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坐而投壶妙贯耳,立而对弈工解图。

汪莘宋代〕《群玉堂即事

蓬莱道山到者稀,忽随飚驾同来归。
天横阆野望不尽,地绝瀛海如无依。
初得松门入萧瑟,渐绕苔径穿芳菲。
奇花异卉不可识,但觉春是人间非。
高檐长廓白日静,朱帘绿幕清风微。
仰观群玉三大字,始忆上帝书所储。
赤图绿牒文字古,空桑孤竹音调希。
饮中八仙各洒落,琼林风月相光辉。
坐而投壶妙贯耳,立而对弈工解图。
吟诗诵赋清且永,何事顾我频嘘欷。
君不见咸平景德时,太平都在杨刘诗。
又不见庆历元佑际,后来谁与欧苏继。
只今延阁多才贤,如玉在山珠在渊。
杨刘欧苏未为老,秦皇鼌张俱少年。
有客野於孟东野,更宜卢仝作诗社。
碧笺小纸辱佳命,青林紫笔令挥写。
君山天酒浇枯肠,吸尽一回酴醾香。
赠君千岁白鹿健,报我三尺金鱼光。
羽陵蠹简非我处,老上龙庭欲飞去。
凤台南轩又招手,第一内宅由来住。
东西南北身已老,安得丹液还元脑。
碧桃洞口花乱飞,留待归来不须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投壶贯耳对弈

坐 zuò《國語辭典》

坐 [ zuò ]

  1. 彎曲下肢,將臀部附著在座位上休息。與站相對。如:「坐下」、「坐在椅子上」。
  2. 古人席地而坐時兩膝著地,故亦稱跪為「坐」。《禮記·玉藻》:「退則坐取屨。」唐·孔穎達·正義:「坐,跪也。」
  3. 居、處。如:「坐落」、「坐北朝南」、「坐二望一」。
  4. 搭乘。如:「坐車」、「坐船」。
  5. 干犯。如:「坐法當死」。
  6. 處斷、定罪。如:「連坐」、「坐死」。《韓非子·定法》:「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相坐而責其實。」《隋書·卷八三·西域傳·吐谷渾傳》:「殺人及盜馬者死,餘坐則徵物以贖罪。」
  7. 北平、河北、天津方言。指物體重心極力向下壓。如:「這房子向下坐了。」
  8. 蒞臨。參見「坐殿」、「坐堂」等條。
  1. 席位。《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通「座」。
  1. 堅守不去。參見「坐鎮」、「坐索」等條。
  2. 比喻平白的、不勞而獲的。如:「坐享其成」、「坐收漁利」。
  1. 因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羅反,被誅。」唐·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1.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1.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2.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1.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2.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1.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2.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4.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6.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7.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1.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3.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投壶(投壺)tóu hú
古代宴会礼制。亦为娱乐活动。宾主依次用矢投向盛酒的壶口,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饮酒。参阅《礼记·投壶》《左传·昭公十二年》:“ 晋侯 以 齐侯 宴, 中行穆子 相。投壶, 晋侯 先, 穆子 曰:‘有酒如 淮 ,有肉如坻。宴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后汉书·祭遵传》:“ 遵 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唐 韩愈 《郑公神道碑文》:“公与宾客朋游,饮酒必极醉,投壶博弈,穷日夜,若乐而不厌者。”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二》:“投壶视诸戏最为古雅。”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太炎 先生曾教我小学,后来因为我主张白话,不敢再去见他了,后来他主张投壶,心窃非之。”  ——《漢語大詞典》
妙 miào《國語辭典》

妙 [ miào ]

  1. 美好。如:「美妙」、「絕妙好辭」。《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傳》:「平陽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宋·蘇軾〈紅梅〉詩三首之二:「也知造物含深意,故與施朱發妙姿。」
  2. 神奇、奇巧。如:「巧妙」、「奇妙」、「奧妙」、「玄妙」、「微妙」。
  3. 有趣的。如:「這個點子真妙!」
  4. 幼小。漢·王符《潛夫論·思賢》:「皇后兄弟,主婿外孫,年雖童妙,未脫桎梏」唐·錢起〈送傅管記赴蜀軍〉詩:「賜璧腰金應可料,才略縱橫年且妙。」
  1. 精微深奧的事理。《老子·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唐·白居易〈動靜交相養賦〉:「故老氏觀妙,顏氏知幾。」
  2. 姓。如明代有妙齡。
贯耳(貫耳)guàn ěr
(1).古代刑罚之一。以箭穿耳。《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子玉 復治兵於 蔿 ,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汉书·原涉传》:“诸豪则曰:‘ 原巨先 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箭贯耳,诣廷门谢辠,於君威亦足矣。’”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其不用命者,纵不能尽如临阵之刑,而军令所谓鞭抶、贯耳等类,许将官督操亦时一行之以示威。” 清 韩菼 《江阴城守纪》下:“而号令严肃,凡偷安不法者必贯耳、鞭背示众,虽豪右不少贷。”
(2).指穿耳戴环以妆饰。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神武罗》:“有神 武罗 ,细腰白齿,声如鸣佩,以鍰贯耳。” 元 白珽 《湛渊静语》卷一:“妇人不缠足,不贯耳。”
(3).借指有穿耳习俗的方外民族。 明 张居正 《圣寿节贺表》之一:“嘉木灵毳,纷呈动植之珍;贯耳雕题,毕集梯航之贡。”
(4).古代投壶术语。 明 江禔 《投壶仪节·投壶图》:“贯耳,谓耳小於口,而能中之,是亦用心愈精,故赏之。”《孽海花》第二十回:“説话未了,忽然微风中吹来一阵笑语声。一个説:‘我投了个双驍,比你的贯耳高得多哩!’一个道:‘让我再投个双贯耳你看。’ 小燕 道:‘咦!谁在那里投壶?’”
(5).入耳;充耳。《水浒传》第六二回:“小可久闻员外大名,如雷贯耳。” 感惺 《游侠传·侠踪》:“上至王公,下至臣虏,谁不贯耳如雷。”  ——《漢語大詞典》
立 lì《國語辭典》

