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本朝 běn cháo
(1).朝廷。古以朝廷为国之本,故称。《孟子·万章下》:“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汉书·李寻传》:“唯陛下亲贤求士,无彊所恶,以崇社稷,尊彊本朝。”《晋书·庾峻传》:“此其出言合於国检,危行彰於本朝。” 宋 曾巩 《送韩玉汝》诗:“还当本朝用,不待芳岁更。”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诗》曰:‘鴥彼晨风,鬱彼北林。’林茂则鸟归矣,菶萋噰喈,众贤聚於本朝,尚何材不足、言不达之有?”参阅 王引之 《经义述闻·通说上》。
(2). 汉 代郡守属官用以称其郡治。《隶释·汉司隶从事郭究碑》:“辟司隶从事,部郡都官,耽耽鹰扬,所莅以齐,翕然之论,风飞川流。本朝察孝,贡器帝庭。” 顾炎武 《日知录·本朝》“而犹称 梁 为本朝” 黄汝成 集释引 杨宁 曰:“ 汉 时掾史亦谓郡治为本朝。”
(3).称自己曾任职的王朝。《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 钦 亡入 吴 , 吴 以 钦 为…… 譙 侯”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文钦 《降吴表》:“ 钦 累世受 魏 恩……退惟不能扶翼本朝,抱愧俛仰,靡所自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先君先夫人皆未还 建鄴 旧山,旅葬 江陵 东郭。 承圣 末,已启求 扬都 ,欲营迁厝……便值本朝沦没,流离如此。” 鲁迅 《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他们也知不清 颜回 以至 曹锟 为人怎样,‘本朝’以至 葛天氏 情形如何;不过像苍蝇们失掉了垃圾堆,自不免嗡嗡地叫。”
(4).指自己所处的朝代。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辩》:“又取本朝 苏 黄 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填词一道,非特文人工此者足以成名,即前代帝王,亦有以本朝词曲擅长遂能不泯其国事者。” ——《漢語大詞典》
(2). 汉 代郡守属官用以称其郡治。《隶释·汉司隶从事郭究碑》:“辟司隶从事,部郡都官,耽耽鹰扬,所莅以齐,翕然之论,风飞川流。本朝察孝,贡器帝庭。” 顾炎武 《日知录·本朝》“而犹称 梁 为本朝” 黄汝成 集释引 杨宁 曰:“ 汉 时掾史亦谓郡治为本朝。”
(3).称自己曾任职的王朝。《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 钦 亡入 吴 , 吴 以 钦 为…… 譙 侯”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文钦 《降吴表》:“ 钦 累世受 魏 恩……退惟不能扶翼本朝,抱愧俛仰,靡所自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先君先夫人皆未还 建鄴 旧山,旅葬 江陵 东郭。 承圣 末,已启求 扬都 ,欲营迁厝……便值本朝沦没,流离如此。” 鲁迅 《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他们也知不清 颜回 以至 曹锟 为人怎样,‘本朝’以至 葛天氏 情形如何;不过像苍蝇们失掉了垃圾堆,自不免嗡嗡地叫。”
(4).指自己所处的朝代。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辩》:“又取本朝 苏 黄 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填词一道,非特文人工此者足以成名,即前代帝王,亦有以本朝词曲擅长遂能不泯其国事者。” ——《漢語大詞典》
合 hé/gě《國語辭典》
合 [ hé ]
動- 關閉、合攏。如:「他笑得合不上嘴。」《說文解字·亼部》:「合,合口也。」《戰國策·燕策二》:「蚌合而拑其喙。」
- 會、聚。如:「集合」、「聚合」、「悲歡離合」。《呂氏春秋·孝行覽·遇合》:「合大夫而告之。」《後漢書·卷一九·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 交媾、交配。如:「交合」。《老子·第五十五章》:「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 比對、對照。《孟子·離婁下》:「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漢·桓寬《鹽鐵論·論菑》:「夫道古者稽之今,言遠者合之近。」
- 相符、不違背。如:「合法」、「合身」、「合格」、「合意」。
- 調和、配製。《聊齋志異·卷一○·葛巾》:「吾家葛巾娘子,手合鴆湯,其速飲!」
- 交戰、交鋒。《左傳·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貫余手。」漢·王充《論衡·福虛》:「今宋楚相攻,兩軍未合。」
- 折算。如:「一公斤合二點二磅。」
- 配偶。如:「天作之合」。
- 盛放物品的器皿。唐·白居易〈長恨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通「盒」。
- 量詞。計算交手次數的單位。相當於「回」、「次」。《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鬥經三合,不見輸贏。」
- 姓。如春秋時宋國有合左師。
- 全部的、整個的。如:「合族」、「合家歡」。
- 和諧、融洽。如:「百年好合」。《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 共同、一起。如:「合抱」、「合圍」、「合唱」、「合編」。
- 應該。如:「這件公事理合呈請報備。」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合 [ gě ]
名- 量詞。計算容量的單位。一升的十分之一。也稱為「公合」。
选 ( 選 ) xuǎn
选 [ xuǎn ]
- 挑拣,择:~择。~购。~辑(➊挑选并辑录;➋选辑成的书)。~拔。~用。~贤任能。
- 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推举出代表或负责人:~举。普~。
- 被选中的(人或物):入~。人~。
- 选辑成册的作品:文~。诗~。短篇小说~。
经 ( 經 ) jīng
经 [ jīng ]
-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
-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
-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
-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
-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
-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
-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
-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
-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
