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大陆交颓波,迷津逝焉济。

姚燮清代〕《惊风行五章 其一

弱草靡惊风,谁能顾根蒂?漂我同室魂,往将匿何地?

生死凭虎狼,恝焉凛天懠。八口艰半饱,夙命已乖盭。

薄晞争晓阴,路草炫霜翳。便投土窖深,胡敢望安憩?

偕行穷巷间,蒙羞苦无薜。踉跄千百群,十面九垂涕。

相识亦有人,低首但遥避。可怜穷竭心,各因保身敝。

势难窥冰渊,閒暇论高义。触砾愁趼焦,颠倒互牵曳。

假庑聊息劳,已胜百椽惠。眼看深闼居,平等受狼戾。

流汗知腹枵,姑为钳口闭。大陆交颓波,迷津逝焉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大陆颓波迷津

大陆(大陸)dà lù
(1).古代指高而平的土山,即阜。《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 毛 传:“高平曰陆,大陆曰阜。”
(2).广大的陆地。与海洋、岛屿相对。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3).特指我国沿海岛屿以外的地区。 毛泽东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战争已在大陆上基本结束。”
(4).古泽薮名。又名 巨鹿泽 、 广阿泽 。《书·禹贡》:“北过 降水 ,至於 大陆 。”《尔雅·释地》:“ 晋 有 大陆 。”地在今 河北 隆尧 、 巨鹿 、 任县 三县之间。
(5).复姓。 春秋 齐国 有 大陆子方 。见《左传·哀公十四年》。  ——《漢語大詞典》
交 jiāo《國語辭典》

交 [ jiāo ]

  1. 足脛相交。《說文解字·交部》:「交,交脛也。」
  2. 縱橫錯雜。《孟子·滕文公上》:「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3. 相接、接觸。《楚辭·屈原·九歌·國殤》:「矢交墜兮士爭先。」晉·孔坦〈與石聰書〉:「鋒鏑一交,玉石同碎。」
  4. 來往、往來相好。如:「交際」、「結交」。《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5. 兩性媾合。如:「交配」、「性交」。《禮記·月令》:「旦不鳴,虎始交。」《聊齋志異·卷一·賈兒》:「婦獨居,夢與人交。」
  6. 授與、付給。如:「交付」、「交代」、「這件事交給他辦。」
  7. 使得、使令。唐·羅隱〈銅雀臺〉詩:「祗合當年伴君死,免交憔悴望西陵。」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我聽那先生說了這一會,交我也怕上來了。」通「教」。
  1. 相會的時候或地方。如:「春夏之交」、「湘鄂之交」。《左傳·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2. 朋友、友誼。如:「至交」、「刎頸之交」。《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3. 買賣。如:「今天成交多少數量?」
  4. 筋斗、跟頭。如:「跌交」、「摔了一交」。同「跤 」。
  5. 姓。如周代有交父彝。
  1. 雜合、一齊。如:「水乳交融」、「雷電交作」、「風雨交加」、「飢寒交迫」。
  2. 互相、彼此。如:「交談」、「交戰」、「交流」。《國語·越語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種也。」
颓波
1.向下流的水势。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泉涌山顶,望之交横,似若瀑布,頽波激石,散若雨洒,势同厌源风雨之池。” 明 徐阶 《送司封仲芎杨子赴留都》诗:“頽波无停留,灵耀亦西驰。” 清 王士禛 《分甘馀话》卷下:“余不识 许中丞 ,即此一事,真頽波中砥柱也。”
2.比喻衰颓的世风或事物衰落的趋势。 唐 李白 《上留田》诗:“高风缅邈,頽波激清。” 宋 陈亮 《〈高士传〉序》:“惟其屹然立於頽波靡俗之中,可以为高矣。” 高旭 《自题〈未济庐诗集〉》诗:“岂真词笔挽頽波?侠骨行看渐折磨。”  ——《漢語大詞典》
迷津 mí jīn
(1).迷失津渡;迷路。 唐 孟浩然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诗:“ 桃源 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宋 梅尧臣 《寄题苏子美沧浪亭》诗:“曩子初去国,我勉勿迷津。”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原是看花洞里人,重来那得便迷津。”
(2).佛教语。指迷妄的境界。 唐 敬播 《〈大唐西域记〉序》:“廓羣疑於性海,启妙觉於迷津。”《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望罗汉指示迷津,救拔苦海。”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只要他们识破迷津,那便回头是岸。”
(3).泛指迷误的道路;错误的方向。 欧阳山 《柳暗花明》一二○:“我自己迷迷糊糊的,不知道怎么办好。可是 金端 同志给我指点了迷津,告诉我许多秘诀,使我走上康庄大道。” 秦牧 《艺海拾贝·鲁班的妙手》:“他所到之处,总是给人指点迷津,遇山开路,逢水架桥。”
(4).犹迷宫。 何其芳 《论快乐》:“真理是很简单的。不过在没有找到它以前,我们可能老在它的旁边绕着圈子,像迷失在一个很复杂的迷津里面。”参见“ 迷宫 ”。  ——《漢語大詞典》
逝 shì《國語辭典》

逝 [ shì ]

  1. 往、過去、去而不返。如:「消逝」。《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晉·陸機〈折楊柳行〉:「日落似有竟,時逝恆若催。」
  2. 死亡。如:「逝世」。《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宋·陸游〈舒悲〉詩:「管葛逝已久,千古困俗學。」
焉 yān《國語辭典》

焉 [ yān ]

  1. 指示代名词,之、彼、这里。如:「心不在焉」。《论语·卫灵公》:「众好之,必察焉。」
  2. 疑问代名词。《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1. 岂、如何。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1. 相当于「于」。《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1. 承接上文,以表示后果。相当于「乃」、「就」。《墨子·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1. 语气词,置句末:➊ ​ 表示肯定。相当于「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➋ ​ 表示疑问。相当于「耶」、「呢」。《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➌ ​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2. 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样子」。如:「与我心有戚戚焉。」《书经·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济 ( 濟 ) jì/jǐ
济 [ jì ]
  1. 渡,过河:同舟共~。
  2. 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世。救~。赈~。周~。接~。
  3. 补益:无~于事。
济 [ jǐ ]
  1. 〔~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