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西河就索居,漆园问尊足。

郑清之宋代〕《和郑制干谢借居且惠朋樽醉螯诗

平生爱山林,里居想王屋。
孤月自无朋,断云曾不族。
讵知庄遵市,儵有贾谊卜。
西河就索居,漆园问尊足。
翟门罗可去,轲宅仁已熟。
似闻结驷多,每见后骑属。
鲁台时遣馈,监侯已发粟。
竞欢王俭莲,肯问颜公粥。
家贫愿邻富,蒹葭欣倚玉。
颇容滑稽叟,来簉堂上烛。
犹能辨丝簧,渐近不如竹。
浊醪慁兵醖,庸行参圣读。
愿为善颂祷,既醉备五福。
谋妇拟提壶,敲门惊啄木。
持螯两从事,来就桑下宿。
美味均适口,双明喜增目。
命驾匪千里,星言怕不夙。
联名乏追韩,补诗聊继束。
终当效乐天,骆马为酒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西河索居漆园

西河 xī hé
(1).河名。古称 黄河 南北流向的部分为 西河 。《书·禹贡》:“ 黑水 、 西河 惟 雍州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武侯 浮 西河 而下。”《史记·卫将军列传》:“度 西河 ,至 高闕 。”前二者指流经今 山西 、 陕西 间的一段,后者指今 宁夏 、 内蒙古 间自南而北的一段。
(2).古地区名。 春秋 时 卫 地。指 卫 之西境的 黄河 沿岸地区,即今 河南 浚县 、 滑县 及其迤南、迤北一带。《史记·孔子世家》:“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 西河 之志。” 司马贞 索隐:“此 西河 在 卫 地,非 魏 之 西河 也。”
(3).古地区名。 战国 时 魏 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夏 居 西河 教授,为 魏文侯 师。”一说在今 山 陕 间 黄河 左右,又分为 陕西 大荔 、 韩城 和 山西 汾阳 等说,又说在今 河南 安阳 ,其时 黄河 流经 安阳 之东, 西河 意即 河 西。
(4).《礼记·檀弓上》:“﹝ 子夏 ﹞退而老於 西河 之上。”后即以“西河”为 孔子 弟子 子夏 的代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 唐五经 ﹞聚徒五百辈,以束脩自给,优游卒岁,有 西河 、 济南 之风。”  ——《漢語大詞典》
就 jiù《國語辭典》

就 [ jiù ]

  1. 成功、完成。如:「造就人才」、「功成名就」。唐·魏征〈述怀〉诗:「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2. 从事。如:「就职」、「就业」。《水浒传·第四一回》:「科举不第,弃文就武。」
  3. 趋近、靠近。如:「避重就轻」、「就近照顾」。《易经·乾卦·文言曰》:「水流湿,火就燥。」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 因袭。如:「因陋就简」。晋·张华〈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诗表〉:「是以一皆因就,不敢有所改易。」
  5. 依顺、依从。如:「迁就」、「半推半就」。《水浒传·第二三回》:「武松把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肐𦞂地揪住。」
  1. 即刻、马上。表示事情或动作很快就要发生。如:「你等我一下,我去去就来。」、「一会儿就知道了。」
  2. 只、仅。如:「就剩下这一个了。」
  3. 表示肯定。如:「这就对了!」、「那就是他家。」
  4. 早已。如:「一个钟头前,我就来了。」
  5. 偏、偏偏。如:「我就不信我做不来。」
  1. 此、其。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1. 依照。如:「就事论事」、「就原来的规画加以调整。」
  1. 表承接、选择、让步等关系之词。如:「遇到红灯,就得停下来。」、「一到家,就去休息了。」、「你不同意,那就算了。」
  2. 纵使、即使。如:「你就不说,我也知道。」《儒林外史·第二回》:「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
索居 suǒ jū
(1).孤独地散处一方。《礼记·檀弓上》:“吾离羣而索居,亦已久矣。” 郑玄 注:“羣,谓同门朋友也;索,犹散也。”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兄弟索居,乖隔 楚 越 。” 唐 白居易 《杨六尚书留太湖石在洛下借置庭中因对举杯寄赠绝句》:“借君片石意如何?置向庭中慰索居。”《四溟诗话》卷四引 明 李之茂 诗:“索居无岁事,骑马入禪林。” 郁达夫 《大风圈外》:“在故乡索居独学的生活开始了。”
(2).鳏居。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卷九:“丈夫无妇曰索,见《字汇补》。按古人谓索居即鰥居。” 清 李渔 《比目鱼·发端》:“索居无偶,虚度好年华。”  ——《漢語大詞典》
漆园(漆園)qī yuán
(1).古地名。 战国 时 庄周 为吏之处。其地一说在今 河南省 商丘市 北;一说在今 山东省 菏泽市 北;一说在今 安徽省 定远县 东。又或以为“漆园”非地名, 庄周 乃在 蒙邑 中为吏主督漆事, 蒙 在今 商丘市 北。 唐 蒋防 《至人无梦》诗:“翛然碧霞客,那比 漆园 人。” 宋 陆游 《上虞逆旅见旧题岁月感怀》诗:“ 漆园 傲吏犹非达,物我区区岂足齐?”
(2).指 庄子 。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子永 嘆天伦之伟, 漆园 悲被绣之牺。” 唐 李德裕 《重忆山居·漏潭石》诗:“常疑六合外,未信 漆园 书。” 清 朱锡 《幽梦续影》:“ 漆园 梦蝶,不过中材。”参见“ 漆园吏 ”。  ——《漢語大詞典》
问 ( 問 ) wèn
问 [ wèn ]
  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
  2.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
  3.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
  4. 管,干预:概不过~。
  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
  6. 姓。
尊 zūn《國語辭典》

尊 [ zūn ]

  1. 酒器。《廣韻·平聲·魂韻》:「尊,《說文》曰:『酒器也。』」《周禮·春官·小宗伯》:「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賓客。」
  2. 對長輩的敬稱。如:「尊長」。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凡宗親世數,有從父,有從祖,有族祖。江南風俗,自茲已往,高秩者,通呼為尊。」
  3. 量詞。計算大炮或神像的單位。如:「十尊大炮」、「五尊神像」。
  1. 敬重。如:「尊敬」、「尊師重道」。《禮記·曲禮上》:「禮者自卑而尊人。」
  1. 稱人的敬辭,通常加在與對方有關的人事物上。如:「尊體」、「尊囑」、「尊夫人」、「尊姓大名」。
  2. 高。《易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3. 顯貴的。如:「尊貴」。《禮記·曲禮上》:「尊客之前不叱狗。」
足 zú《國語辭典》

足 [ zú ]

  1. 人体下肢的总称。亦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称为「脚」。如:「举足」、「失足跌跤」。《说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唐·韩愈〈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2. 动物的下肢,用来奔走或爬行。如:「节足动物」、「百足之虫」。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愿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 器物下面支撑的部分。《易经·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4. 姓。如战国时韩国有足强。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踏。《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足野羊。」
  2. 满足、使满足。《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3. 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1. 够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满意足」、「丰衣足食」。
  2. 富裕。如:「富足」。
  1. 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乐了一天」、「在水中闷了足足有二分钟的气。」
  2. 堪、可以。如:「足供参考」、「足慰吾怀」、「足以自豪」。
  3. 值得。如:「何足挂齿」、「微不足道」。

足 [ jù ]

  1. 过分。参见「足恭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