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原和平培治体,儒臣千岁侍天颜。
龙章晨下九重关,帝敕元凶出羽出。
揭日行空破昏暗,乘风纵燎绝神奸。
须看文正昭陵日,孰与忠宣元佑间。
更原和平培治体,儒臣千岁侍天颜。
揭日行空破昏暗,乘风纵燎绝神奸。
须看文正昭陵日,孰与忠宣元佑间。
更原和平培治体,儒臣千岁侍天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动-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副-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动-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原 yuán《國語辭典》
原 [ yuán ]
動- 本於、發生於。《莊子·天下》:「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禮記·王制》:「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
- 推究根源。《易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四·雜誌一》:「磁石之指南,猶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 寬恕、諒解。如:「原諒」、「情有可原」。《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傳·范冉傳》:「冉首自劾退,詔書特原不理罪。」
- 根本。《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萬物不同,而用之於人異也,此治亂存亡死生之原。」漢·王符《潛夫論·務本》:「游業末事以收民利,此貧邦之原也。」
- 廣大而平坦的地方。如:「平原」、「高原」。《書經·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原壤。
- 最初的、本來的。如:「原文」、「原著」、「原油」、「物歸原主」。
- 再。《淮南子·泰族》:「原蠶一歲再收,非不利也,然而王法禁之者,為其殘桑也。」《資治通鑑·卷二七一·後梁紀六·均王貞明六年》:「閏月、庚申朔,蜀主作高祖原廟于萬里橋。」
- 本來。唐·薛能〈贈隱者〉詩:「甘貧原是道,苦學不為名。」《紅樓夢·第四二回》:「賈母原沒有大病,不過是勞乏了,兼著了些涼。」
原 [ yuàn ]
形- 忠厚、拘謹。《論語·陽貨》:「鄉原,德之賊也。」通「愿」。
和平(龢平)hé píng
(1).政局安定,没有战乱。《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汉书·王商传》:“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七:“ 中国 人是喜欢和平的。”
(2).温和;和顺。《荀子·君道》:“血气和平,志意广大。”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和平而有立。” 宋 曾巩 《洪渥传》:“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 沙汀 《还乡记》七:“﹝ 冯大生 ﹞外表和平老实,一惹毛了,气性可并不小。”
(3).和谐;和睦。 汉 焦赣 《易林·蒙之小畜》:“阴阳顺叙,以成和平。”《魏书·高宗纪》:“上下和平,民无怨谤。” 清 吴伟业 《赠文园公》诗:“君臣朋友尽和平,四海熙熙致清晏。”
(4).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老残游记》第十回:“凡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
(5).平静安定。 郁达夫 《迷羊》:“我的稍稍恢复了一点和平的心里,这时候又起起波浪来了。” 巴金 《春》八:“ 海臣 正和平地酣睡着。”
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龢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漢語大詞典》
(2).温和;和顺。《荀子·君道》:“血气和平,志意广大。”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和平而有立。” 宋 曾巩 《洪渥传》:“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 沙汀 《还乡记》七:“﹝ 冯大生 ﹞外表和平老实,一惹毛了,气性可并不小。”
(3).和谐;和睦。 汉 焦赣 《易林·蒙之小畜》:“阴阳顺叙,以成和平。”《魏书·高宗纪》:“上下和平,民无怨谤。” 清 吴伟业 《赠文园公》诗:“君臣朋友尽和平,四海熙熙致清晏。”
(4).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老残游记》第十回:“凡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
(5).平静安定。 郁达夫 《迷羊》:“我的稍稍恢复了一点和平的心里,这时候又起起波浪来了。” 巴金 《春》八:“ 海臣 正和平地酣睡着。”
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龢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漢語大詞典》
培 péi《國語辭典》
培 [ péi ]
动- 滋养,在植物根部加上泥土和肥料。如:「栽培」、「培育」。《礼记·中庸》:「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吕氏春秋·士容论·辩士》:「熟有耰也,必务其培。」
- 增补修治。《礼记·丧服四制》:「丧不过三年,苴衰不补,坟墓不培。」
- 屋后的墙。《淮南子·齐俗》:「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汉·高诱·注:「培,屋后墙也。」
- 为保护植物或墙堤等,在基部堆上泥土,以防倒塌的措施。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培 [ pǒu ]
名- 坟墓、小土丘。汉·扬雄《方言·卷一三》:「冢,秦晋之间谓之坟,或谓之培。」
- 田侧。《吕氏春秋·士容论·辩士》:「高培则拔。」汉·高诱·注:「培,田侧也。」
治体(治體)zhì tǐ
