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碑 bēi《國語辭典》
碑 [ bēi ]
名- 竖起来的大石块或木柱。古代用来观测日影、拴绑牲口、引棺入穴等。上或有穿孔。《说文解字·石部》:「碑,竖石也。」清·段玉裁·注:「《聘礼》郑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
- 刻上文字或图案的石块,竖立起来作为标志,或纪念之用。如:「界碑」、「里程碑」、「纪念碑」。
- 文体名。刻在石上的文词,用以颂扬功德,或记载死者的行谊等。如:「北魏嵩高灵庙碑」、「东魏敬史君碑」。
- 碑刻的书法资料。指将碑的正面(碑阳)、背面(碑阴)、两旁(碑侧)、上头(碑额)、下座(碑趺)上面的文字搨摹下来,以供书法临写。如:「礼器碑」、「曹全碑」、「北魏张猛龙碑」。
断 ( 斷 ) duàn
断 [ duàn ]
-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裂。~层。~面。截~。~肠。~魂。~线风筝。
- 不继续,禁绝:~粮。~水。~炊。~奶。~档。~流。~种(zhóng )。~交。~片。~续。~子绝孙。
- 判定,决定:判~。诊~。~狱(审理和判决罪案)。
- 一定,绝对:~乎不可。~然施行。
文昌 wén chāng
(1).星座名。共六星,在斗魁之前,形成半月形状。《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南史·宋纪中·文帝》:“﹝ 元嘉 十九年﹞九月丙辰,有客星在北斗,因为彗,入文昌,贯五车。”
(2).指星神。《楚辞·远游》:“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轂。”
(3).特指文昌宫六星的第四星,即大熊星座中的f星。指斗魁戴匡六星之一。旧时传说主文运,故俗又称文曲星或文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一》:“俗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故以北斗为司命。而文昌者,斗魁戴匡六星之一也。俗以魁故祠文星以祈科第,因其近斗也,故亦称文昌司命云。傅会甚矣。至以 蜀 梓潼神 为文昌化身者,又可笑也。”《平山冷燕》第一回:“前钦天监臣奏文昌光亮。主有翰苑鸿儒为文明之助。”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故自戊辰至于丑五科状元……珠联璧合,名应文昌,非偶然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幼学》:“今之学塾于 孔子 之外,乃兼祀文昌魁星等……夫文昌者,槱燎司命,或称为天神。”参见“ 文曲星 ”、“ 文星 ”。
(4).即 文昌帝君 。 清 袁枚 《续新齐谐·牟尼泥》:“生死隶东岳,功名隶 文昌 。”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之三四:“秀孝都居弟子行,人人阴騭诵 文昌 。”参见“ 文昌帝君 ”。
(5).指文昌省。 唐 任希古 《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礼闈通政本,文昌总国钧。” 唐 韩愈 《举韦顗自代状》:“文昌政本,侍郎官重,尚德之举, 顗 宜当之。” 前蜀 韦庄 《南省伴直》诗:“文昌二十四仙曹,尽倚红簷种露桃。” 宋 苏辙 《生日谢表》之二:“时当生育,情方切以怀亲;职贰文昌,恩忽惊於捧詔。”参见“文昌省”。
(6).宫殿名。《文选·左思〈魏都赋〉》:“造 文昌 之广殿,极栋宇之弘观。” 张载 注:“ 文昌 ,正殿名也。”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解佩去朝市》:“讲 金华 兮议 宣室 ,昼武帐兮夕 文昌 。” 唐 骆宾王 《畴昔篇》:“挥戈出武帐,荷笔入 文昌 。” ——《漢語大詞典》
(2).指星神。《楚辞·远游》:“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轂。”
(3).特指文昌宫六星的第四星,即大熊星座中的f星。指斗魁戴匡六星之一。旧时传说主文运,故俗又称文曲星或文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一》:“俗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故以北斗为司命。而文昌者,斗魁戴匡六星之一也。俗以魁故祠文星以祈科第,因其近斗也,故亦称文昌司命云。傅会甚矣。至以 蜀 梓潼神 为文昌化身者,又可笑也。”《平山冷燕》第一回:“前钦天监臣奏文昌光亮。主有翰苑鸿儒为文明之助。”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故自戊辰至于丑五科状元……珠联璧合,名应文昌,非偶然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幼学》:“今之学塾于 孔子 之外,乃兼祀文昌魁星等……夫文昌者,槱燎司命,或称为天神。”参见“ 文曲星 ”、“ 文星 ”。
(4).即 文昌帝君 。 清 袁枚 《续新齐谐·牟尼泥》:“生死隶东岳,功名隶 文昌 。”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之三四:“秀孝都居弟子行,人人阴騭诵 文昌 。”参见“ 文昌帝君 ”。
(5).指文昌省。 唐 任希古 《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礼闈通政本,文昌总国钧。” 唐 韩愈 《举韦顗自代状》:“文昌政本,侍郎官重,尚德之举, 顗 宜当之。” 前蜀 韦庄 《南省伴直》诗:“文昌二十四仙曹,尽倚红簷种露桃。” 宋 苏辙 《生日谢表》之二:“时当生育,情方切以怀亲;职贰文昌,恩忽惊於捧詔。”参见“文昌省”。
(6).宫殿名。《文选·左思〈魏都赋〉》:“造 文昌 之广殿,极栋宇之弘观。” 张载 注:“ 文昌 ,正殿名也。”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解佩去朝市》:“讲 金华 兮议 宣室 ,昼武帐兮夕 文昌 。” 唐 骆宾王 《畴昔篇》:“挥戈出武帐,荷笔入 文昌 。” ——《漢語大詞典》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 〔~臾〕片刻,一会儿。
-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改制 gǎi zhì
改变制度或法式。《荀子·正论》:“天下厌然,与乡无以异也;以 尧 继 尧 ,夫又何变之有矣?唯其徙朝改制为难。” 王先谦 集解:“谓殊徽号异制度也。” 宋 曾巩 《〈礼阁新仪目录〉序》:“失则必改制,以求其当。” 清 戴名世 《画网先生传》:“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因指其髮而詬之曰:‘此种种者而不肯去,何也?’” 毛泽东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没有红军的改编,红色区域的改制,暴动政策的取消,就不能实现全国的抗 日 战争。” ——《漢語大詞典》
台高(台高)
应璩百一诗室广致凝阴台高来积阳县又水经注若水又径会无县县有骏马河水出 东高山又有孙水焉水出台高即台登县也 ——《骈字类编》
马援(马援)
唐 陆龟蒙 京口与友生话别 功名思马援,歌唱咽羊昙。 ——《骈字类编》
却 ( 卻 ) què
却 [ què ]
-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 退还,不受:盛情难~。
-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 去掉:失~。了(liǎo)~。
逃名 táo míng
(1).逃避声名而不居。《后汉书·逸民传·法真》:“ 法真 名可得而闻,身难得而见;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 唐 司空图 《归王官次年作》诗:“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庞树柏 《寄怀俞养浩先生》诗:“逃名儻悔才为累,畏俗无如酒最宜。”
(2).逃脱罪名。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自夫子之修《春秋》也,盖他邦之篡贼其君者有三,本国之弑逐其君者有七,莫不缺而靡録,使其有逃名者。” ——《漢語大詞典》
(2).逃脱罪名。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自夫子之修《春秋》也,盖他邦之篡贼其君者有三,本国之弑逐其君者有七,莫不缺而靡録,使其有逃名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