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出山羞小草,浮海又流萍。

岳珂宋代〕《道中思庐山

庐山三百里,巨浸压宫亭。
势接九江汇,峰连万古青。
渊源开道术,哤幻杂仙灵。
厚地蟠奇秀,雄标动杳冥。
浓岚晨历历,流水夜泠泠。
雪拥琼瑶障,花繁锦绣屏。
吾居尝静对,亲处异空聆。
瀑布手自酌,斜川身所经。
龙渊敲短策,鸟道绝危陉。
正派尊涵泳,高山有典型。
揭来三涉径,知阅几周星。
白傅松犹在,陶潜菊未零。
坚高思并辙,今古共忘形。
便拟安圭窦,终期老涧坰。
忽严大君诏,言驾小侯軿。
一别门垂柳,重鸡肉阶蓂。
出山羞小草,浮海又流萍。
颇觉登山屐,翻成泛宅舲。
回头看豹雾,望眼隔鸾汀。
纵抱知还志,何时振倦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出山小草流萍

出山 chū shān
(1). 晋 谢安 神识沉敏,少有重名,高卧 东山 ,屡辟不出。及 桓温 请为司马,始出仕治事,终为朝廷重臣。见《晋书·谢安传》。后以“出山”比喻出仕或担任某种职务,从事某种事情。 宋 陈与义 《出山道中》诗:“避地时忽忽,出山意悠悠。”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现任大臣子弟登第》:“ 文毅 即以是年冬出山再相矣。”《老残游记》第四回:“承两位过爱,兄弟总算有造化的了,只是目下尚无出山之志,将来如要出山,再为奉恳。” 巴金 《灭亡》:“然而亲戚朋友中有许多人觉得他有非常之才,不出山济世,未免可惜,也曾劝他出来做一点事。”
(2).谓在深山修行后重返人世。 唐 崔峒 《送真上人还兰若》诗:“出山逢乱世,乞食觉人稀。”《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 李清 ﹞方才想起:‘临出山时,仙长传授我的偈语,第二句道“听简而问”。’”
(3).冒出新山。由于部分地壳隆起或火山爆发而造成。  ——《漢語大詞典》
羞 xiū《國語辭典》

羞 [ xiū ]

  1. 進貢、進獻。《說文解字·丑部》:「羞,進獻也。」《禮記·月令》:「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
  2. 侮辱,使人難堪。如:「羞辱」。《漢書·卷四·文帝紀》:「以羞先帝之遺德。」
  3. 感到恥辱。如:「他那大逆不道的行徑,使大夥都羞與為伍。」
  4. 害怕、慚愧。如:「羞於見人」。《後漢書·卷一一·劉玄傳》:「素懦弱,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唐·錢起〈贈闕下裴舍人〉詩:「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
  5. 害臊、難為情,或使難為情。如:「害羞」。如:「不要再羞他了,他的臉已經紅到耳根了。」
  1. 精緻美味的食物。如:「珍羞」、「時羞」。《文選·枚乘·七發》:「旨酒嘉肴,羞炰膾炙,以御賓客。」同「饈 」。
  2. 羞怯的神情。如:「含羞」。唐·李商隱〈無題〉詩二首之一:「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
  3. 恥辱。如:「蒙羞」。《文選·李陵·答蘇武書》:「復勾踐之讎,報魯國之羞。」
小草 xiǎo cǎo
(1).草本植物中小弱者的统称。《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前溪歌之五》:“黄瓜是小草,春风何足叹。” 明 杨慎 《续百一诗》之十五:“葛藟縈樛木,兔丝附女萝;夭夭二小草,洪荫仰巨柯。”
(2).中药远志苗别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七:“远志苗曰小草,根曰远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谢公 始有 东山 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 桓公 司马。于时人有餉 桓公 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 谢 :‘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 谢 未即答。时 郝隆 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谢 甚有愧色。 桓公 目 谢 而笑曰:‘ 郝参军 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后以小草喻平庸。亦含虽怀远志而遭际不遇之慨。 宋 陆游 《涧松》诗:“药出山来为小草,楸成树后困长藤。” 金 元好问 《洞仙歌》词:“似山中远志,谩出山来,成个甚,只是人间小草!” 明 吴承恩 《赏花钓鱼谢表》:“臣等小草,愧乎出山涸辙。”
(3).指茶叶。 宋 张祁 《答人觅茶》诗:“内家新赐密云龙,只到调元六七公;赖有家山供小草,犹堪诗老荐春风。”
(4).草稿。《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愿明府勿以 仲父 之言假於小草,民请为明府陈其本纪。” 清 查慎行 《自题癸未以后诗稿》诗:“论卷排成手自删,多惭小草落人间。”
(5).谓草书之字形小巧者。 唐 怀素 有《小草千字文》。 宋 陆游 《村圃》诗:“小草临池学,新诗满竹题。” 明 陆深 《书辑》:“ 羲 献 之书,谓之今草;结构微眇者,谓之小草。”  ——《漢語大詞典》
浮 fú《國語辭典》

浮 [ fú ]

  1. 漂在水上或飘在空中。如:「漂浮」、「悬浮」。《诗经·小雅·菁菁》:「泛泛杨舟,载沉载浮。」唐·陈羽〈喜雪上窦相公〉诗:「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
  2. 显现。如:「浮现」、「脸上浮著微笑。」
  3. 超过。如:「人浮于事」。《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1. 在水上或空中的。如:「富贵于我如浮云」。《文选·左思·吴都赋》:「陵鲤若兽,浮石若桴。」
  2. 表面的。如:「浮土」、「浮面」。
  3. 虚而不实的。如:「浮名」、「浮文」。
  4. 轻佻、不沉著。如:「轻浮」、「心浮气躁」。

浮 [ ​fóu ]

  1. (一)​之又音。
海 hǎi《國語辭典》

海 [ hǎi ]

  1. 地球上邻接大陆而小于洋的水域。如:「南海」、「黄海」、「地中海」。
  2. 海水。《汉书·卷四九·鼌错传》:「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
  3. 内陆的大湖或人工湖。如:「青海」、「中南海」。
  4. 积聚众广的人或物。如:「棉海」、「人海」、「火海」、「花海」。
  5. 领域、渊薮。如:「苦海无边」、「学海无涯」。宋·陆游〈休日感兴〉诗:「宦海风波实饱经,久将人世寄邮亭。」
  6. 荒远之地。《周礼·夏官·校人》:「凡将事于四海山川,则饰黄驹。」汉·郑玄·注:「四海,犹四方也。」
  7. 较宽大的器皿。如:「茶海」、「酒海」。
  8. 姓。如金代有海里。
  1. 巨大的。如:「海派」、「海量」、「海口」。
  1. 任意的、漫无目标的。《红楼梦·第七回》:「他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们,胡打海摔的 惯了。」《海上花列传·第九回》:「阿珠、阿金大都跟著海骂。莲生气得怔怔的,半晌说不出话。」
  2. 狠狠的、严重的。如:「他严重怠工,所以被老板海刮了一顿。」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流萍 liú píng
(1).漂荡的浮萍。 唐 杨炯 《浮沤赋》:“触流萍而欲散,碍浮芥而还连。”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三:“苦竹垂檐难结实,流萍随水欲生根。”
(2).常比喻漂泊无定的人生。 宋 苏轼 《送程七表弟知泗州》诗:“赤子视万类,流萍閲人寰。” 明 李贽 《咏古》:“今日若论真得失,此身曾是一流萍。” 清 顾炎武 《五十初度时在昌平》诗:“居然濩落念无成,隙駟流萍度此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