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矣复与谁为邻,譬诸白黑方交枰。
后皇一念根至仁,地虽南北民吾民。一二指搐不可信,彼动此应关诸身。
人言犬戎相噬吞,彼蚌鹬耳吾渔人。大国信誓方重申,时遣升勺苏穷鳞。
有狼其心不我恩,囊书赤白惊严宸,帝曰可矣予其征。
臣某奉诏之淮濆,臣某董师留汉滨。西南忧顾谁其分,我有从橐之亲臣。
时其动静制主宾,自闑以外惟将军。边头赤子方寝薪,旆旌悠悠鸟乌驯。
将军羽扇白纶巾,且将沈静弭放纷。迩来世道波沄沄,士为欲缚迷天真。
开禧戎首终身焚,未闻先事人有言。大官一唱和者群,前而和之后云云。
厥今狂猘先狺狺,事势不与开禧伦。方拯挚兽招饥蚊,此何为者祇自尘。
志士愤惋三军颦,置之不治虎患存。治之不胜桃虫拚,胜之不尽穷兽奔。
尽矣复与谁为邻,譬诸白黑方交枰。彼据腹胁吾边唇,养成持势犹不均。
况彼攻夺吾逡巡,局势往往随时新。不有妙手谁弥纶,人才生世厥有因。
帝赍天假崧降神,一心可以位乾坤。浮云轩冕何足论,祝公早还要路津。
并包众智资多闻,倡明大义清妖氛。携持令誉归麒麟,蹇余不能康世屯。
浯溪有石高嶙峋,傥能奔走东郭㕙。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 「盡 」的異體字。
矣 yǐ《國語辭典》
矣 [ yǐ ]
助- 表示已然的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表示肯定的语气。如:「由来久矣」。《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表示将然的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 表示疑问的语气。《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通「乎」。
- 表示命令的语气。《左传·宣公四年》:「乃速行矣,无及于难。」《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 表示语句的结束。《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通「耳」。
-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垂垂老矣」。《论语·述而》:「甚矣,吾衰矣。」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動-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 同「復 」(一)。
复 [ fòu ]
- 同「復 」(二)。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邻 ( 鄰 ) lín
邻 [ lín ]
- 住处接近的人家:四~。左~右舍。
- 接近,附近:~国。~家。~座。~里。~邦。
- 接近,亲近:“~以理者,知也”。
- 古代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
譬诸(譬諸)pì zhū
譬之于;譬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谓我敝邑,邇在 晋国 ,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 汉 王粲 《从军诗》之四:“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光阴可惜,譬诸逝水。” ——《漢語大詞典》
白黑 bái hēi
(1).白色与黑色。《管子·明法解》:“故以战功之事定勇怯,以官职之治定愚智,故勇怯愚智之见也,如白黑之分。”《礼记·明堂位》“ 夏后氏 骆马黑鬣” 唐 孔颖达 疏:“骆,白黑相间也。”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江阴白鸜鹆》:“乌不日黔鵠不浴,白黑之朴由天然。”
(2).指稻和黍。
(3).比喻是非、善恶、贤愚、清浊等相反的人或事物。《史记·太史公自序》:“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汉书·王莽传中》:“羣县赋敛,递相賕赂,白黑纷然。” 颜师古 注:“白黑,谓清浊也。”《后汉书·冯衍传上》:“省羣议之是非,详众士之白黑。” 李贤 注:“白黑,犹贤愚也。” 唐 杜甫 《两当县吴中侍御江上宅》诗:“不忍杀无辜,所以分白黑。”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崇禎 十七年,而《熹宗实録》未成,亦由门户方争,白黑难定。”
(4).分清;辨别。 宋 苏舜钦 《感兴》诗之三:“瞽説圣所择,愚谋帝不罪,况乎言有文,白黑时利害。” 宋 苏舜钦 《上孔待制书》:“其典吏部也,尽刮宿弊,专以白黑善恶为己任。”
