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宣和 xuān hé
(1).疏通调和。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序:“余少好音声,长而翫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於音声也。”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如此,则相公得不匡辅其政,缉熙其令,宣和其风乎?然则,匡辅、缉熙、宣和之道,某虽不敏,尝闻於师焉。”
(2).借称 宋 徽宗 赵佶 。 宣和 为其年号。 金 元好问 《俳体雪香亭杂咏》之五:“御屏零落 宣和 笔,留得 华清 《按乐图》。” 明 吴宽 《大房金源诸陵》诗之一:“却是 宣和 解亡国,穹庐黄屋恐非心。” 清 赵翼 《读史》诗之十九:“ 伯时 擅丹青,神到秋毫颠; 宣和 爱遗笔,幅值数百千。” ——《漢語大詞典》
(2).借称 宋 徽宗 赵佶 。 宣和 为其年号。 金 元好问 《俳体雪香亭杂咏》之五:“御屏零落 宣和 笔,留得 华清 《按乐图》。” 明 吴宽 《大房金源诸陵》诗之一:“却是 宣和 解亡国,穹庐黄屋恐非心。” 清 赵翼 《读史》诗之十九:“ 伯时 擅丹青,神到秋毫颠; 宣和 爱遗笔,幅值数百千。” ——《漢語大詞典》
御府 yù fǔ
(1).帝王的府库。《史记·平準书》:“胡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駟,出御府禁藏以赡之。” 唐 李颀 《送李回》诗:“岁发金钱供御府,昼看仙液注离宫。”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唐高宗镇库墨》:“近於内省 何道源 家,见数种古墨,皆生平未见,多出御府所赐。”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褭号出御府之珍,永以为寳;豸绣炫天孙之锦,岂曰无衣。”
(2).指主管御府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 江 所沉璧也。”
(3).御史的官署。 唐 杜甫 《奉酬寇侍御见寄复寄寇》诗:“来簪御府笔,故泊 洞庭 船。” 仇兆鳌 注引 邵傅之 曰:“御史所居之署,谓之御史府。” 唐 王翰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筵字》:“首命台阶老,将崇御府员。”按, 张说 尝为御史大夫。
(4).主藏禁中图书秘记的官署。 唐 韩愈 《送郑十校理序》:“祕书,御府也,天子犹以为外且远,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 集贤殿 ,别置校讎官曰学士,曰校理。”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之一:“直至 沉 范 辈,始家藏简编。御府有不足,仍令就之传。”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唐 惟 贞观 、 开元 最胜,两都各聚书数部,至七万卷。至 宣和殿 太清楼 龙图阁 御府所储,尤盛于前代。” ——《漢語大詞典》
(2).指主管御府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 江 所沉璧也。”
(3).御史的官署。 唐 杜甫 《奉酬寇侍御见寄复寄寇》诗:“来簪御府笔,故泊 洞庭 船。” 仇兆鳌 注引 邵傅之 曰:“御史所居之署,谓之御史府。” 唐 王翰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筵字》:“首命台阶老,将崇御府员。”按, 张说 尝为御史大夫。
(4).主藏禁中图书秘记的官署。 唐 韩愈 《送郑十校理序》:“祕书,御府也,天子犹以为外且远,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 集贤殿 ,别置校讎官曰学士,曰校理。”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之一:“直至 沉 范 辈,始家藏简编。御府有不足,仍令就之传。”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唐 惟 贞观 、 开元 最胜,两都各聚书数部,至七万卷。至 宣和殿 太清楼 龙图阁 御府所储,尤盛于前代。” ——《漢語大詞典》
皆 jiē《國語辭典》
皆 [ jiē ]
副- 全、都,統括之詞。如:「草木皆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眾人皆醉,我獨醒。」《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 並、同。《儀禮·聘禮》:「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階。」通「偕」。
法书(法書)fǎ shū
(1).法令、律科一类的书籍。 汉 焦赣 《易林·乾之大畜》:“典策法书,藏在 兰臺 。” 南朝 齐 孔稚圭 《上新定法律表》:“法书徒明于帙里,寃魂犹结于狱中。”
(2).名家的书法范本。亦以称美别人的书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翫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序》:“ 彦远 家传法书名画,自高祖 河东公 收藏珍祕。” 清 钱谦益 《杨弱生且吟序》:“古之人有以爱妾换劒换马者,有以法书换白鹅者,其声价颇为不类。” 马南村 《燕山夜话·大胆练习写字》:“历代讲究书法的人,动辄就以 王羲之 父子的法书为范本,殊不知 右军 父子的书法也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漢語大詞典》
