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名- 地支的第一位。
-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缀- 词尾:➊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乎 hū《國語辭典》
乎 [ hū ]
介- 相当于「于」。如:「合乎规定」、「出乎意料」。《战国策·燕策二》:「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吗」、「呢」。《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
-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的语气。《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用于句尾,表示召唤的语气。《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 用于句尾,表示推测的语气。《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文选·陆机·文赋》:「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宋·周敦颐〈爱莲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用于形容词后,表示赞美的语气。《论语·八佾》:「郁郁乎文哉!」《孟子·滕文公上》:「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 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论语·子罕》:「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清·袁枚〈祭妹文〉:「天乎!天乎!而竟已乎!」
乎 [ hú ]
- (一)之又音。
否 fǒu/pǐ《國語辭典》
否 [ fǒu ]
副- 不同意。相当于口语中的「不」字。如:「否认」、「否决」。《战国策·魏策四》:「否,非若是也。」
- 不然。如:「否则」。
- 用在问句句尾,表示询问。如:「知道否?」
否 [ pǐ ]
名-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干(☰)上。象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之义。
- 坏、恶。如:「否极泰来」。《诗经·大雅·抑》:「于呼小子,未知臧否。」《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不好、恶劣的。如:「否德」。汉·桓宽《盐铁论·复古》:「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 虑。」
- 贬斥。如:「臧否人物」。
苍生(蒼生)cāng shēng
(1).草木丛生之处。《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 孔 传:“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苍然生草木,言所及广远。”
(2).指百姓。《文选·史岑〈出师颂〉》:“苍生更始,朔风变律。” 刘良 注:“苍生,百姓也。” 唐 杜甫 《行次昭陵》诗:“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 明 杨慎 《李光弼中潬之战》:“儒者纸上之语,使之当国,岂不误苍生乎?” 邹韬奋 《经历》三二:“有害尽苍生的党,有确能为大众谋幸福的党。”
(3).骂落第秀才的话。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五出:“状元真大才,衙门面向两扇开。你还不曾会读书,苍生还相见,休要来。” ——《漢語大詞典》
(2).指百姓。《文选·史岑〈出师颂〉》:“苍生更始,朔风变律。” 刘良 注:“苍生,百姓也。” 唐 杜甫 《行次昭陵》诗:“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 明 杨慎 《李光弼中潬之战》:“儒者纸上之语,使之当国,岂不误苍生乎?” 邹韬奋 《经历》三二:“有害尽苍生的党,有确能为大众谋幸福的党。”
(3).骂落第秀才的话。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五出:“状元真大才,衙门面向两扇开。你还不曾会读书,苍生还相见,休要来。” ——《漢語大詞典》
命 mìng《國語辭典》
命 [ mìng ]
动- 差遣、下命令。如:「命人送信」。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
- 取定。如:「命名」、「命题」。
- 以为。如:「自命不凡」。
- 生物生存的机能。如:「生命」、「性命」。《文选·李密·陈情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 先天注定的穷通得失本分,不是后天所能改变的。《论语·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汉·王充《论衡·命义》:「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
-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如:「遵命」、「奉命」。《左传·成公十三年》:「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
益 yì《國語辭典》
益 [ yì ]
动- 涨、漫出。为「溢」之本字。清·王筠《说文释例·卷四·形声之美》:「益从水,而溢又加水,然水祇可在皿中,而益之意,即兼有泛溢之意。」《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 增加。如:「进益」、「延年益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惧,言诸王,益其禄爵而复之。」《吕氏春秋·不苟论·贵当》:「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矣。」
- 帮助、补助。如:「助益」。《吕氏春秋·光识览·观世》:「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战国策·秦策二》:「出私金以益公赏。」
- 好处。如:「利益」、「收益」。《书经·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一:「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 姓。如汉代有益强。
- 有好处的。如:「益友」、「益处」。
- 富饶。《史记·卷一二九·殖货传》:「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 更加。如:「精益求精」。《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益 [ yí ]
- (一)之又音。
危 wēi《國語辭典》
危 [ wéi ]
形- 不安全。如:「危险」。《左传·昭公十八年》:「小国忘守则危,况有灾乎?」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
- 病重。如:「病危」、「垂危」。《隋书·卷六三·元寿传》:「又命其子舍危惙之母,为聚敛之行。」《聊斋志异·卷二·耿十八》:「新城耿十八,病危笃,自知不起。」
- 高耸的。《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宋·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诗:「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 正直的。如:「危言」、「危行」。
- 不正的、偏颇的。《荀子·荣辱》:「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
- 艰困。《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 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 恐惧、不安。《战国策·西周策》:「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
- 伤害。《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若艰难其身,以险危大人,而有名章彻,攻难之士将奔走之。」汉·王充《论衡·答佞》:「谗以口害人,佞以事危人。」
- 屋脊。《史记·卷四四·魏世家》:「痤因上屋骑危,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宋·苏轼〈凌虚台记〉:「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高出于屋之危而止。」
- 姓。如宋代有危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