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驰骋(馳騁)chí chěng
(1).纵马疾驰;奔驰。《周礼·考工记·輈人》:“终日驰骋,左不楗,行数千里,马不契需。”《楚辞·离骚》:“乘骑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唐 李绛 《和裴相国答张秘书赠马诗》:“纵横逸气寧称力,驰骋长途定出羣。” 明 李梦阳 《猎雪曲》:“驰骋復徊徘,掉臂角弓开。” 清 马维翰 《蚤发侜浦》诗:“首言慎起居,次言远驰骋。”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三章:“不管敌机多么猖狂,公路上的车辆照旧扬着飞尘不绝地驰骋。”
(2).驰射;田猎。《管子·四称》:“獠猎毕弋,暴遇诸父,驰骋无度,戏乐笑语。”《吕氏春秋·任教》:“君臣扰乱,上下不分别,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驰骋而因耳矣。” 高诱 注:“驰骋,田猎也。” 明 刘基 《裕轩记》:“歌舞靡漫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
(3).奔竞;追逐。《汉书·薛宣朱博传赞》:“ 博 驰骋进取,不思道德,已亡可言。” 宋 曾巩 《库部员外郎知临江军范君墓志铭》:“而士在閭巷之间者,用力於空文,居朝廷者,驰骋於虚名,以譁世取宠。”《西湖佳话·葛岭仙迹》:“我看长兄神情英发,当驰骋於仕路中,为何有閒工夫寻山问水,做此寂寞之事?”
(4).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能充分发挥才能。《汉书·司马迁传赞》:“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一:“笔阵文塲宽且绰,驰骋看君能矍鑠。”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四:“他在抽象的领域里驰骋得多么自由自在!”
(5).犹役使。《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6).犹奔放。 宋 叶适 《〈巽岩集〉序》:“自有文字以来,名世数十,大抵以笔势纵放,凌厉驰骋为极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五:“ 王翰林 彪 ,字 武叔 , 大兴 人, 贞祐 五年经义魁也。为文颇驰骋波澜。”
(7).历观;放视。《文选·嵇康〈养生论〉》:“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 吕延济 注:“驰骋,犹歷观也。” 唐 司空图 《议华夷》:“而近朝有心於经制者, 杜司徒 之治道, 李安邑 之地志, 元中书 之安边,不谓不驰骋於古今成败之际也。”
(8).显扬;显示。 明 宋濂 《龙门子凝道记下·段干微第一》:“徒以辞章议论驰骋於一时,盖其所失也。” 明 李贽 《杨修》:“ 修 亦每於 操 前驰骋聪明,则 修 之不善韜晦,自宜取败。”
(9).形容得意。 宋 曾巩 《洪渥传》:“久之,乃得官,官不自驰骋。” 金 王若虚 《文辨》:“夫以一日千里之势,随物赋形之能,而理尽輒止,未尝以驰骋自喜。” 金 王若虚 《进士彭子升墓志》:“忘形莫逆,为兄弟交,年壮气鋭,驰骋於一时。” ——《漢語大詞典》
(2).驰射;田猎。《管子·四称》:“獠猎毕弋,暴遇诸父,驰骋无度,戏乐笑语。”《吕氏春秋·任教》:“君臣扰乱,上下不分别,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驰骋而因耳矣。” 高诱 注:“驰骋,田猎也。” 明 刘基 《裕轩记》:“歌舞靡漫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
(3).奔竞;追逐。《汉书·薛宣朱博传赞》:“ 博 驰骋进取,不思道德,已亡可言。” 宋 曾巩 《库部员外郎知临江军范君墓志铭》:“而士在閭巷之间者,用力於空文,居朝廷者,驰骋於虚名,以譁世取宠。”《西湖佳话·葛岭仙迹》:“我看长兄神情英发,当驰骋於仕路中,为何有閒工夫寻山问水,做此寂寞之事?”
(4).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能充分发挥才能。《汉书·司马迁传赞》:“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一:“笔阵文塲宽且绰,驰骋看君能矍鑠。”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四:“他在抽象的领域里驰骋得多么自由自在!”
(5).犹役使。《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6).犹奔放。 宋 叶适 《〈巽岩集〉序》:“自有文字以来,名世数十,大抵以笔势纵放,凌厉驰骋为极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五:“ 王翰林 彪 ,字 武叔 , 大兴 人, 贞祐 五年经义魁也。为文颇驰骋波澜。”
(7).历观;放视。《文选·嵇康〈养生论〉》:“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 吕延济 注:“驰骋,犹歷观也。” 唐 司空图 《议华夷》:“而近朝有心於经制者, 杜司徒 之治道, 李安邑 之地志, 元中书 之安边,不谓不驰骋於古今成败之际也。”
(8).显扬;显示。 明 宋濂 《龙门子凝道记下·段干微第一》:“徒以辞章议论驰骋於一时,盖其所失也。” 明 李贽 《杨修》:“ 修 亦每於 操 前驰骋聪明,则 修 之不善韜晦,自宜取败。”
(9).形容得意。 宋 曾巩 《洪渥传》:“久之,乃得官,官不自驰骋。” 金 王若虚 《文辨》:“夫以一日千里之势,随物赋形之能,而理尽輒止,未尝以驰骋自喜。” 金 王若虚 《进士彭子升墓志》:“忘形莫逆,为兄弟交,年壮气鋭,驰骋於一时。” ——《漢語大詞典》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名-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名-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 区域。如:「地方」、「远方」。
-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壮 ( 壯 ) zhuàng
壮 [ zhuàng ]
- 大,有力,强盛:强~。~士。~心。~烈。~美。兵强马~。
- 增加勇气和力量:~胆。~行(xíng )。以~声势。
-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旧作“僮”):~族。~锦。~歌。
指麾 zhǐ huī
见“ 指挥 ”。 ——《漢語大詞典》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名-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 參見「身毒 」條。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动-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副-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动-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劳 ( 勞 ) láo
劳 [ láo ]
- 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动。~力。~逸。功~(功业,成绩)。按~分配。
- 辛苦,辛勤:~苦。~顿(劳累困顿)。~瘁(劳累病苦)。~碌(事情多而辛苦)。~心。疲~。烦~。任~任怨。
- 劳动者的简称:~工(旧时指工人)。~资。
- 用力:~苦功高。勤~。徒~无功。
- 用言语或实物慰问:慰~。~军(慰劳军队)。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