立 [ lì ]

  1. 直身站著。如:「站立」、「立正」。《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
  2. 竖起。如:「竖立」、「立竿见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又将两扇门立在墙边,先去吹灭了灯火。」
  3. 设置。如:「立庙」、「私立小学」。《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4. 制定、订定。如:「立法」、「立案」、「立宪」。
  5. 建树、成就。如:「立威」、「三十而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6. 存在。如:「独立」、「誓不两立」。
  1. 即刻。如:「立刻」。《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剑坚,故不可立拔。」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立如子。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对弈(對弈)duì yì
下棋。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符契元》:“迟明即诣 开化坊 访 马 ( 马总 ),而与兵部 韩侍郎 对弈。” 宋 周密 《云烟过眼录》卷下:“古画二,一作五丁开山,一作帝仙对弈。”《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 金 兵﹞距京才数十里,都人甚恐。 泽 ( 宗泽 )方与客对弈。僚属请议守御之策, 泽 不应。”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又似三人会,俯首方对弈。”  ——《漢語大詞典》
工 gōng《國語辭典》

工 [ gōng ]

  1. 有专门技术或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如:「木工」、「矿工」、「水电工」。《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技巧。如:「唱工」、「雕工」、「巧夺天工」。唐·李白〈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诗:「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
  3. 劳动生产的作业。如:「上工」、「加工」、「怠工」。
  4. 大规模、有计划的建设。如:「施工」、「竣工」。
  5. 工业的简称。如:「化工」。
  6. 一种古代乐谱上的音阶符号。参见「工尺 」条。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擅长。如:「工于心计」。《韩非子·五蠹》:「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1. 精致、巧妙。如:「工整」。《红楼梦·第四八回》:「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
解 jiě/jiè/xiè《國語辭典》

解 [ jiě ]

  1. 分割、剖分。如:「解剖」。《左傳·宣公四年》:「宰夫將解黿。」《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2. 分裂、分散。如:「瓦解」、「溶解」、「難分難解」。
  3. 打開、鬆開、鬆脫。如:「解扣子」、「解開繩子」、「寬衣解帶」。
  4. 免除、消除。如:「解圍」、「解悶」、「解救」、「解渴」、「調解」。《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5. 陳述、說明。如:「講解」、「解釋」、「辯解」。
  6. 曉晤、明白、清楚。如:「理解」、「了解」、「費解」、「大惑不解」。
  7. 排出汗水或大小便。如:「小解」。漢·王充《論衡·寒溫》:「人中於寒,飲藥行解。」《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於路只推腹痛難忍,幾遍要解。」
  8. 會、能夠。晉·陶淵明〈九日閑居〉詩:「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1. 文體名。古代文體之一,旨在辯論解說。晉·張華《博物志·卷六·文籍考》:「賢者著述曰傳、曰記、曰章句、曰解、曰論、曰讀。」《新唐書·卷一七六·韓愈傳》:「乃作進學解以自諭。」
  2. 答案。如:「不得其解」。
  3. 見識、看法。如:「獨到的見解」。

解 [ xiè ]

  1. 鬆懈、懈怠。《禮記·雜記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虜久屯聚,解弛。」
  1. 參見「解縣 」條。
  2.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解狐。

解 [ jiè ]

  1. 參見「解元 」條。
  2. 官署、官吏辦公的地方。《商君書·墾令》:「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槩。」《文選·左思·吳都賦》:「屯營櫛比,解署棋布。」
  1. 押送、發遣。如:「押解罪犯」、「蘇三起解」。《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當下喝賜錢酒賞犒捉事人,解這崔寧到臨安府,一一從頭供說。」
  2. 典當、抵押。《醒世恆言·卷三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你贖典,還是解錢?」《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往典鋪中解了幾十兩銀子。」
  3. 租用、租借。《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楊三官人同那妻子和當直去客店,解一房歇泊。」《警世通言·卷三七·萬秀娘仇報山亭兒》:「當日天色晚,見一所客店,姊妹兩人解了房,討些飯喫了。」
图 ( 圖 ) tú
图 [ tú ]
  1. 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画。~案。~谱。~鉴。
  2. 指地图:《亚洲略~》。~穷匕见。
  3. 画:画影~形。
  4. 计谋,计划:宏~(亦作“弘图”、“鸿图”)。良~。
  5. 谋取,希望得到:~谋。~利。企~。妄~。励精~治。唯利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