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底忙时来复去,泛若虚舟不系。
段成己〔金朝〕《大江东去 送杨国瑞西归》
西风汾浦,雁初飞,秋水渺茫无际。有底忙时来复去,泛若虚舟不系。篱菊将开,村醪初熟,且住为佳耳。笑言相答,个中吏隐无愧。岁月不贷闲人,君颜非少,我发白如此。好把金杯休去手,万事惟消沉醉。日转山腰,马嘶柳外,歌阕行人起。凭高西望,相思目断烟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有底 yǒu dǐ
(1).犹言有如许或有甚。 唐 杜甫 《可惜》诗:“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 唐 韩愈 《曲江春游寄白舍人》诗:“ 曲江 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宋 陈师道 《赠王聿修商子常》诗:“有底百年须薄禄,相看一笑却关身。” 宋 辛弃疾 《鹧鸪天》词:“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
(2).为甚。 宋 黄庭坚 《芭蕉》诗:“有底春风能好事?解持刀尺翦青天。” 宋 黄庭坚 《南柯子·东坡作南歌子用其韵赠郭诗翁》词之二:“庖丁有底下刀迟?直要人牛无际,是休时。” 宋 杨万里 《和吴伯承提宫孟冬风雨》:“觅句许奇险,有底恼肝肾?”
(3).尽着,听任。 宋 张孝祥 《青玉案·送频统辖行》词:“相春堂上闻鶯语,正花柳,芳菲处。有底尊前欢且舞。” 宋 杨万里 《督诸军求盗梅州宿曹溪呈叶景伯陈守正溥禅师》诗:“一钵可能容尺许,千年有底万人看。”
(4).无限。 宋 黄庭坚 《卜算子》词:“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天上人间有底愁,向箇里,都諳尽。” 宋 辛弃疾 《蝶恋花》词:“有底风光留不住,烟波万顷春江艣。”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駟马临军挑鬭,十场镇赢八九,天下有底英雄汉,闻名难措手。”
(5).谓心中有数。 刘石 《真假李板头》:“ 板头 听了不吭气,心里可有底。” ——《漢語大詞典》
(2).为甚。 宋 黄庭坚 《芭蕉》诗:“有底春风能好事?解持刀尺翦青天。” 宋 黄庭坚 《南柯子·东坡作南歌子用其韵赠郭诗翁》词之二:“庖丁有底下刀迟?直要人牛无际,是休时。” 宋 杨万里 《和吴伯承提宫孟冬风雨》:“觅句许奇险,有底恼肝肾?”
(3).尽着,听任。 宋 张孝祥 《青玉案·送频统辖行》词:“相春堂上闻鶯语,正花柳,芳菲处。有底尊前欢且舞。” 宋 杨万里 《督诸军求盗梅州宿曹溪呈叶景伯陈守正溥禅师》诗:“一钵可能容尺许,千年有底万人看。”
(4).无限。 宋 黄庭坚 《卜算子》词:“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天上人间有底愁,向箇里,都諳尽。” 宋 辛弃疾 《蝶恋花》词:“有底风光留不住,烟波万顷春江艣。”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駟马临军挑鬭,十场镇赢八九,天下有底英雄汉,闻名难措手。”
(5).谓心中有数。 刘石 《真假李板头》:“ 板头 听了不吭气,心里可有底。” ——《漢語大詞典》
忙 máng《國語辭典》
忙 [ máng ]
形- 事情繁多,没有空闲。如:「繁忙」、「工作忙」。
- 急迫、慌张。如:「匆忙」、「不慌不忙」、「手忙脚乱」。
- 赶紧。《儒林外史·第三回》:「胡屠户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邻居各自散了。」
- 做,急迫不停的做。如:「最近你都忙些什么?」《老残游记·第五回》:「见老董事也忙完,就缓缓的走出,找著老董闲话。」
- 姓。如明代有忙义。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 较长的时间:~代。古~。
-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 常常:~常。学而~习之。
-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 某一时刻:按~上班。
-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 机会:~机。待~而动。
- 姓。
来复(來復)lái fù
(1).往还,去而复来。语见《易·复》,谓阳气经七日已由剥尽而开始复生。后因以称阳气始生。《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操 ( 曹操 )笑曰:‘冬至一阳生,来復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一月·时品》:“欣一阳之来復,遂万有以萌生。”
(2).一星期是七天,旧时因又称一周为一来复,星期日为来复日。
(3).回复,回来。 唐 李复言 《续幽怪录·苏州客》:“客曰:‘吾携过岭,方敢来復。’”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母亲!我童心已完全来复了。”
(4).来回反复,一遍又一遍。 萧红 《生死场》一二:“她不再理睬一下那些纸片,丢在脚下来复的乱踏。”
