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书生忧愤空头白,自有经纶社稷臣。

王迈宋代〕《二朋阅邸报

闻道边头数万兵,倒戈归我我遗民。
处降失策国非国,清野无粮人食人。
关外数州城不猎,山阳孤戍草无春。
书生忧愤空头白,自有经纶社稷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书生忧愤空头经纶社稷臣

书生(書生)shū shēng
(1).读书人。古时多指儒生。《东观汉记·赵孝传》:“﹝ 孝 ﹞常白衣步担,尝从 长安 来过直,上邮亭,但称书生,寄止於亭门塾。”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閤下,书生也。《诗》《书》《礼》《乐》是习,仁、义是修、法度是束。”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杨文公鹤诞》:“属对用事,如老书生,而笔蹟则童稚也。” 茅盾 《脱险杂记》十二:“人家说他战前还在 广州 教书,现在他虽然是游击队的司令官了,但一举一动,依然是书生风度。”
(2).抄写的人。 唐 唐临 《冥报记》卷上:“大起房廊为写经之室,庄严清浄,供给丰厚,书生常数十人。”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煬帝 会 虞世南 等四十人选文章……又择能书二千人为御书生,分番钞书。”  ——《漢語大詞典》
忧愤(憂憤)yōu fèn
忧郁愤恨。《后汉书·何颙传》:“ 顒 以它事为 卓 所繫,忧愤而卒。”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三:“时 煜 方以亡国忧愤,无意於蓄财,所取不多。”《三国演义》第六六回:“ 荀攸 知之,忧愤成疾,卧病十数日而卒。” 叶圣陶 《线下·校长》:“ 顾校长 看看学生去了一半,心里不免忧愤。”  ——《漢語大詞典》
空头(空頭)kōng tóu
(1).有名无实。 明 李贽 《复焦弱侯书》:“大抵圣言切实有用,不是空头,若如説者,则安用圣言为耶!” 巴金 《谈〈第四病室〉》:“我只做了一个袖手旁观的空头作家。”
(2).无根据;没来由。《西游记》第二十回:“师兄又扯空头谎了,风又好抓得过来闻!”《官场现形记》第五七回:“只要他见情于我,我又何苦同他做此空头冤家呢。”
(3).假账。《红楼梦》第一○六回:“现在这几年,库内的银子出多入少,虽没贴补在内,已在多处做了好些空头。”
(4).旧时从事投机交易的人,预料货价将跌,先卖出期货,俟跌价后再买进而赚取差额。 茅盾 《子夜》十一:“傻孩子!‘多头’就是买进公债,‘空头’就是卖出。”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 朱延年 不在乎,凭了这点本钱,他在市场上做空头,投机倒把。”
犹空白。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欲乞特敕两路应贩盐小客,截自三百斤以下,并与权免收税,仍官给印本空头关子,与灶户及长引大客,令上历破,使逐旋书填月日、姓名、斤两。”《水浒传》第四回:“长老拿着空头度牒而説偈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 智深 。’” 明 王錂 《寻亲记·报捷》:“告求 张敏 借钱使,谁知他虚填了空头文契。”  ——《漢語大詞典》
白 bái《國語辭典》

白 [ ​bái ]

語音
  1. 像雪或乳汁般素淨的顏色。
  2. 代表五行中金的顏色。如天地四方的西方、一年四季的秋、五臟的肺等。《說文解字·白部》:「白,西方色也。」
  3. 罰酒的杯子。也泛指一般酒杯。《漢書·卷一○○·敘傳上》:「及趙、李諸侍中皆引滿舉白,談笑大噱。」《文選·左思·吳都賦》:「飛觴舉白。」唐·李善·注:「白,罰爵名也。」
  4. 戲劇裡的對話。如:「道白」、「對白」。
  5. 姓。如唐代有白居易、白行簡,元代有白樸。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告訴。《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2. 在書信末署名下的敬語,用於平輩或晚輩。唐·韓愈〈答李翊書〉:「聊相為言之。愈白。」
  3. 晨光初發,天明。宋·蘇軾〈赤壁賦〉:「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4. 彰明、表明。如:「真相大白」、「含冤莫白」。
  5. 揭穿,專指戳穿謊言。元·王曄《桃花女·楔子》:「我周公在卦鋪裡面,你自喚他出來,白他謊,討他銀子去。」
  6. 表示輕視或不滿的動作。如:「白了他一眼。」
  1. 白色的。如:「白紙」、「白布」、「藍天白雲」。
  2. 潔淨的。如:「潔白」。
  3. 淺顯的。如:「白話」、「淺白」。
  4. 率直、誠實。如:「坦白」。
  5. 沒有添加任何東西的。如:「白飯」、「白開水」。
  6. 錯誤的。如:「寫白字」。
  7. 表示輕視或不滿的樣子。如:「白眼」。
  8. 以合法掩護非法,以正當掩護不法的。與「黑」相對。如:「白道」。
  1. 徒然。如:「白跑一趟」、「白來」、「白費」。《紅樓夢·第六○回》:「沒的惹人笑話自己獃,白給人做粗活。」
  2. 不付代價而得到好處。如:「白吃白喝」。
  3. 就是、完全、實在。《金瓶梅·第一一回》:「家中好不無人,只靠著我逐日出來供唱,……也要往宅裡看看姑娘,白不得個閒。」

白 [ ​bó ]

讀音
  1. (一)​之讀音。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经纶(經綸)jīng lún
(1).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孔颖达 疏:“经谓经纬,纶谓纲纶,言君子法此屯象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约束於物。”《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 魏武 经纶霸业,南面受朝。” 清 方苞 《读〈周官〉》:“世变虽殊,其经纶天下之大体,卒不可易也。”
(2).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宋 秦观 《滕达道挽词》:“经纶未了埋黄土,精爽还应属斗牛。” 明 沈鲸 《双珠记·军门优恤》:“白面书生今就武,这经纶可惜埋尘坱。” 茅盾 《创造》二:“他把满肚子救国强种的经纶都传授了儿子。”  ——《漢語大詞典》
社稷臣 shè jì chén
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絳侯 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唐 杜审言 《泛舟送郑卿入京》诗:“帝坐 蓬莱 殿,恩追社稷臣。” 清 李渔 《玉搔头·擒王》:“朝野争夸社稷臣。”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