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疏 shū《國語辭典》
疏 [ shū ]
動- 開通、使通暢。如:「疏通」。《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 分散、散開。如:「疏散人群」。
- 清除、排解。《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
- 刻鏤、雕繪。《文選·張衡·西京賦》:「何工巧之瑰瑋,交綺豁以疏寮。」唐·張說〈蒲津橋贊〉:「又疏其舟閒,畫其鷁首。」
- 稀少、稀闊。如:「疏林」、「疏星」、「疏疏落落幾戶人家」。
- 不親近、不熟悉。如:「人地生疏」、「親疏遠近」。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 粗心、不注意、不細密。如:「人為疏忽」。《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其於計疏矣。」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七·象數一》:「落下閎曆法極疏,蓋當時以為密耳。」
- 空虛、不實在。如:「空疏」、「才疏學淺」。《三國演義·第八五回》:「愚才疏智淺,恐不堪當此任。」
- 粗糙、不精細。《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唐·韓愈〈山石〉詩:「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 窗。《史記·卷二三·禮書》:「疏房床笫几席,所以養體也。」
- 窗上的刻鏤花紋。《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爾乃懸棟結阿,天窗綺疏。」
- 蔬果。《淮南子·主術》:「夏取果蓏,秋畜疏食。」通「蔬」。
疏 [ shù ]
名- 闡明經義或古注的文字。如:「注疏」、「義疏」。唐·柳冕〈與權德輿書〉:「其有明聖人之道,盡六經之意,而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
- 古代臣下進呈君王的奏章。如:「上疏」。唐·杜甫〈秋興〉詩八首之三:「匡衡抗疏功名簿,劉向傳經心事違。」
- 書信。唐·杜甫〈潭州送韋員外牧韶州〉詩:「洞庭無過雁,書疏莫相忘。」
- 分條陳述、記錄。《漢書·卷五四·蘇建傳》:「初桀、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數疏光過失予燕王,令上書告之。」
疏 [ sū ]
- (一)之又音。
梅 méi《國語辭典》
梅 [ méi ]
名- 植物名。蔷薇科樱属,落叶乔木。性耐寒,叶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色红或白。果实味酸,可食。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 姓。宋代有梅尧臣,明代有梅鼎祚。
修竹(脩竹)xiū zhú
长长的竹子。《世说新语·企羡》“ 王右军 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 刘孝标 注引 晋 王羲之 《临河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唐 杜甫 《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访道》:“门掩长松,篱编修竹,是好奇胜也。” 清 金农 《慕园题竹》诗:“便娟修竹覆櫩楹,山格幽姿天与成。”
脩竹:高高的竹子。 汉 枚乘 《梁王菟园赋》:“脩竹檀欒夹池水,旋菟园,并驰道。” 金 曹之谦 《感寓》诗:“高林夹金井,脩竹连清池。”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皋园》:“脩竹一林,平山一簣,蒹葭杨柳,罨岸被涯。” ——《漢語大詞典》
脩竹:高高的竹子。 汉 枚乘 《梁王菟园赋》:“脩竹檀欒夹池水,旋菟园,并驰道。” 金 曹之谦 《感寓》诗:“高林夹金井,脩竹连清池。”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皋园》:“脩竹一林,平山一簣,蒹葭杨柳,罨岸被涯。” ——《漢語大詞典》
两清(兩清)liǎng qīng
谓双方债权债务结清。 王汶石 《大木匠》:“‘咱们二人两清了!’说完,迈开大步,在 李栓 呆若木鸡的目光下,扬长离去。” ——《漢語大詞典》
妍 yán《國語辭典》
妍 [ yán ]
形- 艳丽、美好。如:「不辨蚩妍」、「百花争妍」。《文选·陆机·挽歌诗三首之二》:「丰肌飨蝼蚁,妍姿永夷泯。」《文选·鲍照·芜城赋》:「才力雄富,士马精妍。」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