(5).英语rifle的译音。指炮筒、枪管中的来复线。即膛线。 严复 《救亡决论》:“不知曲綫力学之理,则无以尽炮準来復之用。” ——《漢語大詞典》
(2).一星期是七天,旧时因又称一周为一来复,星期日为来复日。
(3).回复,回来。 唐 李复言 《续幽怪录·苏州客》:“客曰:‘吾携过岭,方敢来復。’”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母亲!我童心已完全来复了。”
(4).来回反复,一遍又一遍。 萧红 《生死场》一二:“她不再理睬一下那些纸片,丢在脚下来复的乱踏。”
(5).英语rifle的译音。指炮筒、枪管中的来复线。即膛线。 严复 《救亡决论》:“不知曲綫力学之理,则无以尽炮準来復之用。” ——《漢語大詞典》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动-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 姓。如汉代有去卑。
泛 fàn《國語辭典》
泛 [ fàn ]
动- 漂浮。如:「泛舟」。唐·杜甫〈奉赠太常张卿均二十韵〉:「萍泛无休日,桃阴想旧蹊。」宋·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词:「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 呈现、透著。如:「他脸上泛了一层红光。」、「那条水沟泛著一阵阵恶臭。」
- 不切实。如:「空泛」、「浮泛」。
- 广博、普遍。如:「广泛」。《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周览泛观,缜纷轧芴。」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一三首之一:「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泛 [ fěng ]
动- 覆。参见「泛驾 」条。
- 败。《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 翻。《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齐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为寿,太后迺恐,自起泛孝惠卮。」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名-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 姓。如汉代有若章。
-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虚舟 xū zhōu
(1).无人驾御的船只。语本《庄子·山木》:“方舟而济於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 宋 司马光 《酬王安之闻罢真率会》诗:“虚舟非有意,飘瓦不须嗔。” 明 何景明 《内篇》之一:“故陗壑之阻,盗贼弗怨;虚舟之触,褊心弗怒:无意也。”
(2).比喻胸怀恬淡旷达。 唐 骆宾王 《秋日于益州李长史宅宴序》:“长史公玄牝凝神,虚舟应物。” 清 钱谦益 《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张振秀授奉直大夫》:“朗鑑在心,虚舟应物。”
(3).谓任其漂流的舟楫。常比喻人事飘忽,播迁无定。 唐 高适 《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诗:“片云对渔父,独鸟随虚舟。” 金 卢挚 《折桂令·武昌怀古》曲:“身世虚舟,千载悠悠,一笑休休。” 清 刘荻 《题陈世长舫斋》诗:“想到虚舟百事慵,当窗端只爱云峰。”
(4).轻捷之舟。《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李周翰 注:“轻舟而进曰虚舟。” ——《漢語大詞典》
(2).比喻胸怀恬淡旷达。 唐 骆宾王 《秋日于益州李长史宅宴序》:“长史公玄牝凝神,虚舟应物。” 清 钱谦益 《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张振秀授奉直大夫》:“朗鑑在心,虚舟应物。”
(3).谓任其漂流的舟楫。常比喻人事飘忽,播迁无定。 唐 高适 《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诗:“片云对渔父,独鸟随虚舟。” 金 卢挚 《折桂令·武昌怀古》曲:“身世虚舟,千载悠悠,一笑休休。” 清 刘荻 《题陈世长舫斋》诗:“想到虚舟百事慵,当窗端只爱云峰。”
(4).轻捷之舟。《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李周翰 注:“轻舟而进曰虚舟。” ——《漢語大詞典》
不系(不係)bù xì
不属于。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此印及直殿监印、鐘鼓司、混堂、灵臺等印,皆本衙第一员僉书挨掌,不係贵近内臣掌。”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刻漏房,官十数员,不係灵臺,专管每日时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