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华亭朱芾称善画,每观蒙画必叹诧。

方孝孺明代〕《题王叔明墨竹为郑叔度赋

吴下王蒙艺且文,吴兴赵公之外孙。
黄尘飘荡今白发,典刑远矣风流存。
华亭朱芾称善画,每观蒙画必叹诧。
谓言妙处逼古人,世俗相传倍增价。
昔年夜到南屏山,高堂素壁五月寒。
壁间举目见修竹,烟雨冥漠蛟龙蟠。
呼童秉烛久不寐,细看醉墨王蒙字。
固知蒙也好天趣,画师岂解知其意。
分枝缀叶人所知,要外枝叶求神奇。
天机贵足不贵似,此事不可传诸师。
麟溪郑君好奇士,爱画犹能赏其趣。
呜呼!世间作者非不多,郑君甚少可奈何。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华亭朱芾善画叹诧

华亭(华亭)
洛阳名园记环溪王开府宅园甚洁华亭者南临池池左右翼而北过凉榭复汇为大池周围如环故云然也  ——《分类字锦》
朱芾 zhū fú
红色蔽膝。古代礼服上的一种装饰物,缝于长衣之前。《诗·小雅·斯干》:“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郑玄 笺:“芾者,天子纯朱,诸侯黄朱。室家,一家之内, 宣王 所生之子,或其为诸侯,或其为天子,皆将佩朱芾煌煌然。” 明 陆采 《怀香记·奉诏班师》:“彤庭纳礼诚丕赫,宜家庆朱芾。”  ——《漢語大詞典》
称 ( 稱 ) chēng/chèn/chèng
称 [ chēng ]
  1. 量轻重:~量(liáng )。
  2. 叫,叫做:自~。~呼。~帝。~臣。~兄道弟。
  3. 名号:名~。简~。~号。~谓。职~。
  4. 说:声~。~快。~病。~便。
  5. 赞扬:~道。~许。~颂。~赞。
  6. 举:~兵。~觞祝寿。
称 [ chèn ]
◎ 适合:~心。~职。相~。匀~。对~。
    称 [ chèng ]
    ◎ 同“”。
      善画(善画)
      唐书宗室传思训善画世所谓李将军山水者  ——《分类字锦》
      每 měi《國語辭典》

      每 [ měi ]

      1. 各个。如:「每人」、「每件」、「每时每刻」。
      1. 常、往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晋书·卷六二·祖逖传》:「祖逖,……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
      2. 凡是、只要。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宋·欧阳修〈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词:「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1. 姓。如汉代有每当时。
      观 ( 觀 ) guān/guàn
      观 [ guān ]
      1. 看,察看:~看。~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风(➊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➋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阵。~赏。~察。~感。参~。
      2. 看到的景象或样子:~瞻(➊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➋注视,瞻望)。大~。奇~。
      3.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点。~念。主~。客~。世界~。
      观 [ guàn ]
      1. 道教的庙宇:白云~。紫阳~。
      2. 古代宫门前的双阙。
      3. 楼台:楼~。台~。
      4. 姓。
      蒙 mēng/méng/měng《國語辭典》

      蒙 [ méng ]

      1. 覆盖、遮著。如:「蒙上一张纸。」
      2. 欺骗、瞒骗。如:「蒙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蒙。」
      3. 冒。《汉书·卷五一·贾山传》:「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汉书·卷四九·鼌错传》:「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4. 受到、承受,表示感敬。如:「蒙您照料,十分感谢。」《文选·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5. 遭受、遭遇。如:「蒙难」。《易经·明夷卦·彖曰》:「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元史·卷六五·河渠志二》:「黄河决溢,千里蒙害。」
      1. 昏昧无知的心智。如:「启蒙」。《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一·举痛论》:「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2. 孩童。如:「童蒙」。
      3.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坎(☵)​下艮(☶)​上。进退两难,不知所适之象。
      4. 蒙古的简称。如:「蒙藏」。
      5. 姓。如秦朝有蒙恬。
      画 ( 畫 ) huà
      画 [ huà ]
      1. 绘图:绘~。~图。~像。~地为牢。~脂镂冰(在凝固的油脂或冰上绘画雕刻,一融化就都没有了,喻劳而无功)。
      2. 图像:~面。~片。~坛。~板。~卷(juàn )(➊成卷轴形的画;➋喻壮丽的景色或动人的场面)。~外音。图~。诗中有~。
      3. 写,签押,署名:~到。~卯。~押。~供。
      4. 用手、脚或器具做出某种动作:比~。指手~脚。“曲终收拨当心~”。
      5. 字的一笔称一画:笔~。
      6. 同“划”。
      必 bì《國語辭典》

      必 [ bì ]

      1. 一定、肯定。如:「未必」、「务必」、「言必信,行必果。」《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唐·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 假设、如果。《论语·颜渊》:「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 坚定、果决。《荀子·彊国》:「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韩非子·内储说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
      1. 姓。宋代有必赞,明代有必沙。
      叹诧(嘆詫)tàn chà
      (1).嗟叹诧异。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低头增嘆诧,到口復嗢咽。沮洳渍琴书,莓苔染巾袜。” 清 王韬 《淞隐漫录·蓟素秋》:“女知专为己来,觳觫万状,一时无可避匿,猬伏牀下,竟为盗所搜得,负女於背,其去若飞……羣以盗之此来真咄咄怪事,方共嘆诧,而女之祖母已自 金閶 来,得耗,痛哭万端。”
      (2).惊叹。 清 王韬 《淞隐漫录·王莲舫》:“﹝ 荷娇 ﹞探怀出一镜畀女,晶莹透澈,光鉴毫髮,面纹歷歷可数。曰:‘以此相天下士,当无遁形矣。姊其宝之。’女归,为父母备述颠末,深为嘆诧。”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