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花香
宋 范成大 家人子辈往石湖检校暮归 风力虽欺酒,花香尚染衣。
宋 陆游 大醉梅花下走笔赋此 花香袭襟袂,歌声上空碧。 ——《骈字类编》
宋 陆游 大醉梅花下走笔赋此 花香袭襟袂,歌声上空碧。 ——《骈字类编》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動-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 為、當。如:「認賊作父」。
-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名-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供 gōng/gòng《國語辭典》
供 [ gōng ]
动- 给予。如:「提供」、「供应」、「供给」。《文选·潘岳·藉田赋》:「故躬稼以供粢盛,所以致孝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主人辞不得,一日供他两番,而今多了,也供不起了。」
- 受审者陈述案情。如:「供认」、「供出」。《聊斋志异·卷八·局诈》:「司马怒,执下廷尉。始供其引见者之姓名。」
- 受审者所陈说的案情纪录。如:「口供」、「笔供」、「招供」。《红楼梦·第八四回》:「你说你亲眼见的,怎么今日的供不对?」
供 [ gòng ]
动- 陈设、放置。《说文解字·人部》:「供,设也。」《汉书·卷七一·疏广传》:「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警世通言·卷九·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桌上花瓶内供一枝碧桃花。」
- 贡献、奉祀。如:「供佛」。《红楼梦·第五三回》:「咱们哪怕用一万两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有体面。」
- 从事、操持。如:「供职」。宋·陆游〈浣花女〉诗:「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 祭品或供奉别人食用的菜肴。如:「果供」、「蜜供」。《晋书·卷三三·何曾传》:「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西游记·第一六回》:「那院主献了茶,又安排斋供。」
围 ( 圍 ) wéi
围 [ wéi ]
- 环绕,四周拦挡起来:~攻。~城。突~。解~。
- 圈起来作拦阻或遮挡的东西:~巾。~墙。~裙。
- 四周:外~。周~。
- 量词(a.两手姆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如“腰大十~”;b.两两臂合拢的长度,如“树大五~”)。
方丈 fāng zhàng
(1).一丈见方。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白傅 葬 龙门山 ,四方过者,必奠卮酒;塚前方丈之土,常成泥泞。” 茅盾 《锻炼》二:“窗外是不满方丈的小院子。”
(2).指方丈之食。极言肴馔之丰盛。语出《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赵岐 注:“极五味之饌食,列於前,方一丈。”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食则方丈,衣则龙章。”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贬误》:“﹝书生﹞乃於口中吐一铜盘,盘中海陆珍羞,方丈盈前。”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只这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呵!” 梁启超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彼食前方丈,而市酒肉者,得以养焉。”
(3).初指寺院。后指僧尼长老、住持的居室。《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 宋 大明 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象。” 张铣 注:“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经象也。”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未若天尊,躬临方丈。” 唐 欧阳詹 《同诸公过福先寺律院宣上人房》诗:“寂尔方丈内,莹然虚白间。”《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那尼姑连忙出门迎接,邀入方丈。”《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两位男性住北间,两位堂客住南间,他自己告退回方丈。”
(4).指道观住持的居室。《水浒传》第一回:“真人答道:‘容稟,詔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且请太尉到方丈献茶,再烦计议。’”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九:“看过了 吕纯阳 、 韩湘子 跨鹤并飞的亭子……便在方丈内坐了一会。”
(5).指寺院、道观的住持。 唐 陆龟蒙 《和袭美寒日书斋即事》之三:“名价皆酬百万餘,尚怜方丈讲玄虚。”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八大寺》:“一寺之事,方丈总其成。” 郁达夫 《在寒风里》下:“第二天早晨一早,就辞别了方丈,走下山来。”
(6).传说中海上神山名。《史记·秦始皇本纪》:“ 齐 人 徐市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 蓬莱 、 方丈 、 瀛洲 。”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涉海则有 方丈 、 蓬莱 ,登陆则有 四明 、 天台 。” 宋 贺铸 《海月谣》词:“顿觉 蓬莱 、 方丈 ,去人不远。”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卧三脚木榻上,觉四体舒适,心神开朗,如居 蓬莱 、 方丈 间。”参见“ 方丈洲 ”。 ——《漢語大詞典》
(2).指方丈之食。极言肴馔之丰盛。语出《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赵岐 注:“极五味之饌食,列於前,方一丈。”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食则方丈,衣则龙章。”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贬误》:“﹝书生﹞乃於口中吐一铜盘,盘中海陆珍羞,方丈盈前。”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只这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呵!” 梁启超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彼食前方丈,而市酒肉者,得以养焉。”
