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仙人击节相属儿,贱子起舞尤颠狂。

汪莘宋代〕《潘别驾寄牡丹歌次韵

别驾寄我新时章,赏花须赏花中王。
我诵此诗欲大叫,山川灵气未始亡。
忆昔少年健如虎,两脚不住寻奇芳。
何曾着眼看桃李,天台洞口呼刘郎。
痴儿騃女意自得,不肯随我超凡常。
嵩山洛浦忽入梦,秦人汉士俱堂堂。
仰天大笑不复道,朱宫紫府森开张。
是时青春二三月,姚家一树真黄裳。
其余牛家魏家种,千红万碧罗新妆。
论花固是花中杰,论人亦是人中祥。
不觉我醉花亦醉,不觉花香入亦香。
气高已压玉笥缀,骨硬肯羡金钗行。
授我以元君之云篆,沃我以王母又霞觞。
当时跳出生死窟,自此踏倒名利场。
怀洞庭兮悲潇湘,吟清风兮咏沧浪。
仙人击节相属儿,贱子起舞尤颠狂。
历聘二十八列宿,遍谒三千六上皇。
东风未断薰风起,江北吹落江南藏。
天葩何年到此土,形貌虽减神犹昌。
濂溪先生夸富贵,东坡老子怜忠良。
不如煎酥煮面吃,大胜三碗搜枯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仙人击节相属贱子起舞颠狂

仙人 xiān rén
亦作“僊人”。
(1).神话传说中长生不老、有种种神通的人。《文选·古诗〈生年不满百〉》:“仙人 王子乔 ,难可与等期。” 李善 注引《列仙传》:“ 王子乔 者,太子 晋 也。道人 浮丘公 接以上 嵩高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遣 徐市 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僊人。”《新唐书·方技传·姜抚》:“自言通僊人不死术,隐居不出。”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唐 道士 侯道华 喜读书,每语人曰:‘天上无凡俗仙人。’此妙语也。”《云笈七籤》卷十七:“长生不死,延数万岁,名编仙籙,故曰仙人。”
(2). 唐 人用以称女道士。 唐 李白 《玉真仙人词》 王琦 注引 胡震亨 曰:“ 玉真公主 , 睿宗 女。字 持盈 。 太极 元年出家为道士,筑观京师以居。”
(3).古代杂戏的一种。《魏书·乐志》:“﹝ 天兴 ﹞六年冬,詔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觝、麒麟、凤凰、仙人、长蛇、白象、白虎及诸畏兽、鱼龙、辟邪……以备百戏。”
(4). 南北朝 时 高丽 官职名。《周书·异域传上·高丽》:“大官有大对卢,次有太大兄、大兄……仙人并褥萨凡十三等,分掌内外事焉。”
(5).书法名称的一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文字》:“ 南齐 萧子良 撰古文之书五十二种:鵠头、蚊脚、悬针、垂露、龙爪、仙人、芝英……偃波、飞白之属,皆状其体势而为之名。”  ——《漢語大詞典》
击节(擊節)jī jié
(1).谓出使。节,符节,使者的凭证。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八》:“古之君子,遇有为之时,不能默然而止,击节驱驰,有事四方者,盖为斯也。”《宋书·庾登之传》:“ 义熙 十二年, 高祖 北伐, 登之 击节驱驰,退告 刘穆之 ,以母老求郡。于时士庶咸惮远役,而 登之 二三其心, 高祖 大怒,除吏名。”
(2).打拍子。 晋 左思 《蜀都赋》:“ 巴 姬弹弦, 汉 女击节。”《晋书·乐志下》:“ 魏 晋 之世,有 孙氏 善歌旧曲, 宋识 善击节唱和。” 唐 白居易 《琵琶行》:“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飜酒污。”
(3).形容十分赞赏。《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良 留 荆州 ,与 亮 书曰:‘……此乃管絃之至, 牙 旷 之调也。虽非 钟期 ,敢不击节。’” 宋 陈亮 《题〈喻季直文编〉》:“四君子者尤工於诗,余病未能学也。然皆喜为余出,余亦能为之击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闈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 茅盾 《锻炼》八:“‘对,对!’ 谢林甫 这番话还没完, 王保长 已经击节赞赏起来。”  ——《漢語大詞典》
相属(相屬)xiāng zhǔ
(1).相接连;相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荀卿 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宋 叶适 《总干黄公行状》:“丧还,赴于涂、哭于郊、弔于家者,相属也。” 廖仲恺 《迈陂塘·题北郭秧针图》词:“锋芒如许禁磨折,风雨晦明相属。”
(2).相关;相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人生在世,望於后身,似不相属。” 明 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僧 一行 之言曰:‘星之与土,以精气相属,而不係於方隅。’”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外洋助剿》:“内忧外患,其事不相属,而其害实相因。”
(3).互相劝酒;向人敬酒。 唐 韩愈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沙平水息声影絶,一杯相属君当歌。” 宋 苏轼 《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明 高启 《逢张架阁》诗:“一杯相属成知己,何必平生是故人。”
(4).和人诗词。 宋 苏轼 《和王晋卿》诗序:“感叹之餘,作诗相属。” 宋 朱松 《赠范直夫》诗:“且与寓公同放旷,浩歌相属倚秋风。”
用以记人生年的十二生肖。《说郛》卷七三引 宋 洪巽 《旸谷漫录》:“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鷄、戌犬、亥猪为十二相属。”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矜嫚·韩愈王俭语》:“大虫老鼠,俱为十二相属,何怪之有?”  ——《漢語大詞典》
儿 ( 兒 ) ér《國語辭典》

