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合 hé/gě《國語辭典》
合 [ hé ]
動- 關閉、合攏。如:「他笑得合不上嘴。」《說文解字·亼部》:「合,合口也。」《戰國策·燕策二》:「蚌合而拑其喙。」
- 會、聚。如:「集合」、「聚合」、「悲歡離合」。《呂氏春秋·孝行覽·遇合》:「合大夫而告之。」《後漢書·卷一九·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 交媾、交配。如:「交合」。《老子·第五十五章》:「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 比對、對照。《孟子·離婁下》:「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漢·桓寬《鹽鐵論·論菑》:「夫道古者稽之今,言遠者合之近。」
- 相符、不違背。如:「合法」、「合身」、「合格」、「合意」。
- 調和、配製。《聊齋志異·卷一○·葛巾》:「吾家葛巾娘子,手合鴆湯,其速飲!」
- 交戰、交鋒。《左傳·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貫余手。」漢·王充《論衡·福虛》:「今宋楚相攻,兩軍未合。」
- 折算。如:「一公斤合二點二磅。」
- 配偶。如:「天作之合」。
- 盛放物品的器皿。唐·白居易〈長恨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通「盒」。
- 量詞。計算交手次數的單位。相當於「回」、「次」。《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鬥經三合,不見輸贏。」
- 姓。如春秋時宋國有合左師。
- 全部的、整個的。如:「合族」、「合家歡」。
- 和諧、融洽。如:「百年好合」。《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 共同、一起。如:「合抱」、「合圍」、「合唱」、「合編」。
- 應該。如:「這件公事理合呈請報備。」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合 [ gě ]
名- 量詞。計算容量的單位。一升的十分之一。也稱為「公合」。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代-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名迹(名蹟)míng jì
亦作“ 名跡 ”。亦作“ 名蹟 ”。
(1).声名与业绩。《汉书·张安世传》:“ 安世 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穆天子传》卷三:“天子遂驱升于 弇山 ,乃纪名迹于 弇山 之石。” 唐 元结 《漫问相里黄州》诗:“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跡。” 唐 韩愈 《薛公墓志铭》:“尚书娶 吴郡 陆景融 女,有子五人,皆有名蹟。”
(2).姓名与行迹。《后汉书·独行传·李业》:“隐藏山谷,絶匿名迹,终 莽 之世。”《三国志·魏志·郭嘉传》“ 郭嘉 字 奉孝 ”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嘉 ﹞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雋,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
(3).名胜古迹。 清 黄宗羲 《〈范熊岩先生文集〉序》:“两地既饶名蹟,先生不忍其湮没,一一为之修復。”《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 泰山 上的五大夫松,难道当真是 秦始皇 封的那五棵松吗?不过既有这个名蹟,总得种五棵松在那地方。”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中有一座碑是 明 末的乡贤 嘉定 人的 安磐 写的,只这一点怕是 沙湾场 的唯一的名迹。”
(4).名家的手迹。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三先生於都门宴别,各携所蓄名蹟相玩赏。” 杨守敬 《学书迩言·评帖》:“《谷园摹古》从旧拓名迹出。” ——《漢語大詞典》
(1).声名与业绩。《汉书·张安世传》:“ 安世 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穆天子传》卷三:“天子遂驱升于 弇山 ,乃纪名迹于 弇山 之石。” 唐 元结 《漫问相里黄州》诗:“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跡。” 唐 韩愈 《薛公墓志铭》:“尚书娶 吴郡 陆景融 女,有子五人,皆有名蹟。”
(2).姓名与行迹。《后汉书·独行传·李业》:“隐藏山谷,絶匿名迹,终 莽 之世。”《三国志·魏志·郭嘉传》“ 郭嘉 字 奉孝 ”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嘉 ﹞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雋,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
(3).名胜古迹。 清 黄宗羲 《〈范熊岩先生文集〉序》:“两地既饶名蹟,先生不忍其湮没,一一为之修復。”《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 泰山 上的五大夫松,难道当真是 秦始皇 封的那五棵松吗?不过既有这个名蹟,总得种五棵松在那地方。”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中有一座碑是 明 末的乡贤 嘉定 人的 安磐 写的,只这一点怕是 沙湾场 的唯一的名迹。”
(4).名家的手迹。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三先生於都门宴别,各携所蓄名蹟相玩赏。” 杨守敬 《学书迩言·评帖》:“《谷园摹古》从旧拓名迹出。” ——《漢語大詞典》
奇 qí/jī《國語辭典》
奇 [ qí ]
形- 特别、不寻常。如:「奇文」、「奇人奇事」、「稀奇古怪」、「奇货可居」。《文选·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唐·杜荀鹤〈投李大夫〉诗:「自小癖于诗,篇篇恨不奇。」
- 出人意表、难以揣测。如:「奇计」、「奇谋怪略」。
- 善、美好。《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惊异、视为特殊。《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唐·杜光庭《虬髯客传》:「文静素奇其人,一旦闻有客善相,遽致使迎之。」
- 极、甚。《镜花缘·第一二回》:「小吃上完,方及正肴,菜既奇丰,碗亦奇大。」
- 特殊或奇险的事物。如:「出奇制胜」。《老子·第五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明·袁宏道〈袁中郎游记·灵隐〉:「撮奇搜胜,物无遁形。」
奇 [ jī ]
形- 单数的。与「偶」相对。如:「一、三、五……都是奇数。」
- 不顺利、乖舛。《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以为李广老,数奇。」唐·王维〈 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 余数、零头。《聊斋志异·卷四·狐谐》:「行年二十有奇,尚不能掇一芹。」
变 ( 變 ) biàn
变 [ biàn ]
- 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变化;改变:情况~了。~了样。
- 变成:沙漠~良田。后进~先进。
- 使改变:~废为宝。
- 能变化的;已变化的:~数。~态。
- 变卖:~产。
- 变通:通权达~。
- 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事~。政~。
- 指变文:目连~。
- 姓。
万状(萬狀)wàn zhuàng
多种形态;形形色色。亦用以形容程度极深,犹万分。 唐 白居易 《草堂记》:“千变万状,不可殫纪。”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军卒 杨杲宗 躬负土之役,劳苦万状。” 明 陆深 《停骖录摘抄续》:“妖言既行,兇谋遂逞……荼毒生灵,无端万状。”《红楼梦》第十二回:“ 贾瑞 先冻了一夜,又挨了打,又饿着肚子,跪在风地里念文章,其苦万状。”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六章:“ 潮儿 几疑余为鬼物,相视久之,悲咽万状曰:‘阿兄归几日矣?’”参见“ 万分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