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胸襟龌龊饱尘堁,恨无三斛纯灰湔。

蒋德馨清代〕《次韵张欣木王熙玉山行

峚山崒嵂高入天,黄华赤实相新鲜。玉膏五色出其上,采食传自羲轩前。

庸成册府号群玉,中绳四辙何岿然。玄圃夜光任堆积,如环如玦如钩拳。

腐儒目论等蚁蠛,盖笠何处窥方圆。胸襟龌龊饱尘堁,恨无三斛纯灰湔。

澎湖环岛三十六,峨眉秀色纷联娟。传闻玉山最夐绝,月明往往翔群仙。

蜃楼缥缈大海出,鹊桥恍惚银河填。君从何处觌灵境,步虚声落青云边。

波澜虚堂动澎湃,造化真宰工劖镌。阳侯天吴下欻吸,海鳞巨兽来蟃蜒。

骊龙睒旸介鲸吼,熊咆虎啸惊层巅。玉山仿佛出云表,神芝万顷森琼田。

列真耕烟种瑶草,亦有联襼仍摩肩。蛮獞犵狫不得上,仰视𥈭眙徒扳牵。

猎缨危坐再三读,心游目想神为颠。即今天南贼未靖,譬如余毒犹缠绵。

怒臂已知难拒辙,断流尚复思投鞭。楼船指顾下漳浦,六师士马皆精妍。

昆冈玉石惧同烬,山灵呵护当求全。虎门两峰最扼要,渊渟岳峙相回旋。

狼㬻嗅金通货币,安息摹面输刀钱。咽喉慎勿俾拦入,重教鸷鸟思飞骞。

孙卢往事有前鉴,除根遗种功相悬。磨盾草檄要公等,耳雷鼻火方壮年。

黄羊肋似露浆味,渴饮其血何嫌膻。曷为韫玉方待价,寂寂空抱柯亭椽。

白虹烛天光万丈,披图视宝非无缘。期君勒铭玉山上,锦衣他日珂乡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胸襟龌龊尘堁三斛

胸襟 xiōng jīn
亦作“ 胸衿 ”。
(1).犹胸境。指心情、志趣、抱负等。《艺文类聚》卷七引 晋 刘伶 《北芒客舍》诗:“长笛响中夕,闻此消胸衿。”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道至人赋》:“超埃尘以贞观,何落落此胸襟。” 唐 李白 《赠崔侍御》诗:“ 洛阳 因 剧孟 ,託宿话胸襟。” 唐 顾况 《酬房杭州》:“故人牧 餘杭 ,留我披胸衿。”《封神演义》第四九回:“此人名为闲士,腹内必有胸襟。”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四章:“他们那种大公无私的品质,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给了她很深的印象。”
(2).犹胸怀。指心里头。《南齐书·竟陵王子良等传论》:“情伪之事,不经耳目,忧惧之道,未涉胸衿。”《南史·文学传·颜协》:“而胸衿夷坦,有士君子之操焉。” 唐 杜甫 《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之三:“虚徐五株态,侧塞烦胸襟。”《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辅国贤相厥号 须达多 ,善几策於胸衿,洞时机於即代。”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旷充眼界惟观海,盪涤胸襟是听潮。” 丁玲 《韦护》第一章四:“自然的美景将她们的胸襟洗涤得不染一点尘浊。”
(3).犹臆测。《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此乃诗书所载,非擅胸襟。”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自 贺隐 物故,率由胸襟,加以骋辩陵人,又多矜伐,为识者所鄙。”
(4).人体或衣服上身前面的部分。 梁斌 《播火记》四十:“他用手紧紧按住胸襟,眼睛对着月光,射出一种焦躁的光芒。” 邹荻帆 《星汉灿烂·红花绿叶扶》:“体育馆好像一个穿着天青色春装的少女,把花枝佩带在胸襟。”  ——《漢語大詞典》
龌龊(齷齪)wò chuò
(1).器量局促;狭小。《文选·张衡〈西京赋〉》:“独俭嗇以齷齪,忘蟋蟀之谓何。” 薛综 注:“《汉书》注曰:齷齪,小节也。” 南朝 宋 鲍照 《代放歌行》:“小人自齷齪,安知旷士怀?” 唐 王勃 《秋日游莲池序》:“人间齷齪,抱风云者几人。”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重经学》:“故一时耆儒夙学,布列朝班,而 汉 学始大著,齷齪之儒,自蹍足而退矣。”
(2).肮脏。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一折:“他见我风吹的齷齪,是这鼻凹里黑。”《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赁房儘有,只是齷齪低洼,急切难得中意的。”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八:“不管什么衣服穿到他身上总不像样,也不大合身,不等两天,不是龌龊了,就是扯破了。”
(3).卑鄙,丑恶。 宋 方勺 《青溪寇轨》:“当轴者皆齷齪邪佞之徒,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蛊上心耳。” 明 归有光 《亡友方思曾墓表》:“与其客饮酒放歌,絶不与豪贵人通。间与之相涉,视其齷齪,必以气陵之。” 茅盾 《清明前后》第一幕:“这些政治社会上的黑暗龌龊,使得 赵自芳 近来更加常常动感情,更加躁急。”  ——《漢語大詞典》
饱 ( 飽 ) bǎo
饱 [ bǎo ]
  1. 吃足了,与“饿”相对:~餐。~暖。
  2. 足、充分:~满。~和。~学(学识丰富)。~含。~览。~受。一~眼福。
尘堁(塵堁)chén kè
尘埃。亦以喻人间。 清 梅曾亮 《欧氏又一村读书图记》:“而 苏文忠 直禁内,读书夜分,老兵皆倦卧,彼其视金马玉堂之中,波涛尘堁之内,皆学舍也。” 清 黄景仁 《汪荆石以诗见投且索赋其斋头古梅》诗:“翁家此乐在天上,尘堁下士何由陪。” 朱次琦 《答太学子粲见诏四十五韵》:“当其冥运时,万怪困趺坐,忽从天外飞,下士閧尘堁。”  ——《漢語大詞典》
恨 hèn《國語辭典》

