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云汉(雲漢)yún hàn
(1).银河,天河。《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毛 传:“云汉,天河也。” 汉 张衡 《思玄赋》:“乘天潢之汎汎兮,浮云汉之汤汤。” 唐 李咸用 《雪》诗:“云汉风多银浪溅, 崑山 火后玉灰飞。” 明 许潮 《赤壁游》:“青嶂吐蟾光。云汉澄江一练长。” 清 陈梦雷 《拟古·迢迢牵牛星》诗:“牵牛处河东,河西闲织女。云汉烂清光,佳期渺何许。”
(2).云霄,高空。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羇。” 宋 王安石 《相鹤经》:“生三年,顶赤;七年,飞薄云汉。” 清 龚自珍 《语录》:“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 纪宇 《致青年朋友组诗·贡献歌》:“是雄鹰,鸟瞰五洲,搏击云汉,它怎么能甘心与鸡作伴。”
(3).《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郑玄 笺:“时旱渴雨,故 宣王 夜仰视天河,望其候焉。”后因以“云汉”为炎暑干旱之喻。《太平广记》卷二一○引 晋 张华 《博物志》:“ 刘褒 , 汉桓帝 时人。曾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
(4).喻帝王的美德。 南朝 宋 王微 《杂诗》之一:“常怀云汉渐,常欲復 周 《雅》。”《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昭章云汉,暉丽日月。” 李周翰 注:“云汉,喻文德也。” 唐 柳宗元 《为崔中丞请朝觐表》:“天威咫尺,诚寤寐而无违;云汉昭回,固瞻仰而何及。” 宋 王安石 《谢赐元丰敕令格式表》:“云汉之回甚昭,日月之照方久。”
(5).比喻美好的文章。有时特指帝王的笔墨。 宋 苏轼 《送陈伯修察院赴阙》诗:“ 裕陵 固天纵,笔有云汉姿。” 宋 韩淲 《浣溪沙·次韵昌甫》词:“却忆手栽双柳句,真成云汉抉天章。”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阁臣进御笔》:“然云汉天章,留之秘阁,使辅臣不时展閲。” ——《漢語大詞典》
(2).云霄,高空。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羇。” 宋 王安石 《相鹤经》:“生三年,顶赤;七年,飞薄云汉。” 清 龚自珍 《语录》:“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 纪宇 《致青年朋友组诗·贡献歌》:“是雄鹰,鸟瞰五洲,搏击云汉,它怎么能甘心与鸡作伴。”
(3).《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郑玄 笺:“时旱渴雨,故 宣王 夜仰视天河,望其候焉。”后因以“云汉”为炎暑干旱之喻。《太平广记》卷二一○引 晋 张华 《博物志》:“ 刘褒 , 汉桓帝 时人。曾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
(4).喻帝王的美德。 南朝 宋 王微 《杂诗》之一:“常怀云汉渐,常欲復 周 《雅》。”《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昭章云汉,暉丽日月。” 李周翰 注:“云汉,喻文德也。” 唐 柳宗元 《为崔中丞请朝觐表》:“天威咫尺,诚寤寐而无违;云汉昭回,固瞻仰而何及。” 宋 王安石 《谢赐元丰敕令格式表》:“云汉之回甚昭,日月之照方久。”
(5).比喻美好的文章。有时特指帝王的笔墨。 宋 苏轼 《送陈伯修察院赴阙》诗:“ 裕陵 固天纵,笔有云汉姿。” 宋 韩淲 《浣溪沙·次韵昌甫》词:“却忆手栽双柳句,真成云汉抉天章。”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阁臣进御笔》:“然云汉天章,留之秘阁,使辅臣不时展閲。” ——《漢語大詞典》
万 ( 萬 ) wàn/mò《國語辭典》
万 [ mò ]
- 參見「万俟 」條。
章 zhāng《國語辭典》
章 [ zhāng ]
名- 成篇的文字。如:「文章」、「出口成章」、「下筆成章」。
- 文體名。古代臣子上奏國君的文書。漢·蔡邕《獨斷·卷上》:「凡群臣尚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 量詞。計算書、文等段落的單位。如:「全書共分二十五章。」
- 文采、花彩。《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 條理、次序。如:「雜亂無章」。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
- 法規、條例。如:「規章」。《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
- 印信。如:「私章」、「圖章」。
- 標識、標記。如:「徽章」、「勛章」、「臂章」。
- 姓。如漢代有章明。
- 表揚、顯揚。《禮記·緇衣》:「有國者章善𤺺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史記·卷三七·衛康叔世家》:「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寶祭器,以章有德。」
新宠(新寵)xīn chǒng
新承宠爱者,多谓人新纳之妾。 隋 江总 《杂曲》之三:“ 泰山 言应可转移,新宠不信更参差。” 唐 徐惠 《长门怨》诗:“旧爱 柏梁臺 ,新宠 昭阳殿 。” 唐 韩愈 孟郊 《会合联句》:“忽尔衔远命,归歟舞新宠。” ——《漢語大詞典》
渥 wò《國語辭典》
渥 [ wò ]
动- 沾润、沾濡。《说文解字·水部》:「渥,霑也。」
- 深重、浓厚。汉·贾谊〈上疏陈政事〉:「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文选·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钧天(鈞天)jūn tiān
(1).天的中央。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帝住的地方。《吕氏春秋·有始》:“中央曰钧天。” 高诱 注:“钧,平也。为四方主,故曰钧天。” 宋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记》:“钧天无人帝悲伤,謳吟下招遣 巫阳 。” 章炳麟 《吊伊藤博文赋》:“叚金版以制人兮,媚上帝於钧天。”
