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草树青欲乾,四望令人哀。

元好问金朝〕《乙酉六月十一日雨

一旱近两月,河洛东连淮。骄阳佐大火,南风卷黄埃。

草树青欲乾,四望令人哀。时时怪事发,雨雹如李梅。

我梦天河翻,崩腾走云雷。今日复何日?駃雨东南来。

元气淋漓中,焦卷意已回。良苗与新颖,郁郁无边涯。

书生如老农,苦乐与之偕。闾阎闻吉语,一笑心颜开。

酉年酒如浆,乾溢安能灾。惟当作高廪,多具尊与罍。

家人笑问我,君用安在哉!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草树四望令人

草树(草树)
唐 贾曾 奉和春日出苑瞩目应令 渭北晴光摇草树,终南佳气入楼台。
唐 张说 侍宴浐水赋得浓字 云霞交暮色,草树喜春容。
唐 胡皓 奉和圣制同二相以下群官乐游园宴 绮罗含草树,丝竹吐郊衢。
唐 王维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 草树连容卫,山河对冕旒。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其二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唐 刘长卿 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 渔樵识太古,草树得阳和。
唐 韩愈 题楚昭王庙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
唐 柳宗元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唐 欧阳詹 和太原郑中丞登龙兴寺阁 晋国颓墉生草树,皇家瑞气在楼台。
唐 元稹 清都春霁寄胡三吴十一 蕊珠宫殿经微雨,草树无尘耀眼光。
唐 白居易 早春招张宾客 久雨初晴天气新,风烟草树尽欣欣。
唐 刘禹锡 秋江早发 草树含远思,襟怀有馀清。
唐 刘威 早春 晓来庭户外,草树似依依。
唐 朱放 剡溪行却寄新别者 频行识草树,渐老伤年发。
宋 梅尧臣 寄题周敦美琨瑶洞 仙归龙去草树长,蔽翳不复人踪通。
宋 欧阳修 怀嵩楼晚饮示徐无党无逸 荒凉草树间,暮馆城南陬。
宋 王安石 江上 春风似补林塘破,野水遥连草树高。
元 徐贲 游张林山 午烟僧舍林塘窅,春野人家草树齐。  ——《骈字类编》
青 qīng《國語辭典》

青 [ qīng ]

  1. 颜色:➊ ​ 绿色。唐·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➋ ​ 蓝色。《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➌ ​ 黑色。如:「玄青」。
  2. 绿色的草木、山脉。如:「踏青」、「万年青」、「青黄不接」。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3. 竹皮。如:「汗青」。
  4. 大陆地区青海省的简称。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绿色的。如:「青山绿水」、「山青水秀」。
  2. 蓝色的。如:「青天白日」。
  3. 黑色的。如:「青布」、「青衣」。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 年轻的。如:「青年」、「青春」。

青 [ jīng ]

  1. 参见「青青」(二)​条。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1.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2.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1.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乾 qián/gān《國語辭典》

乾 [ qián ]

  1. 《易經》卦名:➊ ​八卦之一。卦形是☰,代表天、陽等之義。➋ ​六十四卦之一。乾(☰)​下乾(☰)​上。象徵君子應自強不息,努力永不懈怠之義。
  2. 姓。如唐代有乾彥思。
  1. 陽剛的、男性的。如:「乾造」、「乾宅」。《易經·繫辭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 [ gān ]

