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花红发白,应笑人憔悴。

梁寅元代〕《谢池春 花朝

薄寒山阁,当亭午、潇潇雨。鸟静桃花林,水坐兰苕渚。玉勒骢稀出,油壁车何处。欲簪花、簪不住。花红发白,应笑人憔悴。春过一半,东去水、难西驻。前半伤多病,后半休虚负。白醴匏尊满,紫笋山肴具。心无累,皆佳趣。自辞觞酌,劝客须当醉。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花红发白憔悴

花红(花紅)huā hóng
(1).植物名。落叶小乔木,叶卵形或椭圆形,花粉红色。果实球形,像苹果而小,黄绿色带微红,是常见的水果。 明 文震亨 《长物志·蔬果》:“西北称柰,家以为脯,即今之苹婆果也…… 吴中 称花红,即名林檎,又名来禽,似柰而小,花亦可观。”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植物》:“《事物紺珠》:‘林檎,俗名花红,大者名沙果。’”
(2).指簪在帽上的金花和披在身上的红绸。旧时用来表示喜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县宰敬 幼谦 酒三杯,披了花红,送上了马……送出县门来。”
(3).旧指有关婚姻等喜庆事的礼物。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娶妇》:“迎客先回至女家门,从人及儿家人乞觅利市钱物花红等,谓之拦门。”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相守三朝五夕……又无羊酒段匹,又无花红财礼。”《西游记》第五三回:“但欲求水者,须要花红表礼,羊酒果盘,志诚奉献。” 洪深 《申屠氏》第三本:“ 方蛟 领着一队人,扛着花红表礼,凤冠花烛,招摇而过。”
(4).赏金;奖金。 明 高明 《琵琶记·再报佳期》:“终日走千遭,走得脚无毛……花红也不曾见半分毫。” 清 李渔 《巧团圆·哗嗣》:“前厅喫喜酒,就有花红送出来。” 黄谷柳 《虾球传·破碎的梦》:“ 林大哥 ,出点花红,求四方君子,如有看见,就报信找她回来。”
(5).指通缉的悬赏告示或寻人的悬赏启事。《廿载繁华梦》第十七回:“至于那臭丫头,既是走了,休要管他,也不必出花红寻他了。”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要》:“ 广州 的事情(指起义)已闹出来了,人也捉去了,机关也封了,花红单也贴出来了。” 黄谷柳 《虾球传·破碎的梦》:“那么我明天跟你一道回 广州 去,帮你随街随路写贴花红,做妥我就回 东莞 乡下去。”
(6).即红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问他一年分多少花红,他説:‘説不定的,生意好的年分,可以分六七十元。’” 巴金 《砂丁》结尾:“师爷分到花红,就寄给家里的老婆。”参见“ 红利 ”。  ——《漢語大詞典》
发白(發白)fā bái
(1).现出曙色。《水浒传》第一○五回:“ 王庆 领众上山,来到寨中,此时已是东方发白。”《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谈论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第一场:“天色逐渐发白以后,露出那小杂院来。”
(2).脸上没有血色。如:他吓得脸色发白。  ——《漢語大詞典》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应 [ yìng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酬。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1.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2.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憔悴 qiáo cuì
亦作“ 憔瘁 ”。
(1).黄瘦;瘦损。《国语·吴语》:“使吾甲兵钝弊,民日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 韦昭 注:“憔悴,瘦病也。”《三国志·魏志·于禁传》:“帝引见 禁 ,鬚髮皓白,形容憔顇。” 唐 王建 《调笑令》词之一:“玉颜憔悴三年,谁復商量管絃?”《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 保安 见 仲翔 形容憔悴,半人半鬼。”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三:“仅仅十天不见,我看见 立群 是憔悴了许多。”
(2).凋零;枯萎。 汉 焦赣 《易林·需之否》:“毛羽憔悴,志如死灰。” 宋 梅尧臣 《风异赋》:“乾坤黯惨,物色憔悴。”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七:“花有点憔悴……我想这一点新鲜的水会使它们苏生。”
(3).引申为衰败。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4).谓竭尽心力。《左传·昭公七年》:“《诗》曰:‘或燕燕居息,或憔悴事国。’”憔悴,今本《诗·小雅·北山》作“尽瘁”。《周礼·秋官·小司寇》“议勤之辟” 汉 郑玄 注:“谓憔悴以事国。”
(5).困顿。《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战国策·燕策一》:“西困 秦 三年,民憔瘁,士罢弊。”《明史·邹智传》:“风俗浮薄,生民憔悴。” 巴金 《利娜·第十封信》:“在小村庄里,在那些分散的破屋内,农民就憔悴地过着没有希望的日子。”
(6).忧戚;烦恼。《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倚巖石以流涕兮,忧憔悴而无乐。” 王逸 注:“中心憔悴,无欢乐之时也。”《后汉书·清和王庆传》:“ 杨 失志憔悴,卒於家。”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飞烟传》:“企望宽怀,毋至憔悴。”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四折:“强风情不晓事,呆廝!谁着你将钱去买憔悴。”
(7).陋贱之人。《后汉书·应劭传》:“《左氏》实云虽有 姬 姜 丝麻,不弃憔悴菅蒯。” 李贤 注:“《左传》曰:‘《诗》云: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 姬 姜 ,无弃蕉萃。’ 杜 注云:‘……蕉萃,陋贱之人。’蕉萃、憔悴,古字通。”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