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匹夫负独志,经史考离合。

叶适宋代〕《陈同甫抱膝斋二首

音骇则难听,问骇则难答。
我欲终言之,复恐来蹲沓。
培风鹏未高,弱水海不纳。
匹夫负独志,经史考离合。
手捩二千年,柔条起衰飒。
念列傥天回,意大须事匝。
偶然不施用,甘尽斋中榻。
宁为楚人弓,亡矢任挽踏。
莫作隋侯珠,弹射坠埃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匹夫独志离合

匹夫 pǐ fū
(1).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六年》:“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汉 班固 《白虎通·爵》:“庶人称匹夫者,匹,偶也,与其妻为偶,阴阳相成之义也。” 唐 刘德仁 《长门怨》诗:“早知雨露翻相误,只插荆釵嫁匹夫。”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若国朝之制, 满 汉 平等, 汉 人有才者,匹夫可以为宰相。”
(2).独夫。多指有勇无谋的人,含轻蔑意味。《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宋 苏轼 《留侯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书光显寺战事》:“余素以豪杰待王,今乃知王直匹夫耳!”
(3).指平常的人。《晋书·刘隗传》:“夫嫡妻长子皆杖居庐,故 周景王 有三年之丧,既除而宴,《春秋》犹讥,况 龕 匹夫,暮宴朝祥,慢服之愆,宜肃丧纪之礼。请免 龕 官,削侯爵。” 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叶君健 《自由》三:“这倒不是单纯为了友谊和对您的敬佩,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桑梓的利益,为了匹夫的责任。”
(4).詈词。犹言家伙,东西。常用来指斥无知无识的人。多见于早期白话。 元 刘时中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堪笑这没见识街市匹夫,好打那好顽劣江湖伴侣。”《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匹夫,造言欺我,合当斩首!”《说唐》第十六回:“这老匹夫,合当要死,待我出去斩了他。”  ——《漢語大詞典》
负 ( 負 ) fù
负 [ fù ]
  1. 驮,背(bèi ):~米。~疚。~重。如释重~。~荆请罪。
  2. 担任:担~。~责。~累(lěi )。~罪。~荷。忍辱~重。身~重任。
  3. 仗恃,依靠:~隅顽抗。自~(自以为了不起)。
  4. 遭受:~伤。~屈。
  5. 具有,享有:久~盛誉。
  6. 欠(钱):~债。
  7. 小于零的(数),与“”相对:~数。
  8. 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相对:~电。~极。
  9. 违背,背弃:~心。~约。忘恩~义。
  10. 失败,与“”相对:不分胜~。
独志(獨志)dú zhì
独特的志向。《庄子·天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宋 叶适 《陈同甫抱膝斋》诗之二:“匹夫负独志,经史考离合。”  ——《漢語大詞典》
经 ( 經 ) jīng
经 [ jīng ]
  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
  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
  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
  4.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
  5.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
  6.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
  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
  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
  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
  10. 缢死,上吊:自~。
  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
  12. 古同“京”,数目。
  13. 姓。
史 shǐ《國語辭典》

史 [ shǐ ]

  1. 古代掌管文书和记事等的官吏。如:「太史」。《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2. 过去的时事、事迹。如:「历史」、「罗曼史」。
  3. 记载过去事迹的书籍。如:「正史」、「通史」、「野史」。
  4. 姓。如明代有史可法。
  1. 文辞繁杂。《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考 kǎo《國語辭典》

考 [ kǎo ]

  1. 高寿、长寿。《说文解字·老部》:「考,老也。」《诗经·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宋·苏轼〈屈原塔〉诗:「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1. 称死去的父亲。如:「先考」、「如丧考妣」。《楚辞·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新唐书·卷一三·礼乐志三》:「或兄弟分官,则各祭考妣于正寝。」
  2. 考试的简称。如:「高考」、「普考」、「特考」、「大学联考」。
  1. 稽核、检查。如:「考查」、「考核」。《书经·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汉·孔安国·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
  2. 测试。如:「考验」、「招考」。
  3. 探究、研究。如:「考古」、「生平不可考。」《书经·周官》:「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考其文理。」
  4. 完成。《左传·隐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
  5. 拷问。《南史·卷七七·恩幸传·戴法兴传》:「时建康县考囚,或用方材压额及踝胫。」通「拷」。
  6. 敲打。《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庄子·天地》:「金石有声,不考不鸣。」通「攷」。
  7. 终。参见「考旦 」条。
离合(離合)lí hé
(1).分合;聚散。《楚辞·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班陆离其上下。”《文选·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离合非有常,譬彼弦与括。” 李善 注引《吕氏春秋》:“夫万物成则毁,合则离,离则復合,合则復离。” 宋 张耒 《风流子》词:“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 清 薛福成 《张公五十寿序》:“往自 徐州 戎幕,始奉光仪,迄於今虽离合不常,常获一再造謁。”
(2).指分裂与统一。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谨按 山 东自上世以来,为腹心根本之地,其与中原离合,常係社稷安危。”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正统辨》:“伏以一代离合之殊,固繫乎天数盛衰之变;万年正闰之统,实出於人心是非之公。”
(3).偏指离别。 唐 杜甫 《垂老别》诗:“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萧涤非 注:“有离合,实际是説有离散。” 宋 辛弃疾 《鹧鸪天》词:“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全元散曲·水仙子·喻镜》:“不明白抛闪人寂寞,想前生注定我,恰团圆又早离合。”
(4).偏指会合。 清 王继香 《〈小螺庵病榻忆语〉书后》:“时则暗月,沉闥,凄风满櫺,道路阻脩,梦魂离合。”
(5).符合与不符合,接近与不接近。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读经》:“《尚书大传》……其文或説《尚书》,或不説《尚书》,大抵如《易乾凿度》《春秋繁録》,与《尚书》本义在离合之间,而因经属旨。”偏指背离,不合。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三:“ 王丞相 介甫 既当轴处中……号令骤出,但於人情适有所离合,於是故臣名士往往力陈其不可。” 清 顾炎武 《〈音学五书〉序》:“乃引古今音之变,而究其所以不同,为《音论》二卷……综古音为十部,为《古音表》二卷。自是而六经之文乃可读。其他诸子之书,离合有之,而不甚远也。”
(6).谓摇动、晃荡。亦形容扑朔迷离貌。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神飜覆而愉悦,志离合而感伤。”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二:“ 梅雨潭 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7).指合纵连横。《韩非子·忠孝》:“王者独行谓之王,是以三王不务离合而正,五霸不待从横而察,治内以裁外而已矣。”
(8).指离合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至於三六杂言,则出自篇什;离合之发,则明於图讖。” 黄叔琳 注引《文章缘起》:“ 孔融 作四言离合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论杂体则有……离合(字相析合成文, 孔融 ‘渔父屈节’之诗是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