(1).治国的纲领、要旨。 汉 贾谊 《新书·数宁》:“以陛下之明通,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治非有难也。”《周书·王褒传》:“ 襃 有器局,雅识治体。” 宋 司马光 《乞优老上殿札子》:“愿陛下慎选德望材器为众所服,知治体、晓兵略者以代之。”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天下无无弊之制,无不扰民之事,当择其合时势而害轻者行之。后之儒者,以 熙寧 之法而妄意詆娸,非知治体者也。”
(2).政治法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孔融 之守 北海 ,文教丽而罕于理,乃治体乖也。” 宋 龚鼎臣 《东原录》:“臺官言事,惟务摭人之恶,不顾治体之如何尔!自以为若卹治体,则仅乎不举职矣。”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治体,无国种,无险要。”
(3).指规范的文体。 明 杨慎 《萧颖士论文》:“ 贾谊 文辞最正,近於治体。”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去古既远,治体不振,生当其时,手足罔措,輒欲争效异国,不以师人为耻,偶见章句之大殊,喜其文法之一定,忘其鄙且拙,而谓新且异焉。” ——《漢語大詞典》
(2).政治法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孔融 之守 北海 ,文教丽而罕于理,乃治体乖也。” 宋 龚鼎臣 《东原录》:“臺官言事,惟务摭人之恶,不顾治体之如何尔!自以为若卹治体,则仅乎不举职矣。”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治体,无国种,无险要。”
(3).指规范的文体。 明 杨慎 《萧颖士论文》:“ 贾谊 文辞最正,近於治体。”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去古既远,治体不振,生当其时,手足罔措,輒欲争效异国,不以师人为耻,偶见章句之大殊,喜其文法之一定,忘其鄙且拙,而谓新且异焉。” ——《漢語大詞典》
儒臣 rú chén
(1). 汉 称博士官为儒臣。 汉 扬雄 《百官箴·博士箴》:“儒臣司典,敢告在宾。”
(2).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新唐书·宗室宰相传·李福》:“ 大中 时, 党项羌 震扰,议者以将臣贪牟产虏怨,议择儒臣治边。” 宋 陈亮 《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復讎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鬢髮苍。”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翻译《三国志》及 辽 、 金 、 元 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 ——《漢語大詞典》
(2).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新唐书·宗室宰相传·李福》:“ 大中 时, 党项羌 震扰,议者以将臣贪牟产虏怨,议择儒臣治边。” 宋 陈亮 《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復讎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鬢髮苍。”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翻译《三国志》及 辽 、 金 、 元 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 ——《漢語大詞典》
千岁 qiān suì
(1).千年,年代久远。《荀子·非相》:“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南朝 梁 刘峻 《辩命论》:“朝秀晨终,龟鵠千岁,年之殊也。” 宋 苏轼 《三槐堂铭》:“贯四时閲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2).古人祝寿之词。《诗·鲁颂·閟宫》:“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於是 范蠡 与 越王 俱起为 吴王 寿,其辞曰:‘下臣 勾践 从小臣 范蠡 奉觴上千岁之寿。’”
(3).封建时代臣下对王公、太子、皇后等的尊称。《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唱一个娇滴滴的曲儿,舞一个妖媚媚的破儿,搊一个紧颼颼的筝儿,道一个甜甜嫩嫩的千岁儿。”《再生缘》第三一回:“娘娘千岁坐中宫,干父干娘妾侍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天王詔令:王世子,臣下呼称幼主万岁;第三子,臣下呼称王三殿下千岁。”
(4).即千岁树。《太平御览》卷九六○引 晋 袁山松 《宜都山川记》:“ 佷山 有异木,人无见其朽者。其名曰千岁,叶似枣,色似桑,冬夏青贞,强少节目。” ——《漢語大詞典》
(2).古人祝寿之词。《诗·鲁颂·閟宫》:“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於是 范蠡 与 越王 俱起为 吴王 寿,其辞曰:‘下臣 勾践 从小臣 范蠡 奉觴上千岁之寿。’”
(3).封建时代臣下对王公、太子、皇后等的尊称。《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唱一个娇滴滴的曲儿,舞一个妖媚媚的破儿,搊一个紧颼颼的筝儿,道一个甜甜嫩嫩的千岁儿。”《再生缘》第三一回:“娘娘千岁坐中宫,干父干娘妾侍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天王詔令:王世子,臣下呼称幼主万岁;第三子,臣下呼称王三殿下千岁。”
(4).即千岁树。《太平御览》卷九六○引 晋 袁山松 《宜都山川记》:“ 佷山 有异木,人无见其朽者。其名曰千岁,叶似枣,色似桑,冬夏青贞,强少节目。” ——《漢語大詞典》
侍 shì《國語辭典》
侍 [ shì ]
动- 伺候。如:「服侍病人要有耐心。」
- 在一旁陪著。《论语·先进》:「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
- 服侍或随从他人的人。如:「女侍」、「侍从」。
- 侍生的简称。参见「侍生 」条。
- 姓。如明代有侍锦。
天颜(天顔)tiān yán
天子的容颜。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羣臣拜舞天颜舒,我王何忧能不移。” 唐 杜甫 《紫宸殿退朝口号》:“昼漏稀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恭办南斗圩行宫,得第二次瞻仰天颜。”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