(3).初指寺院。后指僧尼长老、住持的居室。《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 宋 大明 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象。” 张铣 注:“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经象也。”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未若天尊,躬临方丈。” 唐 欧阳詹 《同诸公过福先寺律院宣上人房》诗:“寂尔方丈内,莹然虚白间。”《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那尼姑连忙出门迎接,邀入方丈。”《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两位男性住北间,两位堂客住南间,他自己告退回方丈。”
(4).指道观住持的居室。《水浒传》第一回:“真人答道:‘容稟,詔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且请太尉到方丈献茶,再烦计议。’”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九:“看过了 吕纯阳 、 韩湘子 跨鹤并飞的亭子……便在方丈内坐了一会。”
(5).指寺院、道观的住持。 唐 陆龟蒙 《和袭美寒日书斋即事》之三:“名价皆酬百万餘,尚怜方丈讲玄虚。”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八大寺》:“一寺之事,方丈总其成。” 郁达夫 《在寒风里》下:“第二天早晨一早,就辞别了方丈,走下山来。”
(6).传说中海上神山名。《史记·秦始皇本纪》:“ 齐 人 徐市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 蓬莱 、 方丈 、 瀛洲 。”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涉海则有 方丈 、 蓬莱 ,登陆则有 四明 、 天台 。” 宋 贺铸 《海月谣》词:“顿觉 蓬莱 、 方丈 ,去人不远。”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卧三脚木榻上,觉四体舒适,心神开朗,如居 蓬莱 、 方丈 间。”参见“ 方丈洲 ”。 ——《漢語大詞典》
粟粒 sù lì
(1).谷物的颗粒。 唐 杜牧 《阿房宫赋》:“钉头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
(2).粟粒状之物。 唐 吕岩 《忆江南》词之十:“光景斯须如梦里,还丹粟粒变金姿。” 宋 苏轼 《荔支叹》诗:“君不见 武夷 溪边粟粒芽,前 丁 后 蔡 相笼加。” ——《漢語大詞典》
(2).粟粒状之物。 唐 吕岩 《忆江南》词之十:“光景斯须如梦里,还丹粟粒变金姿。” 宋 苏轼 《荔支叹》诗:“君不见 武夷 溪边粟粒芽,前 丁 后 蔡 相笼加。” ——《漢語大詞典》
成功 chéng gōng
(1).成就功业或事业。《书·禹贡》:“ 禹 锡玄圭,告厥成功。” 汉 桓宽 《盐铁论·结和》:“ 黄帝 以战成功, 汤 武 以伐成孝。”《宣和遗事》后集:“ 汪伯彦 、 黄潜善 力主迁幸东南之议,忌 宗泽 成功,屡沮挠之。”《西游记》第六一回:“﹝ 罗刹 ﹞磕头礼拜道:‘望菩萨饶我夫妻之命,愿将此扇奉承 孙叔叔 成功去也。’”
(2).成就的功业,既成之功。《史记·秦始皇本纪》:“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於是二府文武之士,感 秦国 思 郑渠 之绩, 魏 人置 豹 祀之义,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玡王公河中生祠碑》:“大寇既逃,邻封共庆,遽求罢任,本切归寧,坚避成功,益彰杰操。”
(3).事情获得预期结果。 唐 顾况 《塞上曲》:“酣战祈成功,于焉罢边衅。”《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已知两路人马,都已成功,合兵回 杭州城 来。” 曹禺 《日出》第四幕:“这一次买成功了,我主张以后行里再也不冒这样的险。”
(4).成效。《国语·吴语》:“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宋 苏洵 《上皇帝书》:“此所谓用力少而成功多,法无便於此者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道光 二十二年, 河 决 开封 ,公奉命往治,驻工六閲月,糜帑少而成功速, 皖 豫 之民至今德之。”
(5).收获。《左传·襄公四年》:“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穡人成功。”《汉书·元帝纪》:“元元之民,劳於耕耘,又亡成功,困於饥饉,亡以相救。” ——《漢語大詞典》
(2).成就的功业,既成之功。《史记·秦始皇本纪》:“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於是二府文武之士,感 秦国 思 郑渠 之绩, 魏 人置 豹 祀之义,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玡王公河中生祠碑》:“大寇既逃,邻封共庆,遽求罢任,本切归寧,坚避成功,益彰杰操。”
(3).事情获得预期结果。 唐 顾况 《塞上曲》:“酣战祈成功,于焉罢边衅。”《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已知两路人马,都已成功,合兵回 杭州城 来。” 曹禺 《日出》第四幕:“这一次买成功了,我主张以后行里再也不冒这样的险。”
(4).成效。《国语·吴语》:“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宋 苏洵 《上皇帝书》:“此所谓用力少而成功多,法无便於此者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道光 二十二年, 河 决 开封 ,公奉命往治,驻工六閲月,糜帑少而成功速, 皖 豫 之民至今德之。”
(5).收获。《左传·襄公四年》:“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穡人成功。”《汉书·元帝纪》:“元元之民,劳於耕耘,又亡成功,困於饥饉,亡以相救。” ——《漢語大詞典》
福大
后汉书崔骃传君子福大而愈惧爵隆而益恭 ——《骈字类编》
千 qiān《國語辭典》
千 [ qiān ]
名- 数目字。十的百倍。《说文解字·十部》:「千,十百也。」大写作「仟」。
- 姓。如汉代有千献。
- 众多。如:「千方百计」、「千山万水」。《老子·第六四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唐·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