- 缢死,上吊:自~。
-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
- 古同“京”,数目。
- 姓。
博士 bó shì
(1).博通古今的人。《战国策·赵策三》:“ 郑同 北见 赵王 , 赵王 曰:‘子南方之博士也。’” 宋 王巩 《随手杂录》:“九重之内,安知有 英州 、 新州 ,此必有博士。”
(2).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 秦 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 汉文帝 置一经博士, 武帝 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 晋 置国子博士。 唐 有太学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 明 清 仍之,稍有不同。《史记·循吏列传》:“ 公仪休 者, 鲁 博士也,以高第为 鲁 相。” 宋 苏轼 《乞医疗病囚状》:“若医博士助教有闕,则比较累岁等第最优者补充。”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今之议者,莫不知此,多设博士,增置生徒,学校之盛百倍曩时。” 吴晗 《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 还跟当时著名的学者受学,例如 孔子 的后代 孔安国 作博士的时候, 司马迁 向他学习古文《尚书》。”
(3).古代对具有某种技艺或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尊称,犹后世称人为师傅。《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学音乐,屈博士,弄鉢调絃浑舍喜。”《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张胜 回头看时,是一个酒博士。” 元 无名氏 《来生债》第一折:“磨博士云:‘唤我做甚么?误我打罗也’。”《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家里一箇茶博士,姓 陶 ,小名叫做 铁僧 。” 明 黄省曾 《吴风录》:“至今称呼椎油作麵佣夫皆为博士。”
(4).学位名。学位的最高一级。 苏曼殊 《焚剑记》:“其人望族也,尝游学 大鹿国 ,得博士衔,人称洋状元。” 巴金 《灭亡》第八章:“前年我得到 巴黎大学 文学博士。”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二四章:“家父是医学博士,耳鼻喉专家。” ——《漢語大詞典》
(2).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 秦 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 汉文帝 置一经博士, 武帝 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 晋 置国子博士。 唐 有太学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 明 清 仍之,稍有不同。《史记·循吏列传》:“ 公仪休 者, 鲁 博士也,以高第为 鲁 相。” 宋 苏轼 《乞医疗病囚状》:“若医博士助教有闕,则比较累岁等第最优者补充。”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今之议者,莫不知此,多设博士,增置生徒,学校之盛百倍曩时。” 吴晗 《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 还跟当时著名的学者受学,例如 孔子 的后代 孔安国 作博士的时候, 司马迁 向他学习古文《尚书》。”
(3).古代对具有某种技艺或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尊称,犹后世称人为师傅。《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学音乐,屈博士,弄鉢调絃浑舍喜。”《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张胜 回头看时,是一个酒博士。” 元 无名氏 《来生债》第一折:“磨博士云:‘唤我做甚么?误我打罗也’。”《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家里一箇茶博士,姓 陶 ,小名叫做 铁僧 。” 明 黄省曾 《吴风录》:“至今称呼椎油作麵佣夫皆为博士。”
(4).学位名。学位的最高一级。 苏曼殊 《焚剑记》:“其人望族也,尝游学 大鹿国 ,得博士衔,人称洋状元。” 巴金 《灭亡》第八章:“前年我得到 巴黎大学 文学博士。”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二四章:“家父是医学博士,耳鼻喉专家。” ——《漢語大詞典》
万里(万里)
唐 李白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那 nà/nǎ/nèi/nā《國語辭典》
那 [ nà ]
形- 指示词。指比较远的人、事、物。相对于「这」。如:「我很喜欢那个人。」、「那件东西你要不要?」宋·辛弃疾〈丑奴儿·千峰云起〉词:「山那畔,别有人间。」
- 表承接、转折的语气。如:「你要是没空,那我找别人陪我去。」
那 [ nǎ ]
代- 表示疑问。如:「他去那里了?」唐·王建〈寒食行〉:「纸钱那得到黄泉?」
- 怎。宋·辛弃疾〈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词:「那堪愁上更添愁。」
那 [ nèi ]
代- 指示词。单数用法,指比较远的人、事、物。为「那(ㄋㄚˋ)一」合音成ㄋㄞˋ,再转成ㄋㄟˋ。如:「我很欣赏那个人。」
那 [ nā ]
名- 姓。如明代有那鉴。
那 [ nuó ]
动- 移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新人那步过高堂。」同「挪 」。
- 多。《诗经·小雅·桑扈》:「受福不那。」汉·郑玄·笺:「那,多也。」
- 安定。《诗经·小雅·鱼藻》:「有那其居。」汉·郑玄·笺:「那,安貌。」
- 如何、奈何。《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晋·杜预·注:「那犹何也。」唐·杜甫 〈夜归〉诗:「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 《诗经·商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那〉,祀成汤也。」指颂扬祭祀汤王典礼的音乐和谐美盛之诗。本章二句为:「猗与那与,置我鼗鼓。」猗那二字连用,美盛之貌。与,兮也。置,树立也。鞉鼓,有柄的小鼓。
那 [ něi ]
代- 表示疑问。通「哪」。为「那(ㄋㄚˇ)一」合音成ㄋㄞˇ,再转成ㄋㄟˇ。如:「王维是那朝代的人?」《儒林外史·第一回》:「县里人那个不晓得?」
投 tóu《國語辭典》
投 [ tóu ]
动- 扔、掷。如:「投球」、「投篮」、「投石子」。
- 放进去。如:「投入」、「投票」、「投资」。
- 跳进去。如:「投江」、「投井」、「自投罗网」。
- 发向、映照。如:「众人把目光都投向墙上的壁画。」、「竹影散投在窗纸上。」
- 寄发。如:「投递」、「投稿」、「投邮」。
- 前往、走向、迎向。如 : 「投宿」、「投降」、「弃暗投明」。
- 合。如:「情投意合」、「意气相投」。
- 奔靠。如:「投奔」、「投靠亲友」、「走投无路」。《三国演义·第二回》:「玄德、关、张三人往代州投刘恢。」