恨 [ hèn ]

  1. 遗憾、悔恨的事。如:「记恨」、「饮恨而终」。《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 怨、仇视。如:「怨恨」、「憎恨」。《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李白〈怨情〉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三斛
后汉书仲长统传今通肥饶之率计稼穑之入令亩收三斛斛取一斗未为甚多一岁之间则有数年之储制晋书食货志孝武太元二年除度田收租之 王公以下口税三斛唯蠲在役之身  ——《骈字类编》
纯 ( 純 ) chún
纯 [ chún ]
  1. 专一不杂:~粹。~然。单~。~金。~铜。~正。~净。~熟。~度。
  2. 丝:“子曰:‘麻冕,礼也;今也~,俭,吾从众’”。
  3. 大:~嘏(极大的福分)。
  4. 人品的美好:~朴。~真。~厚。~笃。~洁。~稚。
灰 huī《國語辭典》

灰 [ huī ]

  1. 物体燃烧后所剩下的屑末。如:「骨灰」、「纸灰」。唐·韦应物〈伤逝〉诗:「染白一身黑,焚木尽成灰。」唐·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 尘土。如:「风吹得到处都是灰。」《文选·陆机·挽歌三首之二》:「昔为七尺躯,今成灰与尘。」《宋史·卷一八二·食货志下四》:「东南盐禁加密,犯法被罪者多,民间食盐,杂以灰土。」
  3. 石灰的简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九·金石部·石灰》:「所在近山处者皆有之,烧青石为灰也。」
  1. 浅黑色。如:「灰布」、「灰鼠」。
  2. 志气消沉、沮丧。如:「心灰意冷」。宋·陆游〈舟中偶书〉诗:「四方本是丈夫事,白首自怜心未灰。」
  1. 燃烧。《抱朴子·内篇·释滞》:「不灰之木,不热之火。」《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上·杜笃传》:「燔康居,灰珍奇。」
  2. 碎裂。汉·曹操〈上书谢策命魏公〉:「灰躯尽命,报塞厚恩。」
湔 jiān《國語辭典》

湔 [ jiān ]

  1. 清洗、洗刷。《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那件污秽的衣服,我叫丫鬟湔洗干净了还你罢。」《清史稿·卷二四·德宗本纪二》论曰:「欲张挞伐,以湔国耻。」
  2. 溅洒、溅污。《战国策·齐策三》:「訾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请以臣之血湔其衽。」
  1. 湔江:河川名。在大陆地区四川省境内,为中江上流。自灌县西分岷江东流,至广汉县东注入沱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