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志士蕴苦衷,沟壑非云烈。

戴亨清代〕《留别历城王明府古岩

旅馆闭昏昼,迥与世人隔。凄凄破牖风,阴阴陋巷雪。

妇孺日号寒,炊烟屡断绝。时读古人书,往往慕前哲。

高诣岂能追,固穷亦素悦。志士蕴苦衷,沟壑非云烈。

顾兹母氏灵,乡关远难涉。中心怆以摧,愁肠己寸裂。

自分祸患馀,久为人不屑。讵知一遇君,义气动颜色。

游好非平生,情同麦舟切。结契方自兹,谁堪倏离别。

赋诗未终篇,感君泣呜咽。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志士苦衷沟壑非云

志士 zhì shì
有远大志向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閒。” 唐 雍裕之 《早蝉》诗:“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 元 刘诜 《送范主一宪郎》诗:“庸夫老邱里,志士轻山川。” 丁西林 《妙峰山》第四幕:“他是一个爱国的志士,他是一个抗战的英雄。”  ——《漢語大詞典》
蕴 ( 藴 蘊 ) yùn
蕴 [ yùn ]
     ◎ 积聚,蓄藏,包含:~蓄。~藏。~结(郁结)。~~(多指暑气郁积)。~含。~涵(a.包含,蕴含;b.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间存在的条件关系,表现形式是“如果……则……”)。~藉(jiè)(a.宽和有涵容,如“然少~~,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亦作“温藉”、“酝藉”;b.含蓄有余,含而不露,如“风流~~”)。
苦衷 kǔ zhōng
有苦处或感到为难而又不便说出的心情。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因忆往事於白云迁客之章,见其中之委曲,盖有大不得已之苦衷,未可为人道者也。”《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或者我姐姐还有甚么不得已的苦衷,説不出的私话,也不可知。” 巴金 《寒夜》六:“我看她也有她的苦衷,不过她不肯讲出来。”  ——《漢語大詞典》
沟壑(溝壑)gōu hè
(1).山沟。《左传·昭公十三年》:“小人老而无子,知挤于沟壑矣。” 续范亭 《南泥湾概况》诗:“山陵起伏森林茂,沟壑纵横雨露多。”
(2).借指野死之处或困厄之境。《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赵岐 注:“君子固穷,故常念死无棺椁没沟壑而不恨也。” 唐 陈子昂 《为将军程处弼谢放流表》:“收骸沟壑,返魄幽泉。” 宋 苏轼 《答王定国》:“而今而后,谁復出我于沟壑者,归耕没齿而已矣。” 孙犁 《秀露集·被删小记》:“当文化大革命期间,任性命如草芥,文字被注销,辗转沟壑,朝不保夕。”
(3).指护城河。《管子·问》:“若夫城郭之厚薄,沟壑之浅深,门閭之尊卑,宜修而不修者,上必几之。”
(4). 汉 刘向 《说苑·立节》:“ 子思 居 卫 ,緼袍无里,二旬九食。 田方子 闻之,使人遗孤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 子思 曰:‘ 汲 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於沟壑; 汲 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后用以比喻贪受弃赠的人。 晋 张协 《杂诗》之十:“虽荣 田方 赠,慙为沟壑名。” 明 沈采 《千金记·遇仙》:“小生虽受清贫,不以沟壑自处。”
(5).比喻阻隔。 庞瑞垠 《我们还会相逢》:“没有行政的干预,没有外行的指手划脚,更没有派性的沟壑。”  ——《漢語大詞典》
非云(非雲)fēi yún
指庆云。 南朝 齐 萧颖胄 《移檄京邑》:“非云如醴之祥,白质黑章之瑞。”参见“ 非烟 ”。  ——《漢語大詞典》
烈 liè《國語辭典》

烈 [ liè ]

  1. 威猛、强劲。《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后汉书·卷七○·郑太传》:「以胶固之众,当解合之埶,犹以烈风扫彼枯叶。」
  2. 刚直、正义。如:「烈士」。《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3. 严厉、严酷。《淮南子·齐俗》:「曾参之养亲也,若事严主烈君。」汉·高诱·注:「烈,酷也。」
  4. 光明、显赫。《诗经·周颂·雝》:「既右烈考,亦右文母。」《国语·晋语九》:「君有烈名,臣无叛质。」三国吴·韦昭·注:「烈,明也。」
  5. 味道或成分很浓、很重。如:「烈酒」。唐·沈亚之〈梦游仙赋〉:「袭烈蕙之芳风,送丽音于辽耳。」
  1. 功业。《孟子·公孙丑上》:「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2. 为正义而牺牲性命的人。如:「革命先烈」。
  3. 毒、祸害。《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若汤之旱,则桀之余烈也。」
  4. 姓。如秦代有烈裔。
  1. 燃烧。《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元·李寿卿《度柳翠·楔子》:「明朝是汝父周年,自当来烈纸焚钱。」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