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虎溪三士之乐如此不,霜寒夜永勿遣虚觥筹。
程公许〔宋代〕《和陆放翁笑诗呈云端子》
道人身佩含景苍精龙,洒落不兴流俗同。
洒酣兴逸不觉一捧腹,那似义府有刀藏其中。
人间万事谁丑复谁好,儿童何知不必便惊倒。
试问虎溪三士之乐如此不,霜寒夜永勿遣虚觥筹。
洒酣兴逸不觉一捧腹,那似义府有刀藏其中。
人间万事谁丑复谁好,儿童何知不必便惊倒。
试问虎溪三士之乐如此不,霜寒夜永勿遣虚觥筹。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试问(試問)shì wèn
(1).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晋书·孙绰传》:“沙门 支遁 试问 绰 :‘君何如许?’”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 左 甚异之,试问所从来,叟但笑而不答。” 清 王夫之 《上蔡威函先生》诗:“白苹秋色里,试问採莲津。”
(2).试着提出问题。用于质问对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对方的意见。 宋 苏轼 《又和刘景文韵》:“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试问当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轻薄之子厠於其间乎?” 许地山 《危巢坠简》:“试问亘古以来这第一流人物究竟有多少?”
(3).考问。《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未几辞去, 嶠 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 嶠 叹曰:‘子且名家!’”《宋史·选举志三》:“诸正名学生有试问《景祐新书》者,诸判局闕而合差,诸秤漏官五年而转资者,无不属於祕书。”《元史·选举志一》:“以《通鑑节要》用 蒙古 语言译写教之,俟生员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者,量授官职。” ——《漢語大詞典》
(2).试着提出问题。用于质问对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对方的意见。 宋 苏轼 《又和刘景文韵》:“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试问当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轻薄之子厠於其间乎?” 许地山 《危巢坠简》:“试问亘古以来这第一流人物究竟有多少?”
(3).考问。《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未几辞去, 嶠 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 嶠 叹曰:‘子且名家!’”《宋史·选举志三》:“诸正名学生有试问《景祐新书》者,诸判局闕而合差,诸秤漏官五年而转资者,无不属於祕书。”《元史·选举志一》:“以《通鑑节要》用 蒙古 语言译写教之,俟生员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者,量授官职。” ——《漢語大詞典》
虎溪 hǔ xī
溪名。在 江西省 九江市 南 庐山 东林寺 前。相传 晋 慧远法师 居此,送客不过溪,过此,虎辄号鸣,故名 虎溪 。 唐 李白 《庐山东林寺夜怀》诗:“霜清 东林 鐘,水白 虎溪 月。” 唐 王维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诗:“暮持筇竹杖,相待 虎溪 头。”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刘白谒元》:“ 香炉 日照,秀色氤氲; 芙蓉 縹緲, 虎溪 旧约难寻, 莲社 从谁讨。” ——《漢語大詞典》
三士 sān shì
(1).指 春秋 晋 之 狐偃 、 赵衰 、 贾佗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文公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 宋 马永易 《实宾录·三士》:“ 晋公子 有三士足以上人……三士,谓 狐偃 、 赵衰 、 贾佗 。”
(2).指古之 许由 、 巢父 、 池主 三隐者。《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三国 魏 曹植 《许由巢父池主赞》:“ 尧 禪 许由 , 巢父 是耻。秽其圂听,临河洗耳。 池主 是让,以水为浊。嗟此三士,清足厉俗。”
(3).指 春秋 齐 之 公孙接 、 田开疆 、 古冶子 。三人勇而无礼, 晏子 认为将危害国家,准备除掉他们,请 景公 赐三人二桃,论功而食。三人相争不下,皆不食桃,自刭死。事见《晏子春秋·谏下二四》。 三国 蜀 诸葛亮 《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元 张可久 《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曲:“杀三士,因二桃,不如 五柳 庄前卧。” ——《漢語大詞典》
(2).指古之 许由 、 巢父 、 池主 三隐者。《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三国 魏 曹植 《许由巢父池主赞》:“ 尧 禪 许由 , 巢父 是耻。秽其圂听,临河洗耳。 池主 是让,以水为浊。嗟此三士,清足厉俗。”
(3).指 春秋 齐 之 公孙接 、 田开疆 、 古冶子 。三人勇而无礼, 晏子 认为将危害国家,准备除掉他们,请 景公 赐三人二桃,论功而食。三人相争不下,皆不食桃,自刭死。事见《晏子春秋·谏下二四》。 三国 蜀 诸葛亮 《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元 张可久 《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曲:“杀三士,因二桃,不如 五柳 庄前卧。”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 笑:这事太可~了。
-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 姓。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如此 rú cǐ
这样。《礼记·乐记》:“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唐 杜甫 《房兵曹胡马》诗:“驍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霜寒 shuāng hán
寒光闪闪貌。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一折:“这剑呵,冰刃霜寒,玉华光灿。” ——《漢語大詞典》
夜永 yè yǒng
夜长;夜深。多用于诗中。 唐 戴叔伦 《白苎词》:“美人不眠怜夜永,起舞亭亭乱花影。” 唐 张乔 《雨中宿僧院》诗:“夜永楼臺雨,更深江海人。” ——《漢語大詞典》
勿 wù《國語辭典》
勿 [ wù ]
副- 不要、不可。表示禁止、劝阻。如:「请勿吸烟」。《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不。表示否定。《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遣 qiǎn《國語辭典》
遣 [ qiǎn ]
动- 差使、派发。如:「差遣」、「先遣部队」、「调兵遣将」。《墨子·非儒下》:「乃遣子贡之齐,因南郭惠子,以见田常。」
- 释放、放走。如:「遣散」。《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
- 放逐、贬谪。汉·王符《潜夫论·贤难》:「及太子问疾,帝令吮痈,有难之色,帝不悦而遣太子。」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
- 排解、消除。如:「消遣」、「排遣」。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始知贤主人,赠此遣愁寂。」《红楼梦·第五回》:「趁著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 使、令。元·翁森〈四时读书乐〉诗:「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虚 ( 虛 ) xū
虚 [ xū ]
- 空:~无。~实。~度。~名。~左(尊敬地空出左边的座位,古代以左为尊)。空~。乘~而入。
- 不真实的:~伪。~假(jiǎ)。~妄。~惊。~夸。~构。~传。~张声势。
- 内心怯懦:做贼心~。
- 不自满:~心。谦~。~怀若谷(喻对人十分谦虚)。
- 抽象的:~词。
- 衰弱:~弱。~胖。~汗。~脱。气~。血~。
-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 同“墟”,大丘。
- 同“圩”,集市。
觥筹(觥籌)gōng chóu
酒器和酒令筹。 唐 皇甫松 《醉乡日月·觥录事》:“觥筹尽有,犯者不问。” 宋 杨万里 《次日醉归》诗:“我非不能饮,老病怯觥筹。”《红楼梦》第七六回:“ 湘云 只得又联道:‘觥筹乱綺园。’”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