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国家(國家)guó jiā
(1).统治阶级实行阶级压迫和实施统治的组织。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也以国家为国的通称。《易·繫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赵岐 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 唐 柳宗元 《封建论》:“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2).公家;朝廷。《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国家 至道 三年,詔书亲郊圜丘,以 太祖 、 太宗 并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国家营建之事,董其役,御前所用铜锡木铁之器日取给焉。”
(3).犹言“官家”。指皇帝。《东观汉记·祭遵传》:“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晋书·陶侃传》:“国家年小,不出胸怀。”
(4).诸侯卿大夫所受封地上的城邑。《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郑玄 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5).京城,首都。《后汉书·朱儁传》:“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 ——《漢語大詞典》
(2).公家;朝廷。《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国家 至道 三年,詔书亲郊圜丘,以 太祖 、 太宗 并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国家营建之事,董其役,御前所用铜锡木铁之器日取给焉。”
(3).犹言“官家”。指皇帝。《东观汉记·祭遵传》:“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晋书·陶侃传》:“国家年小,不出胸怀。”
(4).诸侯卿大夫所受封地上的城邑。《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郑玄 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5).京城,首都。《后汉书·朱儁传》:“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 ——《漢語大詞典》
自从(自從)zì cóng
(1).介词。表示时间的起点。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三:“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唐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诗:“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復射蛟江水中。”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二折:“自从认了个兄弟,我心间甚是欢喜。”《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原来 许晏 、 许普 ,自从蒙哥哥教诲,知书达礼,全以孝弟为重。”
(2).跟从自己;自随。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盖 隋煬 酷嗜经典,既欲徙都 广陵 ,必尽载诸书自从。” ——《漢語大詞典》
(2).跟从自己;自随。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盖 隋煬 酷嗜经典,既欲徙都 广陵 ,必尽载诸书自从。” ——《漢語大詞典》
失 shī《國語辭典》
失 [ shī ]
动- 丢掉、遗落。如:「丧失」、「遗失」、「失而复得」、「失魂落魄」。
- 错过、纵放。如:「错失良机」、「机不可失」。
- 找不到。如:「迷失方向」。《楚辞·屈原·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 违背、不合乎。如:「失常」、「失态」、「失礼」。
- 错误。如:「过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河北 hé běi
(1).泛指 黄河 以北的地区。《穀梁传·僖公二十八年》:“ 温 , 河 北地。”《淮南子·齐俗训》:“道德之论,譬犹日月也, 江 南、 河 北不能易其指,驰騖千里不能易其处。”《南史·谢灵运传》:“﹝ 谢灵运 ﹞将行,上书劝伐 河 北。”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诗:“ 河 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2).省名。别称 冀 。省会 石家庄市 。 ——《漢語大詞典》
(2).省名。别称 冀 。省会 石家庄市 。 ——《漢語大詞典》
烟尘(煙塵)yān chén
亦作“烟尘”。
(1).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指战乱。 南朝 梁 萧统 《七契》:“当朝有仁义之师,边境无烟尘之惊。” 唐 高适 《燕歌行》:“ 汉 家烟尘在东北, 汉 将辞家破残贼。”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三折:“一任他英雄并起图王霸,烟尘并起兴戈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投辕》:“你那 苏张 舌辩高,我的巧射惊 羿奡 ,只愁那匝地烟尘何日扫。”
