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有桂丛生须让菊,为罏归去也输螯。

高似孙宋代〕《

有桂丛生须让菊,为罏归去也输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丛生归去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桂 guì《國語辭典》

桂 [ guì ]

  1. 参见「肉桂」、「桂树」等条。
  2. 传说月中有桂树,故以桂借指月亮。唐·李峤〈人日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诗:「桂吐半轮迎此夜,蓂开七叶应今朝。」
  3. 大陆地区广西省的简称。
  4. 姓。如汉代有桂褒。
丛生(叢生)cóng shēng
(1).草木等聚集在一起生长。多形容茂盛。《列子·汤问》:“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 汉 刘安 《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繚。” 宋 吕祖谦 《卧游录》:“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朱自清 《荷塘月色》:“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2).谓繁密。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他摸着下巴上丛生的短须,便更笑意浓厚的一边嘘着唇,一边穿起那黑色的旧呢裤来。”
(3).形容多种事物同时出现。《庄子·天运》:“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 陈鼓应 注引 林云铭 注:“混逐丛生,混然相逐,丛然并生。”《茶香室续钞·正音书院》引 清 施鸿保 《闽杂记》:“官民上下,言语不通,必使胥吏从中代为传递,於是添设假借,百病丛生。” 毛泽东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由此怪象丛生,信抑扫地。亟宜再颁明令,严督全国实行。”  ——《漢語大詞典》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1.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2.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3. 〔~臾〕片刻,一会儿。
  4.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5.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让 ( 讓 ) ràng
让 [ ràng ]
  1. 不争,尽(jǐn)着旁人:~步。~位。谦~。
  2. 请:~茶。
  3. 许,使:不~他来。
  4. 任凭:~他闹去。
  5. 被:~雨淋了。
  6. 索取一定代价,把东西给人:出~。转(zhuǎn )~。
  7. 闪避:~开。当仁不~。
  8. 责备,谴责:“二世使人~章邯”。
  9. 古同“”,侵夺。
菊 jú《國語辭典》

菊 [ jú ]

  1. 植物名。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茎略带木质。叶互生,卵形,有缺刻和锯齿。秋季开花,花冠周围为舌状,中部为管状,属头状花序。原产于大陆地区,久经栽培,种类繁多,可供观赏、饮料及药用。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罏 lú《國語辭典》

罏 [ lú ]

  1. 一种形似瓶子的盛酒器具。《玉篇·缶部》:「罏,罍也。」明·袁宏道〈戊戍除夕〉诗:「石小聚香多,罏焦听酒沸。」
  2. 炉子。唐·郑谷〈题兴善寺寂上人院〉诗:「腊高兴故疾,罏暖发余香。」宋·陆游〈共语〉诗:「黄金已作飞烟去,痴汉终身守药罏。」通「炉」。
归去(歸去)guī qù
(1).回去。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唐 李白 《题金陵王处士水亭》诗:“醉罢欲归去,花枝宿鸟喧。”《水浒传》第三二回:“﹝ 宋江 ﹞先发付兄弟 宋清 归去。”
(2).谓死亡。 清 胡式钰 《语窦》:“謿人死曰归去。”  ——《漢語大詞典》
也 yě《國語辭典》

也 [ yě ]

  1. 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如:「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
  2. 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此画果真邪?幻也?」
  3.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悲也!」《左传·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4. 用来引起下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5. 数事并举而论时用。《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6. 置于句中,以调整音节语气。如:「你再也休提。」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
  7. 表示或者、还是。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奸夫在那里?姓张姓李?姓赵姓王?可是长也矮,瘦也胖?」《水浒传·第四○回》:「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8.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唐·柳宗元〈黔之驴〉:「形之庞也类有德。」
  1. 同样。如:「我懂,你也懂。」、「这个问题我也碰过。」
  2. 强调两事并列。如:「客人中也有坐车的,也有走路的。」《红楼梦·第八回》:「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3. 表示强调。如:「一点也不」、「再也不敢」、「连爸妈也乐得开怀大笑。」
  4. 表示转折。《红楼梦·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5. 表示委婉、让步。如:「这样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输 ( 輸 ) shū
输 [ shū ]
  1. 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运~。灌~。~出。~入。~血。~电。
  2. 送给,捐献:~纳。捐~。~将(jiāng)。
  3. 败,负:~赢。~理。~了两个球。
  4. 堕坏,败坏:~平(使其败坏)。
  5. 表示,吐露:~心(表示诚心)。~实。~诚。
螯 áo《國語辭典》

螯 [ áo ]

  1. 节足动物变形的第一对脚,尖端分两歧,像钳子能开能合,可以用来取食或自卫。《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晋书·卷四九·毕卓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