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佳人那必逢佳侣,表饵生分汉帝忧,容华死作单于土。

姚鼐清代〕《仇英明妃图

明妃一出萧关道,玉颜不似当时好。却留青冢地长春,复有画图容不老。

汉官佩剑卒举旗,分布四马连尻脽。毛端飒有风沙吹,侍女颇具宫中仪。

中有襜褕拥独骑,落日黄沙万马迹。临风翠袖双蛾眉,欲到穹庐前几许。

贤王迎跪庐儿语,琵琶曲终泪如雨。佳人那必逢佳侣,表饵生分汉帝忧,容华死作单于土。

遗事竟宁传到今,王昭有曲声中琴。仇生岂亦能知音,写出别怨关山深。

正使夔州衰杜老,春风省识忽伤心。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佳人那必佳侣表饵生分汉帝容华单于

佳人 jiā rén
(1).美女。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 楚国 ; 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踰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 宋 苏轼 《虢国夫人夜游图》诗:“佳人自鞚玉花驄,翩如惊燕踏飞龙。”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右壁箇佳人举止轻盈,脸儿説不得的抢。” 明 李攀龙 《七夕集元美宅送茂秦》诗:“仙吏挥金椀,佳人罢锦梭。” 曹禺 《日出》第三幕:“那大门口常贴着什么‘南国生就美佳人,北地天然红胭脂’一类的春联。”
(2).美好的人。指君子贤人。《楚辞·九章·悲回风》:“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貺。” 汉武帝 《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晋书·陶侃传》:“ 杜弢 为 益州 吏,盗用库钱,父死不奔丧。卿本佳人,何为随之也?” 唐 韦应物 《过扶风精舍旧居简朝宗巨川兄弟》诗:“佳人亦携手,再往今不同。” 金 曹之谦 《秋日杂诗》:“山中有佳人,《考槃》歌在涧。”
(3).妻子称自己的丈夫。 三国 魏 曹植 《种葛篇》:“行年将晚暮,佳人怀异心,恩纪旷不接,我情遂抑沉。” 南朝 齐 王融 《秋胡行》之一:“佳人忽千里,空闺积思生。” 唐 韩偓 《寄远》诗:“想佳人兮云一端,梦魂悠悠关山难。” 明 刘基 《闺词》之六:“佳人不可见,霜雪万山空。”  ——《漢語大詞典》
那必 nà bì
犹何必。 清 吴兆骞 《赠孔叟》诗:“丈夫失意会如此,君今那必哀穷荒?” 清 魏源 《寰海》诗之二:“但须重典惩羣饮,那必奇淫杜 旅 獒?”  ——《漢語大詞典》
逢 féng《國語辭典》

逢 [ féng ]

  1. 遭遇、碰上。如:「逢年过节」。《诗经·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2. 遇见。如:「相逢」、「久别重逢」。
  3. 用言语或行动讨好别人。如:「逢迎」。《孟子·告子下》:「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辽史·卷一○一·萧胡笃传》:「胡笃长于骑射,见天祚好游畋,每言从禽之乐,以逢其意。」
  1. 姓。如汉代有逢萌。

逢 [ péng ]

