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更有山居须问讯,拟携方士炼金膏。

王迈宋代〕《绍兴戒珠寺读右军祠碑

先祠石刻摩挲久,华胄遥遥企慕劳。
字古似观秦急就,词幽如读楚离骚。
不夸绝艺临池学,只羡清风誓墓高。
更有山居须问讯,拟携方士炼金膏。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山居问讯方士炼金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山居 shān jū
(1).居住于山中。《战国策·韩策一》:“ 韩 地险恶,山居,五穀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2).山中的住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贫道也要老丈到我山居中,寻几味野蔬,少少酬答厚意一番。” 清 姚鼐 《登泰山道里记序》:“比有 岱宗 之游,过访 聂君 山居,迺索其书读之。”  ——《漢語大詞典》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1.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2.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3. 〔~臾〕片刻,一会儿。
  4.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5.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问讯(問訊)wèn xùn
(1).互相通问请教。 汉 刘向 《说苑·谈丛》:“君子不羞学,不羞问。问讯者,知之本,念虑者,知之道也。”
(2).打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宋 姜夔 《惜红衣》词:“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 康濯 《水滳石穿》第五章:“他已经找 有根 问讯过, 有根 答应了,说让社里雇用。”
(3).问候;慰问。《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 庆 多被病,或时不安,帝朝夕问讯,进膳药,所以垂意甚备。” 宋 陆游 《次季长韵回寄》:“野人蓬户冷如霜,问讯今惟一 季长 。” 何其芳 《画梦录·丁令威》:“ 丁令威 引颈而望,寂寞得很,无从向昔日的友伴致问讯之情。”
(4).僧尼等向人合掌致敬。 晋 法显 《佛国记》:“ 阿那律 以天眼遥见世尊,即语尊者 大目连 ,汝可往问讯世尊, 目连 即往,头面礼足,共相问讯。”《景德传灯录·迦毗摩罗》:“尊者将至石窟,復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问讯。”《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闹华光庙》:“﹝ 魏公 ﹞走不多步,恰好一个法师,手中拿着法环摇将过来,朝着打个问讯。” 老舍 《四世同堂》八四:“和尚看了 瑞全 一眼,打了个问讯,走入正殿,去敲打木鱼。”  ——《漢語大詞典》
拟 ( 擬 ) nǐ
拟 [ nǐ ]
  1. 打算:~去信联系。~议。
  2. 初步设计编制或起草:~定(➊起草制定;➋揣测断定)。~订。草~。
  3. 仿照:~古之作。~人(修辞方式,把事物人格化)。
携 ( 攜 ) xié
携 [ xié ]
  1. 带:~手。~带。扶老~幼。
  2. 离,叛离:~离。~贰。
方士 fāng shì
(1). 周 官名。掌王城四方采地的狱讼。《周礼·秋官·序官》:“方士,中士十有六人。” 郑玄 注:“方士,主四方都家之狱者。” 贾公彦 疏:“掌都家, 郑 彼注云:都,王子弟及公卿之采地;家,大夫之采。主此三等采地之狱。采地在王城四方,故云方士也。”
(2).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史记·封禅书》:“ 騶衍 以阴阳主运显於诸侯,而 燕 齐 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 唐 李端 《赠道者》诗:“窗中忽有鹤飞声,方士因知道欲成。”《宣和遗事》前集:“ 温州 有方士 林灵素 ……学道於 赵昇道 ,数载,善能妖术。”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察 周 季之思潮,略有四派……四曰 燕 齐 派,则多作空疏迂怪之谈, 齐 之 騶衍 、騶 奭 、 田駢 、 接子 等,皆其卓者,亦 秦 汉 方士所从出也。”
(3).泛指从事医、卜、星、相类职业的人。《素问·至真要大论》:“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此指医生。  ——《漢語大詞典》
炼金(煉金,鍊金)liàn jīn
犹炼丹。 鲁迅 《花边文学·零食》:“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修仙或炼金,而代以洗温泉和买奖券。”
鍊金:1.精炼的黄金。《韩非子·说林下》:“ 荆王 大説,以鍊金百鎰遗 晋 。” 唐 谢偃 《影赋》:“色动秋水,光澄鍊金。”
(2).犹炼丹。 南朝 宋 鲍照 《白云》诗:“鍊金宿 明馆 ,屑玉止瑶渊。”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顾况》:“隐 茅山 ,鍊金拜斗,身轻如羽。”参见“ 鍊丹 ”。   ——《漢語大詞典》
膏 gāo/gào《國語辭典》

膏 [ gāo ]

  1. 肥肉、油脂。如:「焚膏继晷」。《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诸子传·宗室传·掴保传》:「掴保洞腹见膏,恐昭祖知之,乃然薪取膏以为炙。」
  2. 浓稠的糊状物。如:「牙膏」、「药膏」、「枇杷膏」。
  3. 比喻恩泽。《孟子·离娄下》:「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
  4. 古代称心脏与横膈膜间的部位。如:「病入膏肓」。《左传·成公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晋·杜预·注:「心下为膏。」
  1. 美好的。如:「膏田沃野」。《礼记·礼运》:「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膏 [ gào ]

  1. 润滑、润泽。《诗经·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身以徜徉。」
  2. 蘸、沾。如:「膏笔」、「膏墨」。元·冯惟敏《不伏老·第一折》:「题纸散下来了,俺子索磨的墨浓,膏的笔饱。」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