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如确如惠,必斥必去。

岳珂宋代〕《林文节元祐日记帖赞

汉大中大夫东方曼倩之对孝武曰:诚得天下贤士公卿在位,咸得其序。

譬如以周召为丞相,仲尼居御史府,毕公高备拾遗,蘧伯玉为太傅,博士则以颜闵,执金吾以季路,卫尉以卞严子,光禄以仲山甫,郡守以子产,詹事以孔父,史鱼司直,申伯为御,下至旄头式候亦羿万之伍,则唐虞之隆,成康之际,陈功比德,自无以喻。

武帝为之大笑,盖甚言其难遇也。今视元祐之时,彼固何足慕哉。

群贤拔茅,大奸脱距。如确如惠,必斥必去。师保万民,维温维潞。

大老既归,百揆时序。师表以韩,押麻以吕。班廷谢门,纷鹓振鹭。

守正如王,博闻如顾。钱刘曾孔,滃云蒸雾。其未登于录者又不可一二数。

宣制正衙,天人交助,翕然闾巷,曰司马雨。公盖异时攘臂于代言之间,而染指于同省之赂,顾犹有是语。

则是非之公,盖未尝不具也。然则插齿吐吻,擢项结股。

委蛇其迹,偊旅其步。虽辨知闳达溢于文辞,而诙谐者犹皆不之与,后之君子其必知所去取矣。

幅纸之得,正邪以寓。式窥厥衷,逸史是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确 ( 確 ) què《國語辭典》

确 [ què ]

  1. 土地多石而貧瘠。《淮南子·人間》:「有寑邱者,其地确石而名醜。」通「埆」。
  2. 微薄、粗略。《文選·左思·吳都賦》:「庸可共世而論巨細,同年而議豐确乎?」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墨翟執儉确之教,尹文課名實之符。」
  3. 確實、確切。《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傳》:「指切時要,言辯而确。」通「確」。
  1. 角逐、爭取。《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李廣材氣,天下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确。」《新唐書·卷一九二·忠義傳中·張巡傳》:「君世受官,食天子粟,奈何從賊,關弓與我确?」
惠 huì《國語辭典》

惠 [ huì ]

  1. 恩、好处。如:「恩惠」、「略施小惠」。《左传·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梅颐尝有惠于陶公。后为豫章太守,有事,王丞相遣收之。」
  2. 姓。如战国时宋有惠施。
  1. 赐赠、赠送。三国魏·曹植〈喜雨〉诗:「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唐·郑谷〈宗人惠四药〉诗:「宗人忽惠西山药,四味清新香助茶。」
  2. 宠爱。《诗经·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唐·张潮〈江风行〉:「妾本富家女,与君为偶匹,惠好一何深,中门不曾出。」
  1. 柔顺、和顺。《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 请求人时的敬辞。如:「惠存」、「惠顾」、「惠临」、「惠赐一票」。
必 bì《國語辭典》

必 [ bì ]

  1. 一定、肯定。如:「未必」、「务必」、「言必信,行必果。」《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唐·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 假设、如果。《论语·颜渊》:「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 坚定、果决。《荀子·彊国》:「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韩非子·内储说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
  1. 姓。宋代有必赞,明代有必沙。
斥 chì《國語辭典》

斥 [ chì ]

  1. 排除拒絕、摒棄不用。如:「排斥」、「同性相斥」。《漢書·卷六·武帝紀》:「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退。」
  2. 責罵。如:「申斥」、「痛斥」、「呵斥」。
  3. 遍布。如:「外國貨充斥市場。」
  4. 偵察、探測。《左傳·襄公十八年》:「晉人使司馬斥山澤之險。」
  5. 動用,出。如:「斥資」。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1.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2.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3.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4.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6.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7.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8.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1.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2. 姓。如汉代有去卑。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