丛台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唐 周朴 桐柏观 岩深水落寒侵骨,门静花开色照衣。
唐 罗隐 铜雀台 强歌强舞竟难胜,花落花开泪满膺。
宋 欧阳修 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 月出行歌闻调笑,花开啼鸟乱钩辀。
宋 苏轼 后十馀日复至 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论时节遣花开。
宋 韩驹 抚州邂逅彦正提刑道旧感叹辄书长句奉呈 花开辇路春迎驾,日转蓬山晓曝书。
宋 刘子翚 有怀十首 其十 密庵 篮舆梦想行山处,白葛花开细雨中。
宋 周必大 仆营小圃方两月而张坦夫示腴庄图有起予之意辄成鄙句 无问四时留客醉,何曾一日不花开。
宋 徐玑 书翁卷诗集后 泉落秋岩洁,花开野径清。
宋 赵师秀 抚栏 水国花开早,春城人上多。
元 虞集 题画 花开陌上怀归燕,潮落江头送去鸿。
元 郭钰 秋塘曲 高荷拥翠秋满塘,花开不见闻花香。  ——《骈字类编》
春尽(春盡)chūn jìn
(1).春去,春天结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薪采者也” 汉 何休 注:“金主芟艾,而正以春尽木火当燃之际,举此为文,知庶人采樵薪者。” 唐 柳宗元 《别舍弟宗一》诗:“ 桂岭 瘴来云似墨, 洞庭 春尽水如天。”《辽史·营卫志中》:“弋猎网钩,春尽乃还。”
(2).谓青春逝去或容颜衰减。 明 高启 《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诗:“闭门春尽无人问,縞袂春裙不理妆。”  ——《漢語大詞典》
也 yě《國語辭典》

也 [ yě ]

  1. 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如:「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
  2. 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此画果真邪?幻也?」
  3.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悲也!」《左传·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4. 用来引起下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5. 数事并举而论时用。《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6. 置于句中,以调整音节语气。如:「你再也休提。」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
  7. 表示或者、还是。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奸夫在那里?姓张姓李?姓赵姓王?可是长也矮,瘦也胖?」《水浒传·第四○回》:「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8.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唐·柳宗元〈黔之驴〉:「形之庞也类有德。」
  1. 同样。如:「我懂,你也懂。」、「这个问题我也碰过。」
  2. 强调两事并列。如:「客人中也有坐车的,也有走路的。」《红楼梦·第八回》:「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3. 表示强调。如:「一点也不」、「再也不敢」、「连爸妈也乐得开怀大笑。」
  4. 表示转折。《红楼梦·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5. 表示委婉、让步。如:「这样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闻 ( 聞 ) wén
闻 [ wén ]
  1.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2.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3. 出名,有名望:~人。~达。
  4. 名声:令~(好名声)。丑~。
  5.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6. 姓。
旧曲(舊曲)jiù qǔ
(1).古曲,对“新曲”而言。《晋书·乐志下》:“按 魏 晋 之世,有 孙氏 善弘旧曲…… 朱生 善琵琶,尤发新声。”弘, 清 李慈铭 《〈晋书〉札记》:“当作引。” 南朝 陈 徐陵 《折杨柳》诗:“ 江陵 有旧曲, 洛 下作新声。”
(2).指歌妓聚居之所。 宋 姜夔 《琵琶仙》词:“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 桃根 桃叶 。”  ——《漢語大詞典》
破 pò《國語辭典》

破 [ pò ]

  1. 毁坏、使碎裂。如:「家破人亡」、「破斧沉舟」。《荀子·劝学》:「风至笤折,卵破子死。」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 突破、破除。如:「破戒」、「破纪录」。《红楼梦·第一回》:「虽不敢说强似前代所有书中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
  3. 击败、攻下。如:「破城」、「大破敌军」。《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4. 剖开、劈开。如:「势如破竹」、「乘风破浪」、「将西瓜破成两半。」
  5. 剖析、分析。参见「破题 」条。
  6. 揭穿,使真相大白。《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一似你先时破我的肉是狗肉,几乎教我不撰一文。」《老残游记·第五回》:「齐心齐意要破这一案。」
  7. 花费、消耗。如:「破财」、「破费」。唐·温庭筠〈苏小小歌〉:「买莲莫破券,买酒莫解金。」
  8. 尽、穷尽。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9. 使完整的东西受到损坏而不完整。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10. 穿、透、揭穿。如:「识破」、「点破」、「说破」、「一语道破」、「看破红尘」。
  1. 形容受到损坏而残破的东西。如:「破船」、「破鞋」、「破布」。
  2. 差劲、低劣。如:「他的数学非常破。」、「你这套破理论少说为妙,免得被人嘲笑。」
  1. 唐宋燕乐大曲的后半部。其中以舞蹈为主,乐器伴奏,或有歌唱。因其节拍急促繁碎,故称为「破」。唐·白居易〈卧听法曲霓裳〉诗:「朦胧闲梦初成后,宛转柔声入破 时。」《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唱一个娇滴滴的曲儿,舞一个妖媚 媚的破儿。」也称为「曲破」。
朱颜(朱顔)zhū yán
(1).红润美好的容颜。《楚辞·大招》:“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容则秀雅,穉朱颜只。” 王夫之 通释:“穉朱颜者,肌肉滑润,如婴穉也。” 南朝 宋 鲍照 《芙蓉赋》:“陋 荆 姬之朱颜,笑 夏 女之光髮。” 南唐 李煜 《虞美人》词:“雕栏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评》:“ 元卿 年十八第进士,其叔 正叟 贺之云:‘月中丹桂输先手,镜里朱颜正后生。’” 清 刘大櫆 《祭吴文肃公文》:“我初见公,公在内阁,皓髮朱颜,笑言磊磊。”
(2).和悦的脸色。表示亲热信任。《汉书·淮阳王刘钦传》:“ 博 自以弃捐,不意大王还意反义,结以朱颜,愿杀身报德。”
(3).美色;美女。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四:“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余冠英 注:“朱颜为美色。” 南朝 梁简文帝 《美女篇》:“朱颜半已醉,微笑隐香屏。” 明 叶宪祖 《碧莲绣符》第七折:“欲觅佳姻,须索放还,强羈留,空絮烦,算除非为觅朱颜,算除非为觅朱颜。” 清 方文 《王抑之招集斋中有赠》诗:“翠幙出朱颜,清謳发皓齿。”
(4).指青春年少。 唐 郎士元 《闻蝉寄友人》诗:“朱颜向华髮,定是几年程。” 宋 曾巩 《孔教授张法曹以曾论荐特示长笺》诗:“緑髮朱颜两少年,出伦清誉每相先。” 元 曾瑞卿 《留鞋记》第一折:“[梅香云]姐姐,你纔一十八岁,慌怎么的![正旦唱]我则怕一去朱颜唤不回,误了我这佳期。” 清 顾炎武 《蓟门送子德归关中》诗:“与子穷年长作客,子非朱颜我头白。”
(5).脸红。形容酒醉的面容。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玄醴染朱颜,但愬杯行迟。” 宋 司马光 《和子华招潞公暑饮》:“闲来高韵浑如鹤,醉里朱颜却变童。”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自古缨冕无丑士,酸寒一洗朱颜酡。”
(6).脸红。羞赧之色。《北齐书·王晞传》:“丞相西閤祭酒 卢思道 谓 晞 曰:‘昨被召朱颜,得不以鱼鸟致怪。’”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