儿 [ rén ]

  1. 同「人 」。《說文解字·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元·戴侗《六書故·卷八·人》:「按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稍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則不變其本文而為人;合於下者,若『兒』若『見』則微變其本文為儿。」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贱子(賤子)jiàn zǐ
谦称自己。《汉书·游侠传·楼护》:“时请召宾客, 邑 居樽下,称‘贱子上寿’。”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柳亚子 《董必武先生六十寿诗》:“贱子倾心久,神交许我狂。”  ——《漢語大詞典》
起舞 qǐ wǔ
亦作“ 起儛 ”。
(1).起身舞蹈。《国语·晋语二》:“ 驪姬 许诺,乃具,使 优施 饮 里克酒 。中饮, 优施 起舞。”《隋书·五行志上》:“ 武帝 讲於 重云殿 ,沙门 誌公 忽然起儛歌乐,须臾悲泣。” 宋 王安石 《后元丰行》:“ 吴 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蔡东藩 《唐史通俗演义》第十六回:“ 太宗 起舞,诸王等更迭奉觴。”
(2).“闻鷄起舞”的省略。表示志士及时奋发,刻苦磨炼。典出《晋书·祖逖传》。 宋 苏辙 《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诗:“冷澈登临倦,衰慵起舞迟。” 清 纳兰性德 《满庭芳·题元人〈芦州聚雁图〉》词:“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应中宵起舞到鷄鸣,练腰脚。”参见“ 闻鸡起舞 ”。  ——《漢語大詞典》
尤 yóu《國語辭典》

尤 [ yóu ]

  1. 怨恨、責怪。《詩經·鄘風·載馳》:「許人尤之,眾穉且狂。」《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
  2. 親近、喜愛。唐·羅隱〈春中湘中題岳麓寺僧舍〉詩:「欲共高僧話心跡,野花芳草奈相尤。」宋·柳永〈如魚水·帝里疏散〉詞:「共綠蟻,紅粉相尤。」
  1. 更加、格外。《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太史公曰》:「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聖人所尤用心者也。」
  1. 特異。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2. 過失。《詩經·小雅·四月》:「廢為殘賊,莫知其尤。」《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3. 姓。如宋代有尤鶴。
颠狂(顛狂)diān kuáng
(1).精神病名。也指精神病人的狂乱表现。《黄帝甲乙经·十二经脉络脉支别下》:“其病气逆,则喉痺瘁瘖,实则颠狂,虚则足不收脛枯。”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 后汉 明帝 杨后 ,花面美色,有颠狂病,发则杀人。唯内傅 孟召 为文哀怨,后每读之,颠狂輒醒。” 清 袁枚 《新齐谐·沈姓妻》:“安未半刻,又作哭声曰:‘汝擒我孙去,我在此亦能索汝命。’言毕颠狂如故。”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在极度的紧张中,他几乎像颠狂了一般。”
(2).举止狂乱貌。 唐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大平诏书》:“他若自驱陷阱者,鍊食洋烟最颠狂。” 康濯 《东方红》第七章五:“放水的日子, 孟虎堂 简直颠狂疯傻得戳开两个大巴掌,把 李炳臣 左右死死扠住,喷着唾沫,直对他嘶声喜嚷。”
(3).形容放浪不受约束。 唐 姚合 《寄王度》诗:“顦顇 王居士 ,颠狂不称时。” 宋 刘过 《忆鄂渚》诗:“空餘 黄鹤 旧题诗,醉笔颠狂惊 李白 。” 明 高启 《谢庐山宋隐君寄惠所制墨》诗:“但学颠狂如 醉旭 ,头髮可濡秋未秃。”
(4).激烈动荡貌。 唐 张鷟 《游仙窟》:“当时腹里颠狂,心中沸乱。” 元 无名氏 《衣袄车》第一折:“恰便似颠狂飞柳絮,我则见纷纷的剪鹅毛。”《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这阵大风不知坏了多少船隻,直颠狂到日落时方息。”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