(2).烟雾灰尘。 唐 刘知几 《史通·烦省》:“夫英贤所出,何国而无,书之则与日月长悬,不书则与烟尘永灭。” 唐 黄滔 《水殿赋》:“三十六宫之云雨,澒洞随来;一千餘里之烟尘,冥濛扑去。”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3).犹灰烬。 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序》:“ 卜商 阐其业,《雅》《颂》与金石同和; 秦正 燎其书,简牘与烟尘共尽。”
(4).犹风尘。借指旅途辛劳。 唐 李白 《长干行》之二:“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 长干 人, 沙头 候风色。”
(5).人烟稠密处。 唐 杜甫 《为农》诗:“ 锦里 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唐 戴叔伦 《晚望》诗:“杉竹何年种,烟尘此地分。” ——《漢語大詞典》
(1).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指战乱。 南朝 梁 萧统 《七契》:“当朝有仁义之师,边境无烟尘之惊。” 唐 高适 《燕歌行》:“ 汉 家烟尘在东北, 汉 将辞家破残贼。”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三折:“一任他英雄并起图王霸,烟尘并起兴戈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投辕》:“你那 苏张 舌辩高,我的巧射惊 羿奡 ,只愁那匝地烟尘何日扫。”
(2).烟雾灰尘。 唐 刘知几 《史通·烦省》:“夫英贤所出,何国而无,书之则与日月长悬,不书则与烟尘永灭。” 唐 黄滔 《水殿赋》:“三十六宫之云雨,澒洞随来;一千餘里之烟尘,冥濛扑去。”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3).犹灰烬。 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序》:“ 卜商 阐其业,《雅》《颂》与金石同和; 秦正 燎其书,简牘与烟尘共尽。”
(4).犹风尘。借指旅途辛劳。 唐 李白 《长干行》之二:“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 长干 人, 沙头 候风色。”
(5).人烟稠密处。 唐 杜甫 《为农》诗:“ 锦里 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唐 戴叔伦 《晚望》诗:“杉竹何年种,烟尘此地分。” ——《漢語大詞典》
漠漠 mò mò
(1).寂静无声貌。《荀子·解蔽》:“掩耳而听者,听漠漠而以为哅哅。” 杨倞 注:“漠漠,无声也。” 晋 陶潜 《命子》诗:“纷纷 战国 ,漠漠衰 周 。” 逯钦立 注:“漠漠,寂寞无闻。” 五代 齐己 《残春连雨中偶作遇故人》诗:“漠漠门长掩,迟迟日又西。” 清 陈梦雷 《抒哀赋》:“神漠漠其闃灭兮,息曀奄其渺茫。”
(2).密布貌;布列貌。《西京杂记》卷四引 汉 枚乘 《柳赋》:“阶草漠漠,白日迟迟。” 晋 陆机 《君子有所思行》:“廛里一何盛,街巷纷漠漠。” 唐 许浑 《送薛秀才南游》诗:“遶壁旧诗尘漠漠,对窗寒竹雨瀟瀟。” 宋 欧阳修 《晋祠》诗:“ 晋水 今入 并州 里,稻花漠漠浇平田。” 清 秋瑾 《更漏子》词:“云漠漠,风瑟瑟,飘尽玉阶琼屑。”
(3).迷蒙貌。 汉 王逸 《九思·疾世》:“时昢昢兮旦旦,尘漠漠兮未晞。”一本作“ 莫莫 ”。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宋 郑侠 《烟雨楼》诗:“羣岫西来烟漠漠,大江南去雨濛濛。” 杨朔 《木棉花》:“空袭刚过,我便爬上 越秀山 的中山纪念塔,纵眺着烟瘴漠漠的整个 广州市 。”
(4).广阔貌。 唐 罗隐 《省试秋风生桂枝》诗:“漠漠看无际,萧萧别有声。”《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荒原漠漠,野草萋萋,四郊荆棘交横,一望黄沙无际。” 峻青 《秋色赋·焦裕禄的光辉》:“但见 兰考 平原上,黄土漠漠,沙丘累累。”
(5).冷淡;不关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 柳 让 周 曰:‘千金不能买此友,何乃视之漠漠?’” 朱自清 《星火》诗:“一个平平常常的妇人,能有些什么,于这漠漠然的我!”
(6).茂盛、浓郁貌。 宋 王安石 《驾自启圣还内》诗:“纷纷瑞气随云汉,漠漠荣光上日旗。” 景耀月 《落花篇》诗之七:“漠漠芳馨百珍重,亭亭根蒂一漂零。” ——《漢語大詞典》
(2).密布貌;布列貌。《西京杂记》卷四引 汉 枚乘 《柳赋》:“阶草漠漠,白日迟迟。” 晋 陆机 《君子有所思行》:“廛里一何盛,街巷纷漠漠。” 唐 许浑 《送薛秀才南游》诗:“遶壁旧诗尘漠漠,对窗寒竹雨瀟瀟。” 宋 欧阳修 《晋祠》诗:“ 晋水 今入 并州 里,稻花漠漠浇平田。” 清 秋瑾 《更漏子》词:“云漠漠,风瑟瑟,飘尽玉阶琼屑。”
(3).迷蒙貌。 汉 王逸 《九思·疾世》:“时昢昢兮旦旦,尘漠漠兮未晞。”一本作“ 莫莫 ”。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宋 郑侠 《烟雨楼》诗:“羣岫西来烟漠漠,大江南去雨濛濛。” 杨朔 《木棉花》:“空袭刚过,我便爬上 越秀山 的中山纪念塔,纵眺着烟瘴漠漠的整个 广州市 。”
(4).广阔貌。 唐 罗隐 《省试秋风生桂枝》诗:“漠漠看无际,萧萧别有声。”《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荒原漠漠,野草萋萋,四郊荆棘交横,一望黄沙无际。” 峻青 《秋色赋·焦裕禄的光辉》:“但见 兰考 平原上,黄土漠漠,沙丘累累。”
(5).冷淡;不关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 柳 让 周 曰:‘千金不能买此友,何乃视之漠漠?’” 朱自清 《星火》诗:“一个平平常常的妇人,能有些什么,于这漠漠然的我!”