  1. 沒有水分或缺乏水分的。與「溼」相對。如:「乾柴」、「乾毛巾」。
  2. 枯竭。如:「外強中乾」。
  3. 聲音清脆響亮。唐·岑參〈虢州西亭陪端公宴集〉詩:「開瓶酒色嫩,踏地葉聲乾。」
  4. 結拜認來的親屬關係。如:「乾媽」、「乾爹」。
  1. 經脫水加工製成的乾燥食品。如:「餅乾」、「牛肉乾」、「鹹菜乾」。
  1. 變乾燥。如:「油漆未乾」。
  2. 竭盡、乾涸。如:「乾杯」。《山海經·北山經》:「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乾而夏流。」
  3. 怠慢、置之不理。《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從今日起,且乾著他,不理他,他兩個自然該有些著慌。」
  1. 沒有剩餘。如:「他把人家的積蓄都榨乾了。」
  2. 徒然、白白的。如:「乾等」、「乾瞪眼」。《紅樓夢·第一二回》:「熱鍋上螞蟻一般,只是乾轉。」
  3. 表面的、形式的。如:「乾笑」。《水滸傳·第二五回》:「當下那婦人乾號了半夜。」
四望 sì wàng
(1).古祭名。指古代天子向四方遥祭山川。《周礼·春官·大宗伯》:“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 贾公彦 疏:“言四望者,不可一往就祭,当四向望而为坛遥祭之,故云四望也。” 孙诒让 正义:“ 陈寿祺 云:‘山川之祭, 周 礼四望, 鲁 礼三望。其餘诸侯祀竟内山川,盖无定数,山川之大者,莫如五岳、四瀆。《礼记·王制》曰:五岳视三公,四瀆视诸侯。望祭山川岂可舍此有五岳四瀆等,则四望非限以四事,乃谓四方之望也……’案: 陈 説是也。四望者,分方望祭之名,通言之,凡山川之祭皆曰‘望’,於山川之中,举其尤大者别祭之,则有四望。天子统治宇内,则四望之祭,亦外极四表。”按, 郑玄 注以五岳、四镇、四渎为“四望”。 汉 贾谊 《新书·辅佐》:“奉常典天,以掌宗庙社稷之祀,天神地祇人鬼,凡山川四望,国之诸祭,吉凶妖祥占相之事。”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四望於是莫脩,八神以之无主。”
(2).指所祭之四方山川及其神灵。《隋书·礼仪志五》:“祀星辰,祭四望。”《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又制毳冕以祭四望也,四望者,岳瀆之神也。”
(3).眺望四方。《楚辞·九歌·河伯》:“登 崑崙 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宋 徐照 《过鄱阳湖》诗:“四望疑无地,孤舟若在天。” 秦牧 《泰山日出》:“这时举目四望,与刚才的景色迥然不同。”
(4).山名。在今 青海 乐都县 。《汉书·赵充国传》:“ 充国 至 全城 (渡 河 )……遣骑候 四望陿 中,亡虏。” 颜师古 注:“ 四望 者,陿名也。”
(5).山名。在今 江苏 南京市 西北。 东晋 苏峻 据 石头 , 温峤 筑垒四望矶以逼 峻 ,即此。见《晋书·温峤传》
(6).山名。在今 湖北 随县 。《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 梁崇义 发兵攻 江陵 ,至 四望 ,大败而归。” 胡三省 注:“今 随州 随县 之东有 四望山 ,其山最高,四望皆可见。”  ——《漢語大詞典》
令人 lìng rén
(1).品德美好的人。《诗·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郑玄 笺:“令,善也。”《旧唐书·韦挺杨纂等传论》:“ 周 、 隋 以来, 韦 氏世有令人,鬱为冠族,而 安石 嗣立,竟大其门。” 宋 曾巩 《祖母丘氏追封魏国太夫人制》:“具官某祖母某氏,身蹈纯行,嬪于令人,教行闺门,自隐而显。”
(2).古代命妇的封号。(1) 宋徽宗 政和 二年,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即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见《宋会要辑稿·仪制十》。(2) 金宣宗 贞祐 后,内命妇封号有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等,为正六品。见《续通典·职官十六》
(3).祗候;衙役。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楔子:“令人,你在门外覷者,看有那一位老爷下马,便来报咱知道。”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四折:“已曾吩咐功臣 马武 等,但有所知,即便举荐入朝,听某择用。怎么这几时还不见有甚贤士到来?令人,你与某请将 马武 来者。”  ——《漢語大詞典》
哀 āi《國語辭典》

哀 [ āi ]

  1. 怜悯。《诗经·小雅·鸿鴈》:「爰及矜人,哀此鳏寡。」《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2. 悲伤。《楚辞·屈原·离骚》:「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3. 爱惜。《吕氏春秋·慎大览·报更》:「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汉·高诱·注:「哀,爱也。」
  4. 悼念。如:「默哀」。
  1. 悲痛忧伤的情绪。如:「节哀顺变」。
  1. 死了母亲的。参见「哀子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