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萌夏假,默具帝力。
岳珂〔宋代〕《韩忠献早夏众春二诗帖赞》
五言简严而意不迫,七言丰腴而体不忒。
意公仿佛于景物之间所谓造化生意者,
盖亦毕于翰墨。
如彼纤巧,旬锻月炼,
又焉和以践其阃阈。春萌夏假,
默具帝力。公诗自然,
于以观德。
意公仿佛于景物之间所谓造化生意者,
盖亦毕于翰墨。
如彼纤巧,旬锻月炼,
又焉和以践其阃阈。春萌夏假,
默具帝力。公诗自然,
于以观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春 chūn《國語辭典》
春 [ chūn ]
名- 四季之首。自立春至立夏間,陰曆是正月、二月、三月,陽曆是三月、四月、五月。
- 年、歲。三國魏·曹植〈雜詩〉六首之三:「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 生機。如:「妙手回春」。
- 男女間相慕悅的情感。如:「思春」。《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春色、喜色。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 東方。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春方動辰駕,望幸傾五州。」
- 春,酒名。是春釀冬熟的酒。唐‧李肇《國史補》卷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
- 春日的。如:「春風」、「春雷」。
萌 méng《國語辭典》
萌 [ méng ]
名- 草木初生的芽。《说文解字·艸部》:「萌,艸芽也。」唐·韩愈、刘师服、侯喜、轩辕弥明 〈石鼎联句〉:「秋瓜未落蒂,冻芋强抽萌。」
- 事物发生的开端或征兆。《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汉·蔡邕〈对诏问灾异八事〉:「以杜渐防萌,则其救也。」
- 人民。如:「萌黎」、「萌隶」。通「氓」。
- 姓。如五代时蜀有萌虑。
- 发芽。如:「萌芽」。《楚辞·王逸·九思·伤时》:「明风习习兮龢暖,百草萌兮华荣。」
- 发生。如:「故态复萌」。《管子·牧民》:「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 。」《三国演义·第一回》:「若萌异心,必获恶报。」
夏 xià《國語辭典》
夏 [ xià ]
名- 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农历指立夏至立秋的时期。一般而言气温较热,若以北半球气候而论,大概指从五月或六月至八月或九月的期间。如:「炎夏」、「盛夏」。
- 泛指中国。如:「华夏」。《书经·舜典》:「蛮夷猾夏。」
- 五彩的颜色。《周礼·天官·染人》:「秋染夏。」汉·郑玄·注:「染夏者,染五色。」
- 高大的房屋。《楚辞·王襃·九怀·陶壅》:「息阳城兮广夏,衰色罔兮中怠。」通「厦」。
- 朝代名。参见「夏朝 」条。
- 姓。如汉代有夏牟。
- 高大。《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
夏 [ jiǎ ]
- 参见「夏楚 」条。
假 jiǎ/jià《國語辭典》
假 [ jiǎ ]
形- 不真的、虚伪的、人造的。与「真」相对。如:「假发」、「假话」、「假面具」、「虚情假意」。《红楼梦·第一回》:「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 代理的。《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以超为假司马。」
- 借。如:「假手于人」、「狐假虎威」。《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 依傍。《文选·曹丕·典论论文》:「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 待。《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
- 如果。如:「假若」、「假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假 [ jià ]
名- 工作期间依规定或经申请获准的休息时间。如:「放假」、「暑假」、「春假」、「请假」、「销假」、「病假」。
默 mò《國語辭典》
默 [ mò ]
副- 沉静无声、不出声。如:「默而不语」。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成通?」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 暗中。如:「潜移默化」。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默思失业途,因念远戍卒。」
- 凭记忆读出或写出。如:「默诵」、「默写」。
- 姓。如明代有默思道。
具 jù《國語辭典》
具 [ jù ]
动- 有、备有。如:「具备」、「独具慧眼」。
- 准备、设置。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红楼梦·第一回》:「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
- 陈述、报告、列举。如:「知名不具」。《宋史·卷三八四·梁克家传》:「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
- 器物、用器。如:「文具」、「道具」、「玩具」、「工具」。
- 量词。计算器物、尸体等的单位。如:「两具尸体」、「棺材一具」、「三具电话」。
- 才能、才干。《晋书·卷六二·祖逖传》:「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
- 酒食、菜肴。《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具丙。
- 皆、都、全。《诗经·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
帝力 dì lì
(1).帝王的作用或恩德。《汉书·张耳传》:“且先王亡国,赖皇帝得復国,德流子孙,秋豪皆帝力也。” 唐 高适 《别杨山人》诗:“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宋 范仲淹 《寄赠林逋处士》诗:“未能忘帝力,犹待补天均。”
(2).指皇权统治。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普式庚 少时欲畔帝力,一举不成,遂以鎩羽。” ——《漢語大詞典》
(2).指皇权统治。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普式庚 少时欲畔帝力,一举不成,遂以鎩羽。”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