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刘郎(劉郎)liú láng
(1).指 南朝 宋武帝 刘裕 。《宋书·符瑞志上》:“逆旅嫗曰:‘ 刘郎 在室内,可入共饮酒。’”
(2).指 汉武帝 刘彻 。 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 刘郎 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3).指 汉高祖 刘邦 。 宋 辛弃疾 《六幺令》词:“长喜 刘郎 马上,肯听诗书説。”
(4).指 三国 蜀 先主刘备 。 宋 王千秋 《贺新郎·石城吊古》词:“要约 刘郎 铜雀醉,底事遽争 荆 楚 。”
(5).指 东汉 刘晨 。相传 刘晨 和 阮肇 入 天台山 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 唐 司空图 《游仙》诗之二:“ 刘郎 相约事难谐,雨散云飞自此乖。” 后蜀 顾夐 《虞美人》词:“此时恨不驾鸞皇,访 刘郎 。” 清 无名氏 《后会仙记》:“ 刘郎 曾否访仙山,柳色青春正可攀。”
(6).借指情郎。 宋 周邦彦 《苏幕遮》词:“翠屏深,香篆裊。流水落花,不管 刘郎 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只愿扇儿寄去的速,师父束装得早,三月三 刘郎 到了,携手儿下妆楼。”参见“ 刘阮 ”。
(7). 唐 刘禹锡 《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 玄都观 里桃千树,尽是 刘郎 去后栽。”此为 禹锡 自称,后因以“刘郎”指 禹锡 。 唐 白居易 《醉中重留梦得》诗:“ 刘郎 刘郎 莫先起, 苏臺 苏臺 隔云水。” ——《漢語大詞典》
(2).指 汉武帝 刘彻 。 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 刘郎 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3).指 汉高祖 刘邦 。 宋 辛弃疾 《六幺令》词:“长喜 刘郎 马上,肯听诗书説。”
(4).指 三国 蜀 先主刘备 。 宋 王千秋 《贺新郎·石城吊古》词:“要约 刘郎 铜雀醉,底事遽争 荆 楚 。”
(5).指 东汉 刘晨 。相传 刘晨 和 阮肇 入 天台山 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 唐 司空图 《游仙》诗之二:“ 刘郎 相约事难谐,雨散云飞自此乖。” 后蜀 顾夐 《虞美人》词:“此时恨不驾鸞皇,访 刘郎 。” 清 无名氏 《后会仙记》:“ 刘郎 曾否访仙山,柳色青春正可攀。”
(6).借指情郎。 宋 周邦彦 《苏幕遮》词:“翠屏深,香篆裊。流水落花,不管 刘郎 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只愿扇儿寄去的速,师父束装得早,三月三 刘郎 到了,携手儿下妆楼。”参见“ 刘阮 ”。
(7). 唐 刘禹锡 《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 玄都观 里桃千树,尽是 刘郎 去后栽。”此为 禹锡 自称,后因以“刘郎”指 禹锡 。 唐 白居易 《醉中重留梦得》诗:“ 刘郎 刘郎 莫先起, 苏臺 苏臺 隔云水。” ——《漢語大詞典》
吟诗(吟詩)yín shī
(1).作诗。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苏轼以吟诗下吏》:“ 苏軾 以吟诗有讥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臺差官追取。” 清 杜浚 《一杯叹》诗:“坐使吟诗作赋兴索然,眼见斯文从此废。”
(2).吟诵诗歌。 茅盾 《子夜》九:“吟诗的 杜新箨 也看见了,放下筷子,站起来招呼。” 巴金 《雪》第一章:“原来他们斜对面座位上的一个有八字胡的中年人正在摇头摆脑地吟诗。” ——《漢語大詞典》
(2).吟诵诗歌。 茅盾 《子夜》九:“吟诗的 杜新箨 也看见了,放下筷子,站起来招呼。” 巴金 《雪》第一章:“原来他们斜对面座位上的一个有八字胡的中年人正在摇头摆脑地吟诗。” ——《漢語大詞典》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动-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饮酒(飲酒)yǐn jiǔ
(1).喝酒。《国语·晋语一》:“﹝ 史苏 ﹞饮酒出。”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天下吏人,誥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时 司马氏 已想篡位,而 阮籍 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
(2).古代宴会时供食毕漱口的酒。《周礼·天官·酒人》:“共宾客之礼酒、饮酒而奉之。” 郑玄 注:“饮酒,食之酒。” 贾公彦 疏:“谓食时有酒者,《曲礼》云:‘酒浆处右。’则此非献酬酒,是酳口之酒也。” 孙诒让 正义:“盖食礼无献酬,唯有酳口,故别谓之饮酒。” ——《漢語大詞典》
(2).古代宴会时供食毕漱口的酒。《周礼·天官·酒人》:“共宾客之礼酒、饮酒而奉之。” 郑玄 注:“饮酒,食之酒。” 贾公彦 疏:“谓食时有酒者,《曲礼》云:‘酒浆处右。’则此非献酬酒,是酳口之酒也。” 孙诒让 正义:“盖食礼无献酬,唯有酳口,故别谓之饮酒。” ——《漢語大詞典》
淋漓(淋灕)lín lí
亦作“ 淋离 ”。亦作“ 淋灕 ”。
(1).沾湿或流滴貌。 南朝 梁 范缜 《拟〈招隐士〉》:“岌峩兮倾欹,飞泉兮激沫,散漫兮淋灕。” 唐 韩愈 《醉后》诗:“淋漓身上衣,颠倒笔下字。” 明 王玉峰 《焚香记·传笺》:“衝锋独斩单于首,腥血淋漓污宝刀。”《红楼梦》第二七回:“﹝ 宝釵 ﹞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如愿》:“ 小阿英 两手捧着一只又大又红的苹果,正啃得汁水淋漓。”
