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兴衰杂今古,忧豫难悉平。

汪莘宋代〕《访汤粹

文者道之器,诗者文之精。
世儒失本原,谓以一枝鸣。
仆昔颇好学,不与时俗并。
始求为已事,中胡济物情。
静与古月俱,动与秋阳行。
先圣此从容,风流被后生。
身世两相违,淹留竟何成。
一丘聊自适,万化争逢迎。
天地露根柢,动植陈性情。
日月显处妙,鬼神隐中明。
老佛既恍惚,诸子亦纵横。
兴衰杂今古,忧豫难悉平。
时买白玉板,写此朱丝声。
似被天公嗔,魑魅出见惊。
秋霜下黄叶,春风自抽萌。
兰花待春风,深林含芳馨。
属闻贤别驾,古学兼韶韺。
仍闻吐佳句,气挟苏州清。
今朝别柴扉,匪敢投公卿。
臭味略相似,长松与茯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兴衰今古

兴衰(興衰)xīng shuāi
兴盛和衰落。《史记·太史公自序》:“猎 儒 、 墨 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絶 惠王 利端,列往世兴衰。”《北史·崔浩传》:“自古以来,载籍所记,兴衰存亡,尠不由此。”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养马》:“过去的雌雄休竞,未来的兴衰无定。”《红楼梦》第一回:“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  ——《漢語大詞典》
杂 ( 雜 ) zá
杂 [ zá ]
  1. 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乱。~沓。~感。~志。~货。~居。~务。~品。错综复~。私心~念。
  2. 混合:夹~。混~。~交。
今古 jīn gǔ
(1).现时与往昔。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宋 苏轼 《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诗:“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
(2).谓古往今来,从古到今。
(3).过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时间。《北史·薛辩传》:“汝既未来,便成今古,缅然永别,为恨何言!” 唐 王昌龄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诗:“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元 赵孟俯 《闻捣衣》诗:“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时始惘然。”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漢語大詞典》
忧 ( 憂 ) yōu
忧 [ yōu ]
  1. 发愁:~愤。~惧。~烦。~惶。~急。~煎。~思(➊忧念;➋忧愁的思绪)。~戚。杞人~天。
  2. 可忧虑的事:~患。内~外患。乐以忘~。高枕无~。
  3. 指父母之丧:丁~。
豫 yù《國語辭典》

豫 [ yù ]

  1. 安乐、逸乐。《尔雅·释诂上》:「豫,乐也。」宋·邢昺·疏:「豫者,逸乐也。」《新五代史·卷三七·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震(☳)​上。象征万物被阳气而生生不息。
  3. 河南省的简称。
  4. 姓。如战国时晋国有豫让。
  1. 巡游。《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2. 喜悦。《书经·金縢》:「王有疾,弗豫。」
  3. 欺骗。《荀子·儒效》:「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必蚤正以待之也。」汉·桓宽《盐铁论·力耕》:「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伪。」
  4. 参与。《左传·隐公元年》:「豫凶事,非礼也。」《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蔡伦传》:「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通「与」。
  1. 迟疑不决。如:「犹豫」。《老子·第一五章》:「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2. 事先。《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宜遣使者行边兵豫为备,敕视诸羌,毋令解仇,以发觉其谋。」通「预」。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1.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2.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3. 不好:~听。~看。
难 [ nàn ]
  1.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2. 仇怨:排~解纷。
  3. 诘责,质问:发~。非~。责~。
难 [ nuó ]
  1. 古同“傩”。
悉 xī《國語辭典》

悉 [ xī ]

  1. 全部。《書經·盤庚上》:「王命眾,悉至于庭。」《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1. 詳盡、詳細。漢·賈誼〈說積貯〉:「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聊齋志異·卷一一 ·樂仲》:「言女大歸日、再醮日及生子年月,歷歷甚悉。」
  1. 竭盡、用盡。《戰國策·韓策一》:「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新唐書·卷一九三·忠義傳下·龐堅傳》:「賊將阿史那承慶悉銳攻之,傳城百里,樹木皆刊。」
  2. 知道。如:「得悉」、「洞悉」、「熟悉」、「敬悉」。南朝梁·蕭統〈文選序〉:「隨時變改,難可詳悉。」唐·杜甫〈客夜〉詩:「老妻書數紙,應悉未歸情。」
  1. 姓。如上古時代有悉諸。
平 píng《國語辭典》

平 [ píng ]

  1. 不高不低、不凸出的。如:「平地」、「平房」、「平沙」。唐·王维〈观猎〉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宋·陆游〈初发夷陵〉诗:「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2. 协调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
  3. 均等的。如:「平均」、「平等」。
  4. 安宁的。如:「心平气和」、「风平浪静」。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 没有战争的。如:「和平」、「太平」。唐·韩愈〈争臣论〉:「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
  6. 寻常的。如:「平日」、「平时」、「平常」。
  7. 不分胜负的。如:「平手」。
  8. 缺少变化的。如:「声音低平」。
  1. 公正的、无偏倚的。如:「平分」、「平反」。
  2. 不高不低的。如:「平推」、「平铲」。
  1. 使安定、征服。如:「平乱」、「跨海平魔」。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 媾和、和好。《左传·桓公八年》:「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
  3. 压抑。如:「怨气难平」。
  4. 犁平、辗平、推平。如:「去将地平一平。」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平声 」条。
  2. 大陆地区北平市的简称。如:「王兄今日赴平公干。」
  3. 姓。如汉代有平当。

平 [ pián ]

  1. 辨别。参见「平章百姓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