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去年曾赋苦雨歌,感时托兴忧思多。

孙承恩明代〕《忧旱

去年曾赋苦雨歌,感时托兴忧思多。今年正复苦无雨,耿耿此念忧何如。

此时春深农务促,村北村南鸣布谷。钱镈都勤耕耨功,有待甘霖齐发育。

三月不雨四月来,草木犹自含枯荄。山头不见片云出,郊原远近飞黄埃。

村中迎神竞箫鼓,南海谁教牛衅土。童子空歌蜥蜴神,中路不见商羊舞。

青天白日驾晴虹,云师雨伯俱无功。谁能上天诉屏翳,不然入水鞭蛟龙。

尽道今年魃为祟,无望秋成登乐岁。皇天德泽久不下,知是苍茫有奸戾。

吾闻洪范推庶徵,休咎类应久杳冥。唐虞殷周称至治,天道人事相因仍。

吾皇圣神御宸极,亮采群工尽明翼。一德格天天所享,七政何宜有愆忒。

苦多苦少恒不均,谁使造物还平分。庙堂调燮岂敢议,无乃昭示多非真。

只今潢池肆攘窃,杀气纵横日流血。十万王师转战勤,馈饷经年尤未歇。

驱逐风尘及犬鸡,远近失业多流离。征输未实太仓粟,要待一饱苏疮痍。

天祸吾民未容解,灾毒频仍若相待。哀哉吾民亦何辜,便欲乘风叩真宰。

九天高高去无缘,要以人事回苍天。遇灾修德乃明哲,请诵周宣云汉篇。

天人交通亦甚迩,悔祸应看沛甘雨。一犁既足槁朽苏,万里还看甲兵洗。

触事忧时百感侵,无能碌碌只长吟。杞人我亦真堪笑,何处悠悠语此心。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去年苦雨感时托兴忧思

去年 qù nián
刚过去的一年。 唐 杜甫 《前苦寒行》之二:“去年 白帝 雪在山,今年 白帝 雪在地。” 宋 苏轼 《中秋月》诗之一:“殷勤去年月,瀲灧古城东。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去年羽书来,中枢失筹策。” 丁玲 《奔》:“去年的收成听说很好。”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赋 ( 賦 ) fù
赋 [ fù ]
  1. 旧指田地税:田~。~税。
  2.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3. 念诗或作诗:登高~诗。
  4.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予。~有。天~。禀~。
  5. 古同“”,铺陈,分布。
苦雨 kǔ yǔ
久下成灾的雨。《左传·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杜预 注:“霖雨为人所患苦。” 孔颖达 疏:“《诗》云‘以祈甘雨’,此云苦雨。雨水一也,味无甘苦之异养物为甘,害物为苦耳。” 晋 陆机 《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之一:“凄风迕时序,苦雨遂成霖。” 宋 苏轼 《过海》诗:“参横斗落转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郭小川 《昆仑行》诗之一:“ 太行山 的苦雨,早被革命歌声唱断。”  ——《漢語大詞典》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1.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2.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1.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2.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感时(感時)gǎn shí
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汉 王逸 《九思·哀岁》:“岁忽忽兮惟暮,余感时兮悽愴。” 唐 杜甫 《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清 吴敏树 《九日鹿角登高》诗序:“而骚人赋客,又或喜为感时伤物之语,以益其悲。” 钱基博 《吴禄贞传》:“ 禄贞 能为诗,感时抚事,随口吟唱,如不经意。”  ——《漢語大詞典》
托兴(托興)tuō xīng
借物寄托情趣。 明 刘基 《〈犁眉公集〉序》:“若夫优游閒雅,托兴微婉,而有以尽其自得之趣者。”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每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曰比目、连理云。”  ——《漢語大詞典》
忧思(憂思)yōu sī
忧虑;忧愁的思绪。《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任那些外道邪魔,惹不动他一毫的烦恼、忧思、恐怖。” 沙汀 《记贺龙》二三:“他显出一种满足神气,而一刻钟前出现在脸上的忧思,就像他那柚木烟斗里的烟云一样,已经消逝尽了。”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