(2).长而美好貌。《楚辞·严忌〈哀时命〉》:“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离而从横。” 王逸 注:“淋离,长貌也……劒则长好。”
(3).盛多;充盛。 唐 宋之问 《龙门应制》:“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淋漓拥轩盖。” 唐 李白 《上云乐》诗:“淋灕颯沓,进退成行。” 宋 苏轼 《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我时移守古 河 东,酒肉淋漓浑舍喜。”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艺能·度曲》:“ 仪徵 李艾塘 精於音律,谓 元 人唱曲,元气淋漓,直与 唐 诗 宋 词相頡頏。”
(4).形容酣畅。 唐 李商隐 《韩碑》诗:“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宋 陆游 《哀郢》诗之二:“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髮新。”《玉娇梨》第九回:“只见楮砚中信笔淋漓,不消数刻工夫早已做成一套时曲。” 老舍 《贫血集·不成问题的问题》:“他发誓,要好好地,痛快淋漓地写几篇文字,把那些有名的画家、音乐家、文学家,都骂得一个小钱也不值!” ——《漢語大詞典》
(1).沾湿或流滴貌。 南朝 梁 范缜 《拟〈招隐士〉》:“岌峩兮倾欹,飞泉兮激沫,散漫兮淋灕。” 唐 韩愈 《醉后》诗:“淋漓身上衣,颠倒笔下字。” 明 王玉峰 《焚香记·传笺》:“衝锋独斩单于首,腥血淋漓污宝刀。”《红楼梦》第二七回:“﹝ 宝釵 ﹞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如愿》:“ 小阿英 两手捧着一只又大又红的苹果,正啃得汁水淋漓。”
(2).长而美好貌。《楚辞·严忌〈哀时命〉》:“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离而从横。” 王逸 注:“淋离,长貌也……劒则长好。”
(3).盛多;充盛。 唐 宋之问 《龙门应制》:“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淋漓拥轩盖。” 唐 李白 《上云乐》诗:“淋灕颯沓,进退成行。” 宋 苏轼 《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我时移守古 河 东,酒肉淋漓浑舍喜。”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艺能·度曲》:“ 仪徵 李艾塘 精於音律,谓 元 人唱曲,元气淋漓,直与 唐 诗 宋 词相頡頏。”
(4).形容酣畅。 唐 李商隐 《韩碑》诗:“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宋 陆游 《哀郢》诗之二:“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髮新。”《玉娇梨》第九回:“只见楮砚中信笔淋漓,不消数刻工夫早已做成一套时曲。” 老舍 《贫血集·不成问题的问题》:“他发誓,要好好地,痛快淋漓地写几篇文字,把那些有名的画家、音乐家、文学家,都骂得一个小钱也不值!” ——《漢語大詞典》
醉墨 zuì mò
谓醉中所作的诗画。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醉中偶作见寄次韵》:“怜君醉墨风流甚,几度题诗 小谢 斋。” 元 萨都剌 《酹江月·登凤凰台怀古》词:“天外三山,洲边一鷺, 李白 题诗处。锦袍安在,淋漓醉墨飞雨。” 清 黄景仁 《屠清渠丈过饮醉后作山水幅见遗》诗:“我歌君饮万事足,更看醉墨挥淋漓。” ——《漢語大詞典》
濡 rú《國語辭典》
濡 [ rú ]
动- 浸湿、沾湿。《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宋·苏轼〈饮酒〉诗四首之四:「雷觞淡于水,经年不濡唇。」
- 习染、感染。如:「耳濡目染」。
- 停留、停滞。参见「濡滞 」条。
- 潮湿。《礼记·曲礼上》:「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唐·孔颖达·正义:「濡,湿也。湿软不可用手擘,故用齿断决而食之。」
- 含忍。参见「濡忍 」条。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代-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助-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助-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首 shǒu《國語辭典》
首 [ shǒu ]
名- 头、脑袋。如:「顿首」、「叩首」、「昂首阔步」、「搔首弄姿」。
- 领袖、带头的人。如:「元首」、「罪魁祸首」、「群龙无首」。
- 开端、开始。如:「岁首」、「篇首」。
- 要领。《书经·秦誓》:「予誓告汝,群言之首。」
- 量词。计算诗、词、歌曲等的单位。如:「一首小诗」、「两首歌」。
- 方、边。如:「右首」、「东首」、「上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最高的、第一的。如:「首次」、「首富」、「首席代表」。
- 开始、最先的。如:「首创先例」、「首当其冲」。
- 朝向。《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
- 出面检举告发或自陈罪状。如:「出首」、「自首」。《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我明日就将落花上枝为由,教张覇到府,首他以妖术惑人。」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