(2).引申为帝王。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岁费金钱亿万计,以储钧天之选。”
(3).“钧天广乐”的略语。指天上的音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钧天九奏,既其上帝。” 元 傅若金 《次韵元日朝贺》:“小儒未得随冠冕,遥听钧天隔綵霞。”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未睹‘钧天’之美,则‘北里’为工。”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帝王。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岁费金钱亿万计,以储钧天之选。”
(3).“钧天广乐”的略语。指天上的音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钧天九奏,既其上帝。” 元 傅若金 《次韵元日朝贺》:“小儒未得随冠冕,遥听钧天隔綵霞。”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未睹‘钧天’之美,则‘北里’为工。” ——《漢語大詞典》
张乐(張樂)zhāng lè
置乐;奏乐。 宋 杨万里 《题望韶亭》诗:“ 洞庭 张乐已莓苔,犍 为 获磬亦尘埃。”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军中置酒张乐,夜忽报 阮 兵大至,始仓皇御敌。”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异日者龙跳虎卧,磨崖 崑崙 之巔;波涌云垂,张乐 洞庭 之泽。” ——《漢語大詞典》
播 bō《國語辭典》
播 [ bò ]
动- 下种,将种子撒在土里。《诗经·周颂·载芟》:「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汉·郑玄·笺:「播,犹种也。」
- 宣扬、传布。《周礼·春官·大司乐》:「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唐·魏征〈论时政疏〉:「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 放送。如:「转播」、「卫星直播」、「三台联播」、「歌曲点播」。
- 分开、分散。《书经·禹贡》:「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礼记·礼运》:「播五行于四时。」唐·孔颖达·正义:「播谓播散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气于春夏秋冬之时也。」
- 迁移、逃亡。如:「播迁」。《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赞曰》:「献生不辰,身播国屯。」唐·章怀太子·注:「播,迁也。」《金史·卷二八·礼志一》:「宣宗南播,疆宇日蹙。」
- 摇动。《庄子·人间世》:「鼓䇲播精,足以食十人。」唐·成玄英·疏:「䇲,小箕也。精,米也。言其扫市场,鼓其䇲,播扬土,简精麤也。」《文明小史·第四六回》:「劳航芥在房里被风浪颠播的十分难过。」
和平(龢平)hé píng
(1).政局安定,没有战乱。《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汉书·王商传》:“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七:“ 中国 人是喜欢和平的。”
(2).温和;和顺。《荀子·君道》:“血气和平,志意广大。”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和平而有立。” 宋 曾巩 《洪渥传》:“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 沙汀 《还乡记》七:“﹝ 冯大生 ﹞外表和平老实,一惹毛了,气性可并不小。”
(3).和谐;和睦。 汉 焦赣 《易林·蒙之小畜》:“阴阳顺叙,以成和平。”《魏书·高宗纪》:“上下和平,民无怨谤。” 清 吴伟业 《赠文园公》诗:“君臣朋友尽和平,四海熙熙致清晏。”
(4).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老残游记》第十回:“凡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
(5).平静安定。 郁达夫 《迷羊》:“我的稍稍恢复了一点和平的心里,这时候又起起波浪来了。” 巴金 《春》八:“ 海臣 正和平地酣睡着。”
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龢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漢語大詞典》
(2).温和;和顺。《荀子·君道》:“血气和平,志意广大。”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和平而有立。” 宋 曾巩 《洪渥传》:“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 沙汀 《还乡记》七:“﹝ 冯大生 ﹞外表和平老实,一惹毛了,气性可并不小。”
(3).和谐;和睦。 汉 焦赣 《易林·蒙之小畜》:“阴阳顺叙,以成和平。”《魏书·高宗纪》:“上下和平,民无怨谤。” 清 吴伟业 《赠文园公》诗:“君臣朋友尽和平,四海熙熙致清晏。”
(4).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老残游记》第十回:“凡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
(5).平静安定。 郁达夫 《迷羊》:“我的稍稍恢复了一点和平的心里,这时候又起起波浪来了。” 巴金 《春》八:“ 海臣 正和平地酣睡着。”
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龢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