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恭惟不杀心忉忉,视民如蟹呜呼饕。

高似孙宋代〕《答癯庵致糟蟹

秋入丹枫声怒号,吴儿得志飞轻舠。
纬以万竹澜寒涛,有法如兵勇於鏊。
彼蟹甚武殊驿骚,一霜二相如此膏。
物生固忌风味高,最以风味无一逃。
葬之酒乡泣醨糟,一醉竟死俱陶陶。
了我一身凡几醪,死生大矣惟所遭。
饮中诸公人中豪,左手酒杯右手螯。
醉魂浩荡不可招,为君以酒博葡萄。
世间万事真牛毛,一醉一死俱蓬蒿。
恭惟不杀心忉忉,视民如蟹呜呼饕。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恭惟不杀忉忉呜呼

恭惟 gōng wéi
见“ 恭维 ”。  ——《漢語大詞典》
不杀(不殺)bù shā
(1).不断其命。《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 杨士勋 疏:“虽盟而不歃血谓之不杀。” 宋 曾巩 《亳州谢到任表》:“运独断之明,则天清水止;昭不杀之武,则雷厉风行。”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不杀穷人不富’,是他的主意,他的手沾满了佃户 劳金 的红血。”
(2).不尽。《醉醒石》第三回:“ 汤家 父母听得这话,喜欢不杀道:‘如此听凭 冯亲家 那边,择个日子便了。’”
不减;不衰。《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春秋》辞繁而不杀者,正也。” 何休 注:“杀,省也。”《文选·扬雄〈长杨赋〉》:“意者以为事罔隆而不杀,物靡盛而不亏。” 李善 注引 郑玄 《周礼》注:“杀,减也。” 晋 张华 《女史箴》:“法含弘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  ——《漢語大詞典》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1.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2.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3.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4.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5.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6.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7.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8.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忉忉 dāo dāo
(1).忧思貌。《诗·齐风·甫田》:“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毛 传:“忉忉,忧劳也。” 孔颖达 疏:“忧也,以言劳心,故云忧劳也。” 汉 扬雄 《法言·修身》:“田圃田者莠乔乔,思远人者心忉忉。” 唐 白居易 《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诗:“动人名赫赫,忧国意忉忉。”
(2).啰嗦,唠叨。 宋 欧阳修 《与王懿敏公书》:“客多,偷隙作此简,鄙怀欲述者多,不觉忉忉。”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交际》:“思得足下一书,不翅饥渴,故不得不忉忉也。”  ——《漢語大詞典》
视 ( 視 ) shì
视 [ shì ]
  1. 看:~觉。~力。~野。鄙~。注~。近~。~而不见。熟~无睹。
  2. 亲临某事:~事。~察。
  3. 看待:藐~。重~。等闲~之。
  4. 看望:探~。省(xǐng )~。
  5. 比照:“天子之卿受地~侯”。
  6. 古同“示”,表明。
民 mín《國語辭典》

民 [ mín ]

  1. 人、人類、百姓。如:「人民」、「平民」、「庶民」。《書經·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蟹 xiè《國語辭典》

蟹 [ xiè ]

  1.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全身被有甲壳,头胸多扁平而广阔,有五对足,第一对变形为螯,横行甚速。腹部分数节屈折于胸部之下,俗称为「脐」,雄的脐尖,雌的脐圆。咸、淡水皆产,种类甚多。

蟹 [ ​xiě ]

  1. (一)​之又音。
呜呼(嗚呼)wū hū
亦作“ 呜乎 ”。亦作“ 呜虖 ”。
(1).叹词。表示悲伤。《书·五子之歌》:“呜呼曷归,予怀之悲。” 宋 叶适 《厉领卫墓志铭》:“虏既卒叛盟,而君竟坐贬死。呜呼!可哀也已!” 鲁迅 《且介亭杂文·韦素园墓记》:“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
(2).叹词。表示赞美或慨叹。《书·旅獒》:“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汉书·武帝纪》:“麟凤在郊藪, 河 洛 出图书。呜虖,何施而臻此与!” 颜师古 注:“虖读曰呼。呜呼,叹辞也。”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弟不争,兄不取。作义庄,赡乡里。呜呼孝廉谁可比!” 清 戴名世 《戴氏宗谱序》:“呜乎!此先王之所以为平天下之要道也歟!” 冰心 《离家的一年》:“呜呼,‘每逢佳节倍思亲’。”
(3).旧时祭文中常用“呜呼”,后因以借指死亡。 宋 张镃 《临江仙》词:“纵使古稀真箇得,后来争免呜呼。”《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只见街上人纷纷而过,多有説这老和尚,可怜半月前还听得他念经之声,今早呜呼了。” 叶君健 《火花》一:“他想,如果他这样熬到天亮,就是不一命呜呼,也会半死。”
(4).象声词。多用作哭声或鸟鸣声。 三国 魏 曹植 《平原懿公主诔》:“帝用吁嗟,呜呼失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叶榆河》:“郡有 叶榆县 ,县西北八十里有 弔鸟山 ,众鸟千百为羣,甚会呜呼啁哳。” 宋 文天祥 《六歌》之五:“风花飞坠鸟呜呼,金茎沆瀣浮污渠。”  ——《漢語大詞典》
饕 tāo《國語辭典》

饕 [ tāo ]

  1. 參見「饕餮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