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东流不休发吕氏,潺湲远望悲屈原。

魏了翁宋代〕《张永平鎋作亭于渠河之右予请名以观而通守江

渠河有水清且涟,弄丸之暇游其间。
风轻沙暖鸥忘机,天开日烜鱼逃筌。
山中不知岁月改,春洲六度听绵蛮。
闻人昔游不到此,岸容山色如有冤。
永平教孚讼亦简,为我卜筑河之干。
临流兴怀叹不足,因思孔圣感逝川。
岂无日景自北起,亦有天运从东旋。
风霆流形草木贲,星辰垂象郊原宽。
乾坤坎离更见伏,春秋代谢相回环。
虽将此理醒群聩,更向川上观微澜。
存神过化义亹亹,行著羽察心閒閒。
子思渊渊达天德,子车混混穷原泉。
东流不休发吕氏,潺湲远望悲屈原。
圣贤分量已差等,后来承误滋可叹。
或嗟年衰劝努力,或谓时逝宜游盘。
须看龙见水归壑,又识雨降云蒸山。
阴阳翕辟本无閒,俗儒但作死生观。
河南挺生二程子,指示道体镌冥顽。
人能於此发深省,致知格物兹其端。
神徂圣伏二千载,是心长与江瀰漫。
文通为挥五色笔,大篇长句垂不刊。
春风沂泗俨在此,居人莫作渠阳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东流不休吕氏潺湲远望屈原

东流(東流)dōng liú
(1).流向东方。《书·禹贡》:“ 嶓冢 导 漾 ,东流为 汉 。”《孟子·告子上》:“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唐 杜甫 《别赞上人》诗:“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晓风飘薄已堪愁,更伴东流流水过秦楼。”
(2).东去的流水。亦比喻事物消逝,不可复返。《庄子·徐无鬼》:“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别范宣》:“四十餘帝三百秋,功名事跡随东流。”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惊讹》:“谁道暂离,竟为永别,万里游魂惊夜月,百年宠爱付东流。”《红楼梦》第三四回:“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息了。”  ——《漢語大詞典》
不休 bù xiū
不停止,不罢休。《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共苦战鬦不休,以有侯王。”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即如《大风》《垓下》《易水》《秋风》,古人已臻极至,无容更赘一词,乃尚剌剌不休,用心无用之地,何其不自量也!” 浩然 《艳阳天》第二二章:“﹝ 哑吧 ﹞嘴里边‘啊吗吗,啊吗吗’地叫个不休。”  ——《漢語大詞典》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 [ fà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吕氏 lǚ shì
    (1).指 春秋 吕尚 的后代。 周武王 封 太公望 吕尚 于 齐 ,其子孙世代为 齐 君。入 战国 ,为 田 氏所簒。《韩非子·孤愤》:“人之所以谓 齐 亡者,非地与城亡也, 吕 氏弗制而 田 氏用之。”《韩非子·忠孝》:“是故 田氏 夺 吕 氏於 齐 , 戴 氏侵 子 氏於 宋 。”
    (2).《吕氏春秋》的省称。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春秋》之成,莫能损益;《吕氏》《淮南》,字直千金。” 章炳麟 《文学说例》:“且沉思孰若 庄周 荀卿 ,翰藻孰若《吕氏》《淮南》。”
    (3).指 汉高祖 后 吕雉 及其侄 吕产 、 吕禄 等。 晋 陆机 《五等论》:“然 吕 氏之难,朝士外顾; 宋昌 策 汉 ,必称诸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宣后 乱 秦 , 吕 氏危 汉 。”  ——《漢語大詞典》
    潺湲 chán yuán
    (1).流貌。《楚辞·九歌·湘夫人》:“慌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唐 王涣 《惆怅》诗之十:“仙山目断无寻处,流水潺湲日渐西。” 清 秋瑾 《见月》诗:“愁见帘头月影圆,思亲空剩泪潺湲。” 郭沫若 《橄榄·行路难》:“崖头处处有清泉迸出,在细涧中潺湲。”
    (2).不绝貌。 清 袁于令 《西楼记·错梦》:“记西楼按板,至今餘韵潺湲。”
    (3).指流水。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诗》:“且申独往意,乘月弄潺湲。” 唐 罗邺 《洛水》诗:“一道潺湲溅暖莎,年年惆悵是春过。”
    (4).流水声。 唐 岑参 《过缑山王处士黑石谷隐居》诗:“独有南涧水,潺湲如昔闻。” 宋 王安石 《舟夜即事》诗:“山泉如有意,枕上送潺湲。” 瞿秋白 《文艺杂著·那个城》:“而在他四围静默的农田里,奔流着潺湲的溪涧。”  ——《漢語大詞典》
    远望(遠望)yuǎn wàng
    (1).向远处看。《楚辞·九歌·湘夫人》:“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后汉书·光武帝纪论》:“及始起兵还 舂陵 ,远望舍南,火光赫然属天,有顷不见。”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远望渔舟,不阔尺八。” 陈毅 《游柏林失不雷河》诗:“登塔远望,极目天云。”
    (2).弩名。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剑名大伤,角星主之;弩名远望,张星主之;戟名大将军,参星主之也。”
    (3).弩神名。《艺文类聚》卷六十引《太公兵法》:“弩之神,名 远望 。”  ——《漢語大詞典》
    悲 bēi《國語辭典》

    悲 [ bēi ]

    1. 哀伤。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思念、顾念。《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1. 哀痛。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2.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如:「慈悲」。
    1. 哀伤的。《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 凄厉的。如:「悲曲」、「悲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屈原 qū yuán
    (约公元前340—前278)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国贵族出身,任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5月秦军一举攻破楚都郢。他怀着亡国的悲痛,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他一生写下许多感人肺腑、彪炳千秋的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代表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无比憎恨和对楚国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他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感情奔放。他的作品千古传诵,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诗篇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宝库的伟大贡献  ——《整理自网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