  1. 参见「[[逢逢]]」条。
  1. 姓。如夏朝有逢蒙。
佳侣
戴表元 诗 出门有佳侣,遇胜不得虚。  ——《分类字锦》
表饵(表餌)biǎo ěr
汉 贾谊 上疏论 匈奴 ,提出五饵三表作为制服单于的办法。后因以“表饵”指对付敌方的策略。 唐 白居易 《御戎狄策》:“故 王恢 陈征讨之谋, 贾生 立表饵之术。” 明 黄瑜 《双槐岁钞·何左丞赏罚》:“ 真 ( 何真 )第三子 贵 ,曰 何三舍 者,与 从简 皆勇而有谋,素相合, 从简 力请 贵 同往,密为表饵之术。”  ——《漢語大詞典》
生分 shēng fēn
(1).乖戾;忤逆。《汉书·地理志下》:“故俗刚彊,多豪桀侵夺,薄恩礼,好生分。” 清 黄生 《义府·生分》:“生分,乖戾之意。谓心曲有彼此分界也。今俗语犹如此。”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一折:“生着那义和的兄弟廝寻争,孝顺的儿子学生分。”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八章:“据 居太太 一口气数出来趁火打劫的冒险家就有十多个人:‘……可是都生分得了不得,活抢人!’”
(2).冷淡;疏远。 元 李致远 《还牢末》第一折:“若取回来,不生分了他心?过几日慢慢取罢。”《红楼梦》第三二回:“要是他也説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王汶石 《风雪之夜·春节前后》:“我婆媳无衣无食,你们谁也不周济,比过路人还来得生分。”
(3).陌生。《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若司户左右要觅针綫人,得我为之,素知阿姊心性,强似寻生分人也。” 冰心 《山中杂记》十:“还有就是小狗了。那只棕色的,在和我生分的时候,曾经吓过我。”《十月》1981年第4期:“他忽然觉得呆了这么多年的厂子,变得好生分,好像他是个新来乍到的新工人。”
生离。 汉 焦赣 《易林·家人之随》:“登虚望贫,暮食无飡,长子南戍,与我生分。”  ——《漢語大詞典》
汉帝(漢帝)hàn dì
(1). 汉 朝皇帝。 汉 张衡 《东京赋》:“ 汉帝 之德,侯其禕而!”
(2).指 汉武帝 。 南朝 梁 沈约 《游沈道士馆》诗:“ 秦皇 御宇宙, 汉帝 恢武功。”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六:“ 汉帝 看桃核, 齐侯 问枣花。” 唐 李白 《妾薄命》诗:“ 汉帝 重 阿娇 ,贮之黄金屋。”
(3).指 汉成帝 。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 申 黜 褒女 进, 班 去 赵姬 昇。 周王 日沦惑, 汉帝 益嗟称。”  ——《漢語大詞典》
忧 ( 憂 ) yōu
忧 [ yōu ]
  1. 发愁:~愤。~惧。~烦。~惶。~急。~煎。~思(➊忧念;➋忧愁的思绪)。~戚。杞人~天。
  2. 可忧虑的事:~患。内~外患。乐以忘~。高枕无~。
  3. 指父母之丧:丁~。
容华(容華)róng huá
(1).容貌;美丽的容颜。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四:“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南朝 梁简文帝 《东飞伯劳歌》之一:“翻阶蛺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 唐 刘长卿 《王昭君歌》:“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宋 刘子翚 《闻筝作》诗:“盛年嗟不偶,况乃容华衰。” 明 唐寅 《咏美人·碧玉留诗》:“已知一代容华尽,地下相逢未是迟。”《花月痕》第四五回:“ 碧桃 閲人既多,又戒了烟,容华遂愈焕发。”
(2). 汉 代女官名。《史记·外戚世家》:“容华秩比二千石。”  ——《漢語大詞典》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1.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2.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3.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1.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2.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3.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4.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5.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6.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1.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2.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3.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4.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5.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6.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单于(單于)chán yú
(1). 汉 时 匈奴 君长的称号。《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 单于曰 头曼 。” 裴駰 集解:“单于者,广大之貌,言其象天单于然。” 汉 焦赣 《易林·屯之无妄》:“左衽为长,国号 匈奴 ,主君旄头,立尊单于。”
(2).曲调名。 前蜀 韦庄 《绥州作》诗:“一曲单于暮烽起, 扶苏城 上月如钩。” 宋 黄庭坚 《渔家傲》词:“一见桃花参学了,呈法要,无絃琴上单于调。”  ——《漢語大詞典》
土 tǔ《國語辭典》

土 [ tǔ ]

  1. 地面砂泥等的混合物。如:「泥土」、「黏土」、「黑土」、「积土成山」。《书经·禹贡》:「厥贡惟土五色。」
  2. 地域、疆域。如:「国土」、「领土」、「疆土」。《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左传·隐公十年》:「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
  3. 乡里。如:「故土」。《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唐·刘威〈旅怀〉诗:「老将何面还吾土,梦有惊魂在楚乡。」
  4.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本地的、地方性的、区域的。如:「土产」、「土货」、「土话」。
  2. 古老传统的。如:「土方法」、「土法炼钢」。
  3. 不合潮流的。如:「土里土气」、「他的穿著很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