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风气朴茂近淳古,习俗沉雄盛材武。

孙承恩明代〕《泾原行送王南江郡伯之任

五马何翩翩,金带绯袍鲜。王子且驻节,听我歌泾原。

天下都邑称关中,关中要地泾原雄。山川秀拔更险阻,襟带中华今古同。

黄河汇其阴,崆峒奠其阳。左控右扼称四塞,面势博大森开张。

风气朴茂近淳古,习俗沉雄盛材武。先王德化俨犹在,尚义知方似邹鲁。

重城屹屹称雄奇,边人亦或窥郊圻。弯弓矫矢射汉月,百里时见烟尘飞。

汉家保障重刺史,况是兹邦逼戎垒。往哲勋名代有之,岂无寻常牧民比。

王子才识真罕伦,不是寻行数墨人。宠命新承人共羡,拂拭干将意气振。

朝辞帝都城,远望泾河水。可蓝山下青草深,勤武堂前暮云紫。

绥戢流殍苏沉疴,十邑酿作春风和。省农时露冕,吊古还悲歌。

书生共说知我寡,试看往哲何为者。休教桴鼓动边尘,莫使蕃人来牧马。

我歌泾原行,送子之泾原。期年侧耳报嘉政,伫见徵书下九天。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风气朴茂淳古习俗沉雄材武

风气(風氣)fēng qì
(1).指空气和由空气流动而生的风。《文选·宋玉〈风赋〉》:“其所託者然,则风气殊焉。” 吕向 注:“虽同託户穴,其於清浊亦殊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西四十里有 风山 ,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 明 高启 《送顾倅序》:“士之仕於外者,咸乐居之;以其风气清美,有山川臺榭之胜,鱼稻茶笋之饶。”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七章:“但窟居者多在山谷之幽,风气不通,故於卫生不宜,太平极乐则居山顶,风气四通,故於养生最益也。”
(2).气候。《尚书序》:“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汉书·西域传上·安息国》:“﹝ 安息国 ﹞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与 乌弋 、 罽宾同 。” 宋 洪巽 《旸谷漫录》:“﹝ 周俊叔 ﹞得十二时竹一根於某州,植之家庭,非土地所生,风气所宜也,久不笋。及笋矣,又多憔悴不茂。”《元典章·户部十二·和买》:“古人立法取赋,必因其土地所生,风气所宜以为之也。”
(3).风尚习俗。《魏书·李琰之传》:“ 琰之 虽以儒素为业,而语人言,吾家世将种,自云犹有 关 西风气。” 宋 苏辙 《奉使契丹·燕山》诗:“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 夏衍 《秋瑾传》第二幕:“我从 北京 到了 上海 就觉得风气有点儿不一样。”
(4).谓某种时新的风尚习俗。 宋 陈亮 《量度权衡策》:“当是时,风气未开,人物尚朴,观象之妙,盖不必推数而后知也。” 元 刘因 《隐仙谷》诗:“山川含太古,风气如未开。”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他还说,应该让 桂林 来开风气之先。它本身是一个画廊城。”
(5).气氛情景。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西湖》:“竹篱傍水,家鶩睡波,宛然 江 南风气。”《红楼梦》第七五回:“恍惚闻得祠堂内槅扇开闔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凄惨起来。”
(6).风采气度。《宋书·王惠传》:“ 陈郡 谢瞻 才辩有风气,尝与兄弟羣从造 惠 ,谈论锋起,文史间发。” 清 王晫 《今世说·赏誉》:“ 许彝千 少便歧嶷,总角风气更进。”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八:“ 康祺 以为 文敏 以院长之尊,督修书籍,不自断决,询及微僚,正前辈贵人风气也。”
(7).指诗文书画的风格或气韵。 金 元好问 《中州集·冯璧》:“诗笔清峻,似其为人。字画楚楚有 魏 晋 间风气。”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故能备 钟 张 诸体,於屋漏雨锥画沙之外,别有一种风气。” 清 黄子云 《野鸿诗的》十五:“诗之浅深,有在一两字内见者……不知一字之间,风气顿殊,妍丑迥别矣。”
(8).指古代的一种占候之法。《三国志·吴志·吴范传》:“﹝ 吴范 ﹞以治历数,知风气,闻於郡中……每有灾祥,輒推数言状,其术多效。”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占风气,布筹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及星文风气,率不劳为之。”参见“ 风角 ”。
(9).病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以知 齐王 太后病者,臣 意 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溼然风气也。”《北史·阳元景传》:“﹝ 阳元景 ﹞后以风气弥留,不堪近侍,出除 青州 高阳 内史,卒於郡。”《元典章·刑部十六·违枉》:“令人邀请 肥乡县 復检官吏捏合尸状,定验作因风气病身死。”   ——《漢語大詞典》
朴茂(樸茂)pǔ mào
(1).质朴厚重。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明史·西域传四·八答黑商》:“﹝ 八答黑商 ﹞山川明秀,人物朴茂。” 清 戴名世 《吴文炜传》:“为人朴茂篤行,与人交有至性。”
(2).浑朴,浑厚。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优柔敦厚, 周 也;朴茂雄深, 汉 也。” 清 纳兰性德 《赋论》:“ 卿 纯乎道德,故其辞简洁而朴茂。” 胡适 《〈中古文学概论〉序》:“直到 建安 、 黄初 的文学时期, 曹操 父子出来,方才大胆地模仿提倡那自由朴茂的乐府诗体。”
(1).朴实厚重。 唐 韩愈 《答吕毉山人书》:“以吾子自山出,有朴茂之美,意恐未礱磨以世事。” 宋 文天祥 《跋刘父老季文画像》:“予观其田里淳庞之状,山林朴茂之气,得寿於世,非曰偶然。”《宋史·陈公辅传》:“愿择人臣中朴茂纯直……慷慨论事者,列之臺諫,则所任得人。”
(2).浑朴而华美。《孽海花》第三回:“ 曹公坊 在社中尤为杰出,他的文章和别人不同……有时朴茂峭刻,像水心陈碑;有时宏深博大,如 黄冈 石台。”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六章五:“在这些篇章里……大都关怀国计民生,直抒政见,不在为文;而文章都写得浑厚朴茂。”  ——《漢語大詞典》
近 jìn《國語辭典》

