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天然标韵耸高寒,觌面松筠取友端。

魏了翁宋代〕《和虞永康梅花十绝句

天然标韵耸高寒,觌面松筠取友端。
直截语人人不解,等閒只作好花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天然标韵高寒觌面松筠取友

天然 tiān rán
(1).自然赋予的,生来具备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臣窃以为陛下天然之圣,宽仁之资,而诚以天下为务,则 汤 武 之名不难侔,而 成 康 之俗可復兴也。”
(2).指天性、本性。《宋书·孝义传·严世期》:“ 严世期 , 会稽 山阴 人也。好施慕善,出自天然。” 刘大白 《看盆栽的千年红梅》诗:“萧疏是她的天然,倔强是她的个性。”
(3).自然生成的,自然形成的(区别于人工、人造)。 唐 皮日休 《五贶诗·太湖砚》:“求於花石间,怪状乃天然。”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至所谓 香炉峯 者,极高峻。双峯左右立,天然如门。” 柯岩 《三匹“马”的冰车》诗:“一条小路通向结了冰的池塘,那是我们天然的溜冰场。”
(4).指事物不加修饰的本色。 唐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元 杜仁杰 《雁儿落过得胜令·美色》曲:“不将朱粉施,自有天然态。”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她穿着一身浅蓝的布衣布裤……也没有任何修饰,可是朴素天然、出落大方。”
(5).指诗文书画等的自然风致和情趣。 宋 桑世昌 《兰亭博议·临摹》:“昔人论 宋文帝 书,以谓其工夫不及 羊欣 而天然过之。”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四:“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独 云林 古淡天然, 米襄阳 后一人也。”
(6).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象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老舍 《四世同堂》三二:“ 瑞丰 觉得假若 冠先生 出头和 东阳 竞争,他天然的应当帮助 冠先生 。”  ——《漢語大詞典》
标韵(標韻)biāo yùn
风韵,韵致。 宋 陶谷 《清异录·文用》:“ 建中 元年, 日本 使真人 兴能 来朝,善书札,有译者乞得章草两幅……笔法有 晋 人标韵。” 明 梁辰鱼 《驻云飞·风情》曲:“似海棠标韵,试折傍菱花,比并方才信,一半胭脂一半粉。” 清 杨承宪 《木兰花慢》词:“只 白石 风流, 玉田 标韵,此外谁如?”  ——《漢語大詞典》
耸 ( 聳 ) sǒng
耸 [ sǒng ]
  1. 高起,直立:高~入云。~立。~拔。~峙。
  2. 惊动:~动。~人听闻。
  3. 聋:~昧(又聋又瞎,引申为昏聩)。
高寒 gāo hán
(1).指月光;月亮。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明 袁宏道 《哭江进之》诗之三:“一笑凌云去,高寒自少尘。”
(2).地势高而严寒。 元 刘郁 《西使记》:“自 和林 出 兀孙 中,西北行二百餘里,地渐高。入站,经翰海,地极高寒,虽暑酷雪不消。” 清 魏源 《关中览古·玉华宫》诗:“我来但高寒,万壑松涛飂。”
(3).谓人品格清峻。 宋 杨万里 《长句寄周舍人子充》:“ 省斋先生 太高寒,肯将好语博好官?”  ——《漢語大詞典》
觌面(覿面)dí miàn
当面;迎面;见面。 宋 陆游 《前诗感慨颇深犹吾前日之言也明日读而悔之乃复作此然亦未能超然物外也》诗:“世人欲觅何由得,覿面相逢唤不应。”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四折:“与俺这母亲重覿面,怎么俺兄弟爹爹也不见影。”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羣鬼啾啾,渐逼近,比及覿面,皆悚然辟易。”《老残游记》第七回:“这口号喊出,那大盗就覿面碰着,彼此打个招呼,也决不动手的。” 徐兴业 《金瓯缺》第十九章二:“他不是对某些人更加笑颜相对,喜气迎人,便是对某些人把面孔拉得更长了,觌面相逢,也不屑点一个头,竟然扬长而过。”  ——《漢語大詞典》
松筠 sōng yún
松树和竹子。《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后因以“松筠”喻节操坚贞。 南朝 齐 王融 《奉和南海王殿下咏秋胡妻》:“日月共为照,松筠俱以贞。”《梁书·元法僧等传论》:“ 侃 则临危不挠, 鸦仁 守义殞命,可谓志等松筠,心均铁石。” 唐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浪迹同生死,无心耻贱贫。偶然存蔗芋,幸各对松筠。”《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 娇鸞 松筠之志虽存,风月之情已动。”  ——《漢語大詞典》
取友 qǔ yǒu
选取朋友;交友。《礼记·学记》:“古之教者……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羣,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 唐 韩愈 《别知赋》:“余取友於天下,将岁行之两周。” 明 杨柔胜 《玉环记·韦皋延宾》:“小生今年虚度二十七岁,百无一成,徒有怜贫恤寡之心,又有取友亲贤之志。”  ——《漢語大詞典》
端 duān《國語辭典》

端 [ duān ]

  1.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如:「尖端」、「末端」、「笔端」。《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 事物的起始。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 项目、方面。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4. 心思、思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5.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6.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1.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1.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2. 摆。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1.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2. 果真。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