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须知不遇非余欲,千载知言有辨奸。

魏了翁宋代〕《次韵樊武仲致政见贻

风引征衣堕古诚,手披榛棘上前京。
侍郎山下寻仙李,柱史亭前记老程。
蜑雨蛮风鸢外落,洞云溪月雁边明。
惊心忽忽未全稳,似听於菟谷啸声。
樊子诗来贺我迁,潮黄风节敢云班。
长教下令流於水,岂原高名重若山。
霜过转悉天宇净,夜寒空载月明还。
须知不遇非余欲,千载知言有辨奸。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须知不遇千载知言有辨

须知(須知)xū zhī
(1).必须知道;应该知道。 唐 杜甫 《鸂鶒》诗:“故使笼宽织,须知动损毛。”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全不肯施恩布德行王道,怎比那多谋足智雄 曹操 ?你须知 南阳 诸葛 应难料!”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啊!”
(2).见“ 须知册 ”。
(3).应用文体之一。对所从事的活动必须知道的事项,多用作通告或指导性文件的名称。 叶圣陶 《四三集·一个练习生》:“‘我考上了,不过……’我递给他那张‘进局须知’。” 王蒙 《风筝飘带》:“须知挺复杂,看来不经过一周学习班的培训,是无法学会逛公园的。”  ——《漢語大詞典》
不遇 bù yù
(1).不得志;不被赏识。《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遇 鲁侯 ,天也; 臧氏 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蔡泽 者, 燕 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 唐 李白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诗:“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湘中草》:“ 卿谋 诗文虽不如 西堂 所推,而年少负异才,不遇而死。”
(2).没碰到。《后汉书·孔融传》:“ 俭 与 融 兄 褒 有旧,亡抵于 褒 ,不遇。”《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可又有一説不遇艰难,不显好处。”  ——《漢語大詞典》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1.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2.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1.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2.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3.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1.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1.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2.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1.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余 ( 餘 ) yú《國語辭典》

余 [ yú ]

  1. 我,表第一人稱。《文選·班彪·北征賦》:「余遭世之顛覆兮,罹填塞之阨災。」《文選·陸機·歎逝賦》:「余將老而為客。」
  1. 剩下、多餘。《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同「餘 」。
  2. 姓。如宋代有余靖。

余 [ xú ]

  1. 參見「余余」、「余吾鎮」等條。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1.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2.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1.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千载(千載)qiān zǎi
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漢語大詞典》
知言 zhī yán
(1).有见识的话。《左传·襄公十四年》:“ 秦伯 问於 士鞅 曰:‘ 晋 大夫其谁先亡?’对曰:‘其 欒氏 乎?’ 秦伯 曰:‘以其汰乎?’对曰:‘然, 欒黶 汰虐已甚,犹可以免,其在 盈 乎。’…… 秦伯 以为知言。”《新唐书·朱敬则传》:“ 敬则 以为 秦 汉 世礼义陵迟,不可復用 周 制封诸侯,著论明之,儒者以为知言。” 聂绀弩 《从陶潜说到蔡邕》:“离开 陶潜 , 曹先生 的话,也不算完全的知言。”
(2).谓善于辨析他人之言辞。《论语·尧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何谓知言?’曰:‘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唐 韩愈 《送杨支使序》:“夫乐道人之善以劝其归者,乃吾之心也。谓我为邑长於斯而媚夫人云者,不知言者也。”
(3).知音。《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昔称吾於 潁川 ,吾常谓之知言。” 李善 注:“愜其素志,故谓知言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八三:“千古知言 汉武帝 ,人难再得始为佳。”  ——《漢語大詞典》
有辨
礼记表记宽而有辨  ——《韵府拾遗 铣韵》
奸 ( 姦 ) jiān《國語辭典》

奸 [ jiān ]

  1. 干犯、冒犯。《左傳·襄公十四年》:「君制其國,臣敢奸之。」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廟碑〉:「敢或失職,以奸大刑。」
  2. 求見、求取。《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漢書·卷八一·孔光傳》:「以為章主之過,以奸忠直,人臣大罪也。」
  3. 姦淫。如:「奸淫」、「奸汙」。同「姦 」。
  1. 陰險狡猾的。如:「奸計」、「奸商」、「奸雄」、「老奸巨滑」。
  1. 勾結敵人,出賣國家民族的人。如:「內奸」、「漢奸」、「為國除奸」。
  2. 違法的事。如:「作奸犯科」。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