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维摩(維摩)wéi mó
(1). 维摩诘 的省称。 唐 李商隐 《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诗:“ 维摩 一室虽多病,亦要天花作道场。” 宋 苏轼 《殢人娇》词:“白髮苍颜,正是 维摩 境界。” 清 吴伟业 《题王石谷画》诗之二:“一幅天然图画里, 维摩 僧寺 破山 桥。”
(2).即《维摩诘经》。通行 后秦 鸠摩罗什 译本。共十四品。 唐 贾岛 《访鉴玄师侄》诗:“《维摩》青石讲初休,缘访亲宗到 普州 。” 元 雅琥 《留别凯烈彦卿学士》诗:“汗竹有编归太史,雨花无迹染《维摩》。” 清 龚自珍 《西郊落花歌》:“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 ——《漢語大詞典》
(2).即《维摩诘经》。通行 后秦 鸠摩罗什 译本。共十四品。 唐 贾岛 《访鉴玄师侄》诗:“《维摩》青石讲初休,缘访亲宗到 普州 。” 元 雅琥 《留别凯烈彦卿学士》诗:“汗竹有编归太史,雨花无迹染《维摩》。” 清 龚自珍 《西郊落花歌》:“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 ——《漢語大詞典》
老子 lǎo zi
(1).老年人自称。犹老夫。《后汉书·逸民传·韩康》:“ 康 曰:‘此自老子与之,亭长何罪!’”《晋书·庾亮传》:“老子於此处兴復不浅。”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吴江观雪见寄》词:“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水浒传》第二六回:“老子不曾有些礼数到都头家,却如何请老子吃酒?”
(2).对老年人的泛称。《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寧 益贵重,增兵二千人”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寧 ﹞因夜见 权 , 权 喜曰:‘足以惊骇老子(指 曹操 )否?’” 唐 白居易 《晚起闲行》诗:“皤然一老子,拥裘仍隐几。” 元 秦简夫 《东堂老》楔子:“如今老了,人家就叫我做东堂老子。”
(3).父亲的俗称。《宋书·孝义传·潘琮》:“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走去。”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 南郑 ,见西邮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4).自高自大的人自称。一般人亦用于气忿或开玩笑的场合。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老子办正事,你这不点儿大的小东西,也要来打岔。” 巴金 《憩园》十二:“你敢动一下,老子不把你打成肉酱不姓 赵 !”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老子这张嘴么,就这样,说是要说的,吃也是要吃的。”
(5).相传为 春秋 时期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姓 李 名 耳 ,字 耼 ,故亦称 老耼 。著《道德经》五千言,亦名《老子》,为道教的经典著作。
(6).古星官名。《晋书·天文志中》:“老子四星及周伯、王蓬絮、芮各一,错乎五纬之间。”《晋书·天文志中》:“老子星色淳白,然所见之国,为饥为凶,为善为恶,为喜为怒。” ——《漢語大詞典》
(2).对老年人的泛称。《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寧 益贵重,增兵二千人”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寧 ﹞因夜见 权 , 权 喜曰:‘足以惊骇老子(指 曹操 )否?’” 唐 白居易 《晚起闲行》诗:“皤然一老子,拥裘仍隐几。” 元 秦简夫 《东堂老》楔子:“如今老了,人家就叫我做东堂老子。”
(3).父亲的俗称。《宋书·孝义传·潘琮》:“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走去。”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 南郑 ,见西邮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4).自高自大的人自称。一般人亦用于气忿或开玩笑的场合。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老子办正事,你这不点儿大的小东西,也要来打岔。” 巴金 《憩园》十二:“你敢动一下,老子不把你打成肉酱不姓 赵 !”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老子这张嘴么,就这样,说是要说的,吃也是要吃的。”
(5).相传为 春秋 时期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姓 李 名 耳 ,字 耼 ,故亦称 老耼 。著《道德经》五千言,亦名《老子》,为道教的经典著作。
(6).古星官名。《晋书·天文志中》:“老子四星及周伯、王蓬絮、芮各一,错乎五纬之间。”《晋书·天文志中》:“老子星色淳白,然所见之国,为饥为凶,为善为恶,为喜为怒。” ——《漢語大詞典》
菌生
唐 元稹 连昌宫词 蛇出燕巢盘斗栱,菌生香案正当衙。
唐 林宽 苦雨 败屐阴苔积,摧檐湿菌生。 ——《骈字类编》
唐 林宽 苦雨 败屐阴苔积,摧檐湿菌生。 ——《骈字类编》
庵 ān《國語辭典》
庵 [ ān ]
名- 圆顶的草舍。如:「草庵」、「茅庵」。《集韵·平声·覃韵》:「庵,圜屋曰庵。」
- 僧尼礼佛的小寺庙。如:「尼姑庵」。《儒林外史·第二回》:「这庵是十方的香火,只得一个和尚住。」
门外(门外)
唐 杜甫 三绝句 其二 鸬鹚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骈字类编》
沧江(滄江)cāng jiāng
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南朝 梁 任昉 《赠郭桐庐》诗:“沧江路穷此,湍险方自兹。” 唐 陈子昂 《群公集毕氏林亭》诗:“ 子牟 恋魏闕,渔父爱沧江。” 明 张含 《己亥秋月寄杨升庵》诗:“比来消息风尘断,白首沧江学钓鱼。” 清 吴伟业 《毛子晋斋中读吴匏庵手抄宋谢翱西台恸哭记》诗:“ 子陵 留高臺,西面沧江緑。” ——《漢語大詞典》
绿 ( 綠 緑 ) lǜ/lù
绿 [ lǜ ]
- ◎ 蓝和黄混合成的颜色,一般草和树叶呈现这种颜色:~色。~叶。~灯。~化。~洲。~茶。~地。~茸茸。~水青山。
- ◎ 义同(一),专用于某些名词:~林。~营(中国清代由汉人编成的武装,用绿旗作标志)。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形-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 参见「正月 」条。
涵 hán《國語辭典》
涵 [ hán ]
形- 水泽多。如:「涵泽」。《说文解字·水部》:「涵,水泽多也。」
- 浸润、湿润。《说文解字·水部》「涵」字·清·段玉裁·注:「涵,所受润泽多也。」宋·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诗:「威加诸部风霜肃,惠浸连营雨露涵。」
- 包容、容纳。如:「包涵」、「海涵」。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唐·杜牧〈九日齐安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沉潜、潜水。参见「涵淹」、「涵泳」等条。
- 涵洞的简称。如:「桥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