(2).名家的书法范本。亦以称美别人的书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翫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序》:“ 彦远 家传法书名画,自高祖 河东公 收藏珍祕。” 清 钱谦益 《杨弱生且吟序》:“古之人有以爱妾换劒换马者,有以法书换白鹅者,其声价颇为不类。” 马南村 《燕山夜话·大胆练习写字》:“历代讲究书法的人,动辄就以 王羲之 父子的法书为范本,殊不知 右军 父子的书法也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漢語大詞典》
珍藏 zhēn cáng
(1).珍贵的收藏物。 汉 班固 《西都赋》:“陆海珍藏, 蓝田 美玉。”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后有内府印标题品,次皆宸翰也。舍此褾轴,悉非珍藏。”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一:“工於尺牘,辞简而甚文,朋友得之,輒以为珍藏。” 徐迟 《火中的凤凰》:“书市活跃,国家珍藏陆续出现。”
(2).珍视并收藏。 宋 苏轼 《答吴子野书》:“扶劣膏不识其为何物,但珍藏之,莫测所用,因书幸详以示諭也。”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此卷迺 至元 六年五月五日为余作也,吾珍藏之。” 清 郑燮 《四子书真迹序》:“ 黄涪翁 有 杜 诗抄本, 赵松雪 有《左传》抄本,皆为当时欣慕,后人珍藏,至有争之而致讼者。” 罗广斌 《在烈火中得到永生》:“有一些文件太宝贵了,谁也舍不得烧毁,人们冒着危险,把它珍藏下来。”
收藏宝物的府库。 南朝 宋 范晔 《宦者传论》:“南金、和宝、冰紈、雾縠之积,盈牣珍藏;嬙媛、侍儿、歌童、舞女之玩,充备綺室。” ——《漢語大詞典》
(2).珍视并收藏。 宋 苏轼 《答吴子野书》:“扶劣膏不识其为何物,但珍藏之,莫测所用,因书幸详以示諭也。”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此卷迺 至元 六年五月五日为余作也,吾珍藏之。” 清 郑燮 《四子书真迹序》:“ 黄涪翁 有 杜 诗抄本, 赵松雪 有《左传》抄本,皆为当时欣慕,后人珍藏,至有争之而致讼者。” 罗广斌 《在烈火中得到永生》:“有一些文件太宝贵了,谁也舍不得烧毁,人们冒着危险,把它珍藏下来。”
收藏宝物的府库。 南朝 宋 范晔 《宦者传论》:“南金、和宝、冰紈、雾縠之积,盈牣珍藏;嬙媛、侍儿、歌童、舞女之玩,充备綺室。” ——《漢語大詞典》
直 zhí《國語辭典》
直 [ zhí ]
形- 不弯曲的。如:「笔直」、「直线」。
- 不邪曲,没有私心的。如:「正直」、「耿直」。
- 纵的、竖的。如:「直行书写」、「铅直线」。
- 行为或性格坦白爽快。如:「心直口快」、「直性子」。
- 呆板、僵硬。如:「两眼发直」、「双腿僵直」。
- 但、只、不过。《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竟然、居然。金·元好问〈水调歌头·恨人闲〉词:「恨人闲、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水浒传·第一回》:「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
- 没有间隔的。参见「直达 」条。
- 抵得上。《史记·卷三○·平准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通「值」。
- 抵挡。《汉书·卷二三·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
- 当班、站勤。《金史·卷一七·哀宗本纪上》:「日二人直,备顾问。」通「值」。
- 报酬、酬金。《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 姓。如汉代有直不疑。
及 jí《國語辭典》
及 [ jí ]
動- 到、到達。如:「及至」、「及第」、「推己及人」。《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唐·李頎〈送陳章甫〉詩:「鄭國遊人來及家,洛陽行子空歎息。」
- 趕得上。如:「及時」、「及早」、「來得及」、「迅雷不及掩耳」。
- 比得上。《論語·公冶長》:「非爾所及也。」唐·李白〈贈汪倫〉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牽涉、發生關係。如:「波及」、「涉及」、「言不及義」。
- 古君位傳襲制度中兄弟相傳。如:「兄終弟及」。《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
- 與、和。《書經·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唐·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钟王(鍾王)zhōng wáng
三国 魏 书法家 钟繇 和 晋 书法家 王羲之 的并称。《晋书·王羲之传论》:“ 伯英 临池之妙,无復餘踪; 师宜 悬帐之奇,罕有遗跡。逮乎 钟 王 以降,略可言焉。”《周书·赵文深传》:“ 文深 雅有 钟 王 之则,笔势可观。” 唐 皎然 《张伯英草书歌》:“先贤草律我草狂,风云阵发愁 钟 王 。” 宋 欧阳修 《试笔·李邕书》:“因见 邕 书,追求 钟 王 以来字法,皆可以通。” 清 吴伟业 《项黄中家观万岁通天法帖》诗:“近代丹青推 董 巨 ,名家毫素重 钟 王 。” ——《漢語大詞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名-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姓。如宋代有初暐。
-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