近 [ jìn ]

  1. 时间、地点、血统、关系等方面距离不远的。如:「近日」、「近郊」、「近亲」。《墨子·经说下》:「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
  2. 浅显明白、容易了解。如:「浅近」。《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也,善言也。」
  1. 相似、几乎一样。如:「近似」。《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2. 靠近、接近。如:「挨近」、「迫近」。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 亲密。如:「亲近」。《论语·阳货》:「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4. 合乎。如:「不近情理」。宋·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淳古 chún gǔ
淳厚古朴。 唐 高适 《留上李右相》诗:“风俗登淳古,君臣挹大庭。”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棺外列置瓦器,皆极淳古。” 明 胡应麟 《诗薮·杂言》:“按四章体气如一,皆四字为句,辞虽淳古,而意极典明,当出一人之手,是为 邹 作无疑。”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譬如甲男引诱乙女,乙女不允,便是贞节,死了,便是烈;甲男并无恶名,社会可算淳古。”  ——《漢語大詞典》
习俗(習俗)xí sú
(1).习惯风俗。《荀子·大略》:“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史记·秦始皇本纪》:“遂登 会稽 ,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唐 高适 《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外》诗:“彼邦本倔强,习俗多骄矜。” 明 刘基 《送普颜子寿赴广西宪幕》诗:“偏方异习俗,赋性实同调。” 杨朔 《上尉同志》:“他忽然张开胳臂,一把抱住我。这不是东方的习俗,但我们抱起来了,抱得紧紧的。”
(2).犹流俗。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著述》:“﹝ 河上公 ﹞以所注《老子》授 文帝 ,因衝空上天。此乃不经之鄙言,习俗之虚语。”  ——《漢語大詞典》
沉雄
周书李弼传弼性沉雄有深识故能以功名终古今词论词虽贵于情柔声曼然长调必慷慨淋漓沉雄悲壮乃为合作  ——《韵府拾遗 东韵》
盛 shèng/chéng《國語辭典》

盛 [ chéng ]

  1. 用容器装东西。如:「盛饭」、「盛汤」。
  2. 容纳。如:「箱子太小,盛不了这么多东西。」
  1. 古代装在食器里祭祀的谷物。《周礼·地官·闾师》:「不耕者祭无盛。」汉·郑玄·注:「盛,黍稷也。」

盛 [ shèng ]

  1. 兴旺、繁茂、丰富。如:「兴盛」、「旺盛」、「茂盛」、「丰盛」、「盛馔」。
  2. 浓厚的。如:「盛情」、「盛意」。
  3. 大规模的。如:「盛大」、「盛举」、「盛事」。
  1. 极,表程度之深。如:「盛怒」、「盛夸」、「盛赞」。《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晔盛称操德,且曰:『丞相若记旧怨,安肯使某来结好将军乎?』」
  1. 姓。如汉代有盛苞。
材武 cái wǔ
(1).有才能而且勇武。《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上以 韩信 材武,所王北近 巩 洛 ,南迫 宛叶 ,东有 淮阳 ,皆天下劲兵处,迺詔徙 韩王信 王 太原 以北,备御 胡 。”《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康元年》:“ 廞 以 李特 兄弟材武,其党类皆 巴 西人,与 廞 同郡,厚遇之以为爪牙。”
(2).指才能与武艺。《新唐书·李珙传》:“又有 李珙 者,世儒家, 珙 独尚材武。” 宋 曾巩 《奉议郎景思谊授东上阁门使鄜延第一副将制》:“尔能致其材武,奋击黠 羗 ,克敌摧锋,屡以捷报。”《明史·梅之焕传》:“ 之焕 虽文士,负材武,善射。”
(3).指有材力与武艺的人。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叙》:“自 晋 既覆灭, 契丹 寖大,中国惴畏不敢当, 太祖 拔用材武,护西北边。”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