(5).佛教语。指俗人与僧徒。因俗人衣白,僧徒衣黑,故称。 晋 智林 《与周颙书》:“贫道捉麈尾以来,四十餘年,东西讲説,谬重一时。其餘义统,颇见宗録,唯有此途,白黑无人得者。”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支遁》:“﹝ 支遁 ﹞止 东安寺 ,讲《道行般若》。白黑钦崇,朝野悦服。”《八琼室金石补正·唐本愿寺三门碑》:“讲唱表正,白黑攸归。”
(6).指围棋中的白子与黑子。 唐 李颀 《弹棋歌》:“ 蓝田 美玉清如砥,白黑相分十二子。” 唐 韩愈 《送灵师》诗:“围棋鬭白黑,生死随机权。” 宋 刘敞 《留邻几君章弈棋便宿小斋》诗:“错落盘上棋,白黑互跨所。” ——《漢語大詞典》
(2).指稻和黍。
(3).比喻是非、善恶、贤愚、清浊等相反的人或事物。《史记·太史公自序》:“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汉书·王莽传中》:“羣县赋敛,递相賕赂,白黑纷然。” 颜师古 注:“白黑,谓清浊也。”《后汉书·冯衍传上》:“省羣议之是非,详众士之白黑。” 李贤 注:“白黑,犹贤愚也。” 唐 杜甫 《两当县吴中侍御江上宅》诗:“不忍杀无辜,所以分白黑。”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崇禎 十七年,而《熹宗实録》未成,亦由门户方争,白黑难定。”
(4).分清;辨别。 宋 苏舜钦 《感兴》诗之三:“瞽説圣所择,愚谋帝不罪,况乎言有文,白黑时利害。” 宋 苏舜钦 《上孔待制书》:“其典吏部也,尽刮宿弊,专以白黑善恶为己任。”
(5).佛教语。指俗人与僧徒。因俗人衣白,僧徒衣黑,故称。 晋 智林 《与周颙书》:“贫道捉麈尾以来,四十餘年,东西讲説,谬重一时。其餘义统,颇见宗録,唯有此途,白黑无人得者。”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支遁》:“﹝ 支遁 ﹞止 东安寺 ,讲《道行般若》。白黑钦崇,朝野悦服。”《八琼室金石补正·唐本愿寺三门碑》:“讲唱表正,白黑攸归。”
(6).指围棋中的白子与黑子。 唐 李颀 《弹棋歌》:“ 蓝田 美玉清如砥,白黑相分十二子。” 唐 韩愈 《送灵师》诗:“围棋鬭白黑,生死随机权。” 宋 刘敞 《留邻几君章弈棋便宿小斋》诗:“错落盘上棋,白黑互跨所。” ——《漢語大詞典》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名-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 区域。如:「地方」、「远方」。
-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交 jiāo《國語辭典》
交 [ jiāo ]
動- 足脛相交。《說文解字·交部》:「交,交脛也。」
- 縱橫錯雜。《孟子·滕文公上》:「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 相接、接觸。《楚辭·屈原·九歌·國殤》:「矢交墜兮士爭先。」晉·孔坦〈與石聰書〉:「鋒鏑一交,玉石同碎。」
- 來往、往來相好。如:「交際」、「結交」。《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兩性媾合。如:「交配」、「性交」。《禮記·月令》:「旦不鳴,虎始交。」《聊齋志異·卷一·賈兒》:「婦獨居,夢與人交。」
- 授與、付給。如:「交付」、「交代」、「這件事交給他辦。」
- 使得、使令。唐·羅隱〈銅雀臺〉詩:「祗合當年伴君死,免交憔悴望西陵。」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我聽那先生說了這一會,交我也怕上來了。」通「教」。
- 相會的時候或地方。如:「春夏之交」、「湘鄂之交」。《左傳·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 朋友、友誼。如:「至交」、「刎頸之交」。《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 買賣。如:「今天成交多少數量?」
- 筋斗、跟頭。如:「跌交」、「摔了一交」。同「跤 」。
- 姓。如周代有交父彝。
- 雜合、一齊。如:「水乳交融」、「雷電交作」、「風雨交加」、「飢寒交迫」。
- 互相、彼此。如:「交談」、「交戰」、「交流」。《國語·越語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種也。」
枰 píng《國語辭典》
枰 [ píng ]
名- 棋盘。《文选·韦昭·博奕论》:「然其所志,不出一枰之上,所务不过方罫之闲。」《聊斋志异·卷一一·书痴》:「因使治棋枰、樗蒲之具,日与遨戏。」
- 一种古书上的树木。《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沙棠栎槠,华枫枰栌。」李善注引郭璞曰:「枰,平仲木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