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动-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 姓。如晋代有在育。
晋 ( 晉 ) jìn
晋 [ jìn ]
- 进:~级。~升。~谒(进见)。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
- 中国山西省的别称:~剧。
- 中国朝代名:西~。东~。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二世 èr shì
(1).两代。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 乌丸 三种,崇乱二世。”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昔 夏 、 殷 、 周 之歷世数十,而 秦 二世而亡。”
(2).指第二代。 唐 温庭筠 《春江花月夜》词:“ 杨 家二世安九重,不御华芝嫌六龙。” 顾予咸 补注:“ 煬皇帝 …… 高祖 第二子也。”
(3).指 秦 二世皇帝 胡亥 。 秦 制:皇帝从世次,故名。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及 二世 之时,邪臣擅断,公道不行,诸侯叛弛,宗庙隳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弔》:“及 相如 之弔 二世 ,全为赋体。”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又以 秦文王 之继 周 ,终于 二世 之灭,合成三十卷。”
(4).佛教称今生与来世。《百喻经·父取耳珰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为名利故,造作戏论,言无二世,有二世。” ——《漢語大詞典》
(2).指第二代。 唐 温庭筠 《春江花月夜》词:“ 杨 家二世安九重,不御华芝嫌六龙。” 顾予咸 补注:“ 煬皇帝 …… 高祖 第二子也。”
(3).指 秦 二世皇帝 胡亥 。 秦 制:皇帝从世次,故名。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及 二世 之时,邪臣擅断,公道不行,诸侯叛弛,宗庙隳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弔》:“及 相如 之弔 二世 ,全为赋体。”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又以 秦文王 之继 周 ,终于 二世 之灭,合成三十卷。”
(4).佛教称今生与来世。《百喻经·父取耳珰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为名利故,造作戏论,言无二世,有二世。” ——《漢語大詞典》
皇道 huáng dào
(1).上古帝王治国的法则。亦指后世帝王治国的法则。《文选·班固〈西都赋〉》:“博我以皇道,弘我以 汉 京。” 李周翰 注:“皇道,皇王之道。”《世说新语·雅量》“ 嵇中散 临刑东市” 刘孝标 注引 晋 张隐 《文士传》:“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新唐书·韩琬传》:“罚虽轻而不犯,赏虽薄而劝,位尊不倨,家富不奢;学校不励而勤,道佛不惩而戒;土木质厚,禆贩弗蚩。其故奈何?杂以皇道也。”
(2).犹大道。《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沉浮翱翔,乐我皇道。” 李周翰 注:“皇,大也。鱼鸟沉浮翱翔,自得天性,乐我大道。”《文选·张协〈七命〉》:“皇道焕炳,帝载缉熙。” 吕向 注:“皇,大……言大道熙明。”《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皇道四达礼乐成,临朝日举表时平。” ——《漢語大詞典》
(2).犹大道。《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沉浮翱翔,乐我皇道。” 李周翰 注:“皇,大也。鱼鸟沉浮翱翔,自得天性,乐我大道。”《文选·张协〈七命〉》:“皇道焕炳,帝载缉熙。” 吕向 注:“皇,大……言大道熙明。”《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皇道四达礼乐成,临朝日举表时平。” ——《漢語大詞典》
昧 mèi《國語辭典》
昧 [ mèi ]
形- 昏暗、不明。如:「暧昧」。《楚辞·屈原·离骚》:「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 糊涂。如:「愚昧」、「蒙昧」。
- 隐藏。如:「拾金不昧」。
- 违背。如:「不要昧著良心做事。」《水浒传·第四四回》:「我想他回蓟州探母参师,期约百日便回。今经日久,不知信息,莫非昧信不来?」
- 冒犯、冒著。如:「冒昧」。《韩非子·初见秦》:「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
不明 bù míng
(1).不理解;不明白。《楚辞·卜居》:“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王昌定 《汽车司机孟占元》:“许多不明真相的演员们,也都被 严光 煽惑得激动起来。”
(2).不贤明。《史记·殷本纪》:“ 帝太甲 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 汤 法,乱德,於是 伊尹 放之於 桐宫 。” 晋 干宝 《晋纪总论》:“故 齐王 不明,不获思庸於 亳 。”
(3).不明显。《荀子·正名》:“是非之形不明。”
(4).犹不洁。《史记·李斯列传》:“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庙鬼神,斋戒不明,故至于此。” ——《漢語大詞典》
(2).不贤明。《史记·殷本纪》:“ 帝太甲 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 汤 法,乱德,於是 伊尹 放之於 桐宫 。” 晋 干宝 《晋纪总论》:“故 齐王 不明,不获思庸於 亳 。”
(3).不明显。《荀子·正名》:“是非之形不明。”
(4).犹不洁。《史记·李斯列传》:“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庙鬼神,斋戒不明,故至于此。”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