(6).茂盛、浓郁貌。 宋 王安石 《驾自启圣还内》诗:“纷纷瑞气随云汉,漠漠荣光上日旗。” 景耀月 《落花篇》诗之七:“漠漠芳馨百珍重,亭亭根蒂一漂零。” ——《漢語大詞典》
暗 àn《國語辭典》
暗 [ àn ]
形- 不明亮的、光线不足的、黑夜的。如:「暗房」、「阴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在暗室中坐,召宣武。」宋·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词:「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 幽深、阴翳。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昏昧、不明事理。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通「暗」。
- 不让人知道的、不公开的。如:「暗号」、「明人不做暗事。」
- 无光泽的。宋·苏轼〈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词:「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 默不作声的、隐密的。如:「暗杀」、「暗示」、「暗渡陈仓」。唐·韩偓〈无题〉诗:「明言终未实,暗祝始应真。」清·洪升《长生殿·第一三出》:「宠固君心,暗中包藏计狡。」
- 不光明。如:「弃暗投明」。
- 姓。如元代有暗伯。
- 光线变得不明亮。如:「天色已渐渐暗了。」
两京(兩京)liǎng jīng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周 代的 镐京 和 雒邑 。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窃强 秦 之三辅,陷隆 周 之两京。”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汉 、 唐 的 长安 和 洛阳 。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唐 杜甫 《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宋 代的 开卦府 和 河南府 。《宋史·太宗纪二》:“﹝ 雍熙 三年﹞九月丙寅朔,减两京诸州繫囚流以下一等,杖罪释之。” 宋 梅尧臣 《晚坐北轩望昭亭山》诗:“少客两京间,熟游 嵩 与 华 。”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元 代的 大都 和上都 开平 。 元 周伯琦 《天马行应制作》:“属车岁岁幸两京,八鸞承御壮瞻视。”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十八:“万古龙门镇两京,悬崖飞瀑一般清。”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北京 和 南京 。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祝京兆书〈两京赋〉》:“昔在 武昌 人家见 祝京兆 行书 都元敬 《两京赋》,两京者,即 明 之 北京 、 南京 。” 陈毅 《读时下杂文因忆鲁迅为长歌志感》:“ 重庆 有 老蒋 ,两京踞敌伪。”
(6).借指两 汉 。《陈书·儒林传·沈不害》:“故东胶西序,事隆乎 三代 ;环林璧水,业盛於两 京 。” 张舜徽 《广校雠略》卷一:“叙及 三代 ,则移録《尚书》;事涉两 京 ,则称举《史》《汉》。” ——《漢語大詞典》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汉 、 唐 的 长安 和 洛阳 。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唐 杜甫 《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宋 代的 开卦府 和 河南府 。《宋史·太宗纪二》:“﹝ 雍熙 三年﹞九月丙寅朔,减两京诸州繫囚流以下一等,杖罪释之。” 宋 梅尧臣 《晚坐北轩望昭亭山》诗:“少客两京间,熟游 嵩 与 华 。”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元 代的 大都 和上都 开平 。 元 周伯琦 《天马行应制作》:“属车岁岁幸两京,八鸞承御壮瞻视。”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十八:“万古龙门镇两京,悬崖飞瀑一般清。”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北京 和 南京 。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祝京兆书〈两京赋〉》:“昔在 武昌 人家见 祝京兆 行书 都元敬 《两京赋》,两京者,即 明 之 北京 、 南京 。” 陈毅 《读时下杂文因忆鲁迅为长歌志感》:“ 重庆 有 老蒋 ,两京踞敌伪。”
(6).借指两 汉 。《陈书·儒林传·沈不害》:“故东胶西序,事隆乎 三代 ;环林璧水,业盛於两 京 。” 张舜徽 《广校雠略》卷一:“叙及 三代 ,则移録《尚书》;事涉两 京 ,则称举《史》《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