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濡墨决疑讼,行朱慰冤魄。

周文璞宋代〕《乌夜啼

何人弹阮咸,故故轻手摘。
弹作乌夜啼,此意我所恻。
南朝有帝子,作牧号侯伯。
着身疑嫌间,生意日逼仄。
爱妾闻啼声,改镇颁竹册。
或云长安吏,性命在顷刻。
小妇闻啼声,赦令敷大泽。
身虽不肖甚,幼小着苍帻。
再转作县佐,欲塞父祖责。
濡墨决疑讼,行朱慰冤魄。
群凶见之怒,极意便刳磔。
首沮隶阳桥,公议亦已格。
痛掠及库胥,指作盗钱贼。
胥既窘椎凿,手堕面愈黑。
书款自诬伏,身竟遭刻画。
酷毒一如斯,谁谓彼无策。
谤书入外台,遂坐使者劾。
牵连入冶城,五载穷惨礉。
陈词叫穹旻,哀恸人叵测。
若无磊落者,谁肯为昭白。
翻思受祸时,何但铩羽翮。
愁冤传里巷,泣涕到臧获。
嫠母偕妻孥,惘惘望秋色。
岂料今日下,置酒设豚拍。
听此哀丝鸣,但呼说不得。
月明客已去,庭宇鸣哑哑。
世人见慈乌,唾笑满阡陌。
谁知事乘除,祸去反为福。
苍苍上林枝,当去作谢客。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濡墨决疑行朱冤魄

濡墨 rú mò
蘸润墨汁。谓用墨书写。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有妓女 谢天香 者,以裙裾濡墨,大书‘穠芳’二字。”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王太仓上书事》:“时举朝失色,无敢与笔砚者。公就宫门阶石上,裂生纸以唾濡墨。” 清 紫真道人 《〈笠翁传奇十种·奈何天〉总评》:“濡墨写嗔,挥毫洩痛。”  ——《漢語大詞典》
决疑(決疑)jué yí
亦作“决疑”。 解决疑难问题;判断疑案。《左传·桓公十一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鹖冠子·天则》:“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史记·循吏列传》:“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以为理。” 司马贞 索隐:“言能听察微理,以决疑狱。” 唐 白居易 《答卜者》诗:“知君善《易》者,问我决疑不。” 明 刘基 《郁离子·枸橼》:“夫使者所以达主命,释仇讲好,决疑解纷。”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二十章:“ 嵩 在 建业 ,常诣 真諦 之弟子 法泰 决疑。”  ——《漢語大詞典》
讼 ( 訟 ) sòng
讼 [ sòng ]
  1. 在法庭上争辨是非曲直,打官司:~事。~案。~词。
  2. 争辨是非:争~。聚~纷纭。
  3. 自责:自~。
  4. 古同“”,颂扬。
行朱 xíng zhū
用朱笔在公文上圈押。《旧唐书·职官志二》:“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  ——《漢語大詞典》
慰 wèi《國語辭典》

慰 [ wèi ]

  1. 安抚,用言行或物质等使人宽心。如:「慰问」、「劝慰」。《诗经·邶风·凯风》:「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生儿如此,足慰人意。」
  1. 心安。如:「欣慰」。
  2. 忧郁。《庄子·外物》:「心若县于天地之闲,慰睯沉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
冤魄 yuān pò
冤枉而死者的魂魄。 唐 蔡京 《咏子规》诗:“千年冤魄化为禽,永逐悲风叫远林。”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