- 接近、靠近。如:「投暮」。唐·孟郊〈题林校书花严寺书窗〉诗:「拟古投松坐,就明开纸疏。」
- 甩、挥。如:《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 抛弃。如:「投闲置散」。《后汉书·卷三二·樊宏阴识列传·樊宏》:「然犹投戈讲蓺,息马论道。」
- 用。如 : 「投药」。
- 赠送。如 :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 迎合。如 : 「投其所好」。
郡 jùn《國語辭典》
郡 [ jùn ]
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域的名称。周时县大郡小,以县统郡,至秦始皇时,废封建,行郡县,郡大县小,以郡统县,汉以后历代因袭,隋唐时曾罢郡置州,宋时改郡为府。《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 姓。如明代有郡敬。
文学(文學)wén xué
(1).文章博学。 孔 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刑昺 疏:“若文章博学,则有 子游 、 子夏 二人也。” 朱熹 集注:“弟子因 孔子 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 孔子 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见。”参见“ 四科 ”。
(2).指儒家学说。《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史记·李斯列传》:“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3).泛指文章经籍。《吕氏春秋·荡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虽彊,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余贫且贱,既一意专攻文学,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
(4).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 献帝 播迁,文学蓬转。”《明史·隐逸传序》:“ 明太祖 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巖穴。”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既壮,絀 不韦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5).学校,习儒之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南岸道东,有文学。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后州夺郡,学移 夷星桥 南岸道东。”
(6).文才;才学。《北史·魏收传》:“ 收 从叔 季景 有文学,歷官著名,并在 收 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德裕 虽丞相子,文学过人。” 元 武汉臣 《玉壶春》楔子:“据此人文学,还在小官之上。”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姚峴 有文学,而好滑稽,遇机即发。”
(7).特指有关狱讼的文书、文件。《史记·蒙恬列传》:“ 恬 尝书狱典文学。” 司马贞 索隐:“谓 恬 尝学狱法,遂作狱官文学。”
(8).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之一。《宋书·隐逸传·雷次宗》:“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参见“ 四科 ”。
(9).官名。 汉 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三国 魏武帝 置太子文学, 魏 晋 以后有文学从事。 唐 初于州县置经学博士, 德宗 时改称文学, 宋 以后废之。 晋 及 隋 唐 时,太子与诸王下亦置文学。 明 清 废。
(10).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郭沫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漢語大詞典》
(2).指儒家学说。《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史记·李斯列传》:“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3).泛指文章经籍。《吕氏春秋·荡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虽彊,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余贫且贱,既一意专攻文学,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
(4).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 献帝 播迁,文学蓬转。”《明史·隐逸传序》:“ 明太祖 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巖穴。”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既壮,絀 不韦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5).学校,习儒之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南岸道东,有文学。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后州夺郡,学移 夷星桥 南岸道东。”
(6).文才;才学。《北史·魏收传》:“ 收 从叔 季景 有文学,歷官著名,并在 收 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德裕 虽丞相子,文学过人。” 元 武汉臣 《玉壶春》楔子:“据此人文学,还在小官之上。”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姚峴 有文学,而好滑稽,遇机即发。”
(7).特指有关狱讼的文书、文件。《史记·蒙恬列传》:“ 恬 尝书狱典文学。” 司马贞 索隐:“谓 恬 尝学狱法,遂作狱官文学。”
(8).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之一。《宋书·隐逸传·雷次宗》:“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参见“ 四科 ”。
(9).官名。 汉 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三国 魏武帝 置太子文学, 魏 晋 以后有文学从事。 唐 初于州县置经学博士, 德宗 时改称文学, 宋 以后废之。 晋 及 隋 唐 时,太子与诸王下亦置文学。 明 清 废。
(10).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郭沫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