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墟山: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姑孰溪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
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
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
丹阳湖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谢公宅
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
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
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
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
凌歊台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
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桓公井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澈?
慈姥竹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望夫山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牛渚矶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灵墟山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
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天门山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灵墟(靈墟)líng xū
洞天福地。《古微书·河图纬》:“北上 包山 入灵墟,乃造 洞庭 窃 禹 书。”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灵墟福地,已被神功。” 唐 吴筠 《岩栖赋》:“果栖迟而我愜,即逍遥之灵墟。” ——《漢語大詞典》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名-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 姓。如晋代有山涛。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丁令 dīng líng
(1).同“ 丁零 ”。《尚书大传》卷三:“北方之极,自 丁令 北至积雪之野,帝 顓頊 神玄冥司之。”《汉书·匈奴传上》:“其明年, 丁令 比三岁入盗 匈奴 ,杀略人民数千,驱马畜去。”参见“ 丁零 ”、“ 丁灵 ”。
(2).“ 丁令威 ”的省称。 唐 李赤 《灵墟山》诗:“ 丁令 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3).指鹤。 宋 李纲 《雷庙读丁晋公所作碑》诗:“只应 寇老 曾迁此,作记何缘 丁令 来。” 清 吴伟业 《鲞鹤》诗:“ 丁令 归来寄素书,羽毛零落待何如。”参见“ 丁令威 ”。 ——《漢語大詞典》
(2).“ 丁令威 ”的省称。 唐 李赤 《灵墟山》诗:“ 丁令 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3).指鹤。 宋 李纲 《雷庙读丁晋公所作碑》诗:“只应 寇老 曾迁此,作记何缘 丁令 来。” 清 吴伟业 《鲞鹤》诗:“ 丁令 归来寄素书,羽毛零落待何如。”参见“ 丁令威 ”。 ——《漢語大詞典》
辞世(辭世)cí shì
(1).避世,隐居。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怡颜高览,弥翼凤戢。託迹 黄 老 ,辞世却粒。” 晋 陶潜 《与子俨等疏》:“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王瑶 注:“辞世,指隐居。”
(2).逝世;去世。 唐 韩愈 《祭虞部张员外文》:“儵忽逮今,二十餘岁,存皆衰白,半亦辞世。”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二折:“可怜他亲娘不幸先辞世,刚抛下一双的业种无知。”《红楼梦》第十三回:“人已辞世,哭也无益。” 冰心 《南归》:“在母亲辞世的第二天早晨,万国殡仪馆便来了一辆汽车,如同接送病人的卧车一般,将遗体运到馆中。” ——《漢語大詞典》
(2).逝世;去世。 唐 韩愈 《祭虞部张员外文》:“儵忽逮今,二十餘岁,存皆衰白,半亦辞世。”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二折:“可怜他亲娘不幸先辞世,刚抛下一双的业种无知。”《红楼梦》第十三回:“人已辞世,哭也无益。” 冰心 《南归》:“在母亲辞世的第二天早晨,万国殡仪馆便来了一辆汽车,如同接送病人的卧车一般,将遗体运到馆中。”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拂衣 fú yī
(1).提起或撩起衣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叔向 ﹞曰:‘姦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拂衣从之。” 杜预 注:“拂衣,褰裳也。”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乃有使酒之客,及於难侵之性,不能堪之,拂衣拔棘,而手足相及。”
(2).挥动衣服。形容激动或愤激。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孔 慨然曰:‘……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膾截耳。’於是拂衣而去。” 唐 谷神子 《博导志·崔玄微》:“ 醋醋 怒曰:‘诸人即奉求,余不奉求。’拂衣而起。”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那班门客才晓得他是 崔 魏 逆党,不待曲终,拂衣散尽。”
(3).振衣而去。谓归隐。 晋 殷仲文 《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 首阳 ,拂衣高谢。”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 唐 王维 《送张五归山》诗:“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世态纷紜,半生尘里朱颜老;拂衣不早,看罢傀儡闹。” ——《漢語大詞典》
(2).挥动衣服。形容激动或愤激。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孔 慨然曰:‘……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膾截耳。’於是拂衣而去。” 唐 谷神子 《博导志·崔玄微》:“ 醋醋 怒曰:‘诸人即奉求,余不奉求。’拂衣而起。”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那班门客才晓得他是 崔 魏 逆党,不待曲终,拂衣散尽。”
(3).振衣而去。谓归隐。 晋 殷仲文 《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 首阳 ,拂衣高谢。”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 唐 王维 《送张五归山》诗:“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世态纷紜,半生尘里朱颜老;拂衣不早,看罢傀儡闹。” ——《漢語大詞典》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名-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 姓。如晋代有向秀。
-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仙路 xiān lù
(1).登仙之路。 唐 李赤 《灵墟山》诗:“ 丁令 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2).宫禁中的道路。 唐 沈佺期 《再入道场纪事应制》诗:“行随香輦登仙路,坐近炉烟讲法筵。” ——《漢語大詞典》
(2).宫禁中的道路。 唐 沈佺期 《再入道场纪事应制》诗:“行随香輦登仙路,